读《儒林外史》后记——绝妙的讽刺背后是作者崇高的理想

儒林外史阅读指南(读儒林外史后记)(1)

《儒林外史》是一部很了不起的讽刺小说,早先在教科书上就看到过。后来零零散散读了一些章节,也从别处看了一些评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很不成系统。今年5月以来,每于会议间隙读几页,到今日正好看完,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

初读《儒林》,感觉里面全是讽刺。尤其是前面的几个章节,严监生、王观察、匡超人、赵雪斋、胡三公子、景兰江、潘三爷、支剑锋、牛浦等等,没一个是肚里有货的角色。从开头到第20回,只有王冕及老农,还有选书的马纯上算是不错的人物。

有人说,马纯上对八股文无比痴迷,而自己却考不上,满脑子都是圣贤语录,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我觉得,有几分对,也有几分不对。换上各位读者,放在那个时代,还不是一样醉心于科举考试?今天的人醉心于国考省考,与当年马纯上等人醉心于功名有什么区别?马纯上宅心仁厚,乐于助人,不愧是儒林中的名士。到后来马纯上再未出场,却处处还有他的名字出现。虽然考不上功名,但并不能否认这个人的人品与影响力。

匡超人最不是东西。一个穷小子,在好几个贵人的帮助下,才稍微出人头地,最后竟然黑化了,真是可惜。如果没有后来的黑化,匡超人的逆袭之旅真的很励志。他是一个孝子,也是一个有头脑的人,而且还很用功,白天杀猪卖豆腐,晚上读圣贤书,这不是一般的乡下青年可以做到的。到后来,匡超人与潘三爷、支剑锋、景兰江之流为伍,逐渐丧失了人格,堕落了灵魂。

儒林外史阅读指南(读儒林外史后记)(2)

潘三爷虽然干的是违法勾当,但对匡超人还算不错,帮他娶了老婆。潘三爷事发之后,他却赶紧撇清自己。他明明已经娶妻郑氏,却谎称未娶,于是又娶了李给事谏的外甥女,当了上门女婿,害得郑氏抑郁而死。马纯上对他有知遇之恩,他自己选书之后,对马纯上也是各种挤兑,完全没有感恩之心。

从淳朴善良的农家子弟,堕落为自以为是、牛皮吹尽、自私自利、脸皮全不要的恶浊之人,匡超人的人生经历深刻揭示了八股取士的制度弊病。跟匡超人比起来,周进撞号板大哭、范进中举发疯,这都算不得什么。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周进和范进都算是很不错的官员了。

再后来,随着虞博士、杜少卿、武书、迟衡山、郭孝子、鲍文卿、鲍廷玺、凤四爷、庄尚志、萧采等人陆续登场,才改变了全书小人占主场的气氛。虞博士德高望重,清心寡欲,乐于助人,不近邪佞,宛如圣人重生。杜少卿散尽家财帮助别人,看上去有些呆,就像贾宝玉一样不喜欢举业,但他自有观点,自成一家,颇有名士之风,远非贾宝玉这种腹内草莽之人能比。郭孝子万里寻父,遇到木耐剪径也不下杀手,反而给本钱教武艺帮其自立,不愧大侠风度。鲍文卿、鲍廷玺父子虽然是戏子,上不得大雅之堂,却谦虚本分,实实在在靠真本事养家,靠一颗善良之心对待社会、对待他人,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回馈。尤其是鲍文卿,帮助向知县不图回报,面对两书办的金钱诱惑毫不动心,还设心处地为考生着想,虽是戏子,无愧名流。还有凤四爷,专打抱不平,要武力有武力,要智力有智力,关键在于肯急人所难,不愧是真侠士,真义士。凤四爷出场的时间不长,就短短两三个回目,我却连续在书上写了五六个“凤四爷,真义士也”,我对凤四爷的推崇,不亚于郭孝子。

儒林外史阅读指南(读儒林外史后记)(3)

《儒林》之中,也有几个很不错的小人物,比如帮助王冕的老者,帮助牛浦的老者,匡超人的岳父郑老爹,帮助匡超人的潘保正等等,都是非常朴实之人,很愿意尽自己所能与人方便。

提携匡超人的知县,与鲍文卿关系密切的向知府,在书中算是大人物了,也都是尽职尽责的父母官。总的来说,《儒林》中的几个老农和官员,包括平少保这个朝廷大员,大体都还不错。

《儒林》中大多数角色都是文人,也有几个武将,其中萧采就是其中不错的代表,勇力胆识都有,且善于治民,是很称职的边疆官吏。木耐虽是草莽出身,在郭孝子的感化之下,与萧采一起投身军旅,报效朝廷,终成正果。

儒林外史阅读指南(读儒林外史后记)(4)

《儒林外史》讲的是明正德到万历年间的事情,映射的却是康熙到乾隆年间的实情。康雍乾三世,前后延绵130多年,正是大兴文字狱的鼎盛时期,对文化人的钳制也达到了顶峰。《儒林》中的一切荒诞与俗陋,无一不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吴敬梓通过刻画范进、严监生、匡超人、万中书等人物,表达了他对八股取士的深恶痛绝。而虞博士、杜少卿、萧采等名士,则寄托了作者的追求与理想。

虞博士一个举人,不经进士正途也能获得皇帝的青睐,这是作者梦寐以求的。满清从马上得天下,初期并不重视文教,直到康熙时开始重视儒学,以儒学招揽天下读书人,孔子第64世孙孔尚任就以秀才的身份被授予国子监博士,成为满清王朝重视儒教的一面旗帜。孔尚任的经历,在虞博士身上也可以找得到一些影子。

杜少卿个性张扬,追求人性的自我解放,敢拉着老婆的手在大街上招摇,不愧是群儒贤人中的得力干将。相比于杜少卿,虞博士中规中矩,充满了中庸的思想。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作者对虞博士这个群贤领袖的刻画,明显比杜少卿更为重视。虞博士虽然淡泊名利,但同样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他可能不是八股文的拥护者,却通过科举走上了仕途。他没有通过政治权力去实现自己的主张,而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对他人施加影响,是“礼”在现实生活中的化身。如果杜少卿是作者本人的化身,虞博士则是作者理想的化身,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却又无时无刻都存在。

儒林外史阅读指南(读儒林外史后记)(5)

在第五十六回中,万历皇帝给礼部下了一道圣旨:“虞育德赐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庄尚志赐第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杜仪赐第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萧采等赐第二甲进士出身,俱授翰林院检讨。沈琼枝等赐第三甲同进土出身,俱授翰林院庶吉士。于七月初一日揭榜晓示,赐祭一坛,设于国子监,遣礼部尚书刘迸贤前往行礼。余依议。钦此。”从这道圣旨就可以看出,赐状元及第的虞博士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明显比赐榜眼及第的杜少卿要高。

虞博士等人祭祀泰伯一幕用了许多笔墨,写得非常详细。读到此处,心有戚戚,仿佛自己置身其中。可以说,这是儒学的最后辉煌,或者是回光返照。等到繁华褪尽,名士凋落,泰伯祠屋宇倒塌,祭器全无,当年的辉煌只停留在极少数人的记忆里。读到这里,不觉心中恍然,若有所失。

《儒林》和《水浒》一样,没有一个贯穿头尾的主人公,然而,虞博士、杜少卿等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周进、范进等人,虽然出场的瞬间不长,也一个个形象饱满,入木三分。可见作者之笔力,力透纸背,直击心灵。

儒林外史阅读指南(读儒林外史后记)(6)

据资料显示,吴敬梓出身于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元年被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与曹雪芹一样,吴敬梓也经历过人生巨变,真可谓历尽沧桑,尝尽冷暖,世事洞明,至于臻境。全书最后的一首《沁园春》,更是表明了作者的心迹,现抄录于下: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风止高梧,虫吟小檄,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与《红楼梦》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桃花扇》的“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孔尚任、吴敬梓、曹雪芹三位大师生于同一年代,年龄上也有交集。尤其是曹雪芹与吴敬梓,彼此之间只差了14岁。他们可能从未谋面,却在灵魂上有着高度的一致,这就是文学大师们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时代的敏感,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反思,对未来的探索。读他们的文章,就好像端坐在他们面前,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真是酣畅极了!(2022年7月11日于武汉)#读书##文学##儒林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