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甲午历史顾问 王记华 陈悦

1894年10月24日,日本第一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甲午战争战火烧过鸭绿江,战场进入中国境内;与此同时,日本第二军登陆花园口,挥军旅顺。

为了加深历史研究的实地感受,寻访遗存的甲午战迹,中国近代海军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发起甲午历史辽东寻访活动。这是甲午战后120多年来,首次系统对辽东甲午陆战遗址进行的寻访、考察。

寻访活动自10月13日到17日历时五天,寻访地点从日军侵入中国国境的丹东安平河口开始,依次向西虎山、九连城、丹东、大孤山、庄河、金州、大连、旅顺,总行程500多公里,寻访遗迹、遗存近30处,拍取具有重要价值的照片数百幅。

此次辽东沿海实地寻访,是甲午历史寻迹的第一期。

封面新闻将陆续刊发本次甲午历史寻迹考察报告,今日刊发寻访第三站:丹东九连城。

九连城当年是清军鸭绿江防线的重要一环。在这里,寻迹团一行收获很大,在荒山间确认了当年日本随军记者拍摄战地照片的取景位置,并发现了遗存至今的清军工事。

甲午末战遗址群(辽东陆战场寻访③)(1)

在山间的荒草中寻找遗存至今的清军工事。

第三站

边境要地九连城:高墙深壕,4000清军竟一夜溃逃

10月14日,午饭过后,甲午历史寻迹团一行在当地文史研究者迟立安、王海的带领下,来到丹东的九连城。

如今的九连城是镇驻地,距离丹东市中心东北12公里处。与虎山中间隔着叆河,北依镇东山,地势险要。明清两代,这里成为中朝两国通商要地,开设了互换市场,并且驻兵戍。

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东边道员陈本植曾勘察九连城遗址,他在奏折中写到:“该城基址,北面靠山,前临安邑大路,东瞰朝鲜,西顾贡道,久为中外往来扼要之区。”

甲午末战遗址群(辽东陆战场寻访③)(2)

九连城镇的主路,当年日军就沿着这条路进军。

鸭绿江防线的重要一环

九连城是由朝鲜义州进入中国国境后,通往辽东内地各处的枢纽。向北,经汤山城、凤凰城等地可抵奉天;向西南,经过安东县、大东沟、大孤山一线,通金州旅顺。

九连城也是清军统帅宋庆构筑鸭绿江防线的重要一环。早在9月25日,清军各路从朝鲜退回,分扎在九连城至大东沟(今丹东东港)一线。当时铭军、盛军、毅军、奉军等合计兵力有18000余人,7.5厘米野炮18门,6厘米山炮20门,5.7厘米速射炮5门,机关炮4门。

在宋庆抵达九连城之前,各军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加之平壤战役新败,溃兵如惊弓之鸟,军心涣散。

当时,清廷又命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带兵增援九连城。如此,当时的辽东战场出现两位互不隶属的统帅。

10月13日,依克唐阿赶到后,随即与宋庆商讨鸭绿江右岸的防御配置,最终根据情报分析确定以九连城为中心防御阵地,左翼沿叆河右岸至苇子沟,右翼沿鸭绿江右岸至安东县大东沟以及大孤山一带,防线长度约40余公里。

当时九连城以总兵刘盛休率领铭军约4750人防守,是当时鸭绿江防线兵力最多的,同时铭军并未参加惨烈的平壤战役。可以说是各方面条件最好的一支队伍。

为防守九连城,除了修建营墙,还修筑土炮台10座,加筑长墙,挖掘深壕。

盛军逃退

对于攻取九连城,日军同样不敢小视。

在25日攻取虎山要塞后,日本第一军司令部即决定26日凌晨开始总攻九连城。

当天夜里,九连城的清军以4门8厘米炮炮击日军营地,袭扰日军,直到后半夜。

26日凌晨4时30分,日本第三师团为右翼攻击九连城侧背,立见旅团为中路正面攻击,第九旅团为左翼。三面包抄,攻向九连城。

但让日军疑惑的是,原本从对岸看到营帐连绵、军旗飘扬,甚至上半夜还在放炮的九连城内一片静寂。

日军恐有埋伏,遂向城中发炮,城内依然没有任何动静。第九旅团派兵登城而入,城内早已不见清军身影。

原来在25日虎山战斗时,防守九连城的铭军已出现溃散,到了晚上,9营兵溃走1营,但还剩大约4000人。

25日夜,在统帅宋庆向凤凰城退走后,九连城原本驻守两翼的清军也开始溃走。剩余铭军怕日军抄截后路,夜里退向西南重镇岫岩,同时在日军必经的城门等要道上埋设了地雷。

事后来看,九连城25日夜里袭扰日军,是在掩护退却。

由于退却匆忙,清军在九连城丢下了60余门山炮和野炮,600余支步枪,还有数千顶帐篷以及若干军粮,全部被日军收入囊中。

甲午末战遗址群(辽东陆战场寻访③)(3)

日军拍摄的九连城全景图。画面左侧为鸭绿江,沿江凸起的构筑物为长墙。

全景照片里的清军标准工事

日军占领九连城后,随军摄影记者曾在附近的高地拍摄了九连城的全景照片。从照片上看,当时清军修筑的城垒已然十分得当。

在九连城最前面是一道长墙。甲午历史寻迹团成员、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介绍,这条长墙在修筑时很有讲究,是夯土筑成,类似两道阶梯状,前一道略高,后面略低,如此就可以站在低墙上依靠外侧的高墙为掩护,进行射击。这种长墙是当时清军的一种标准工事,不仅在九连城,之前的平壤之战,之后的威海保卫战中,都曾出现过类似的工事。

甲午末战遗址群(辽东陆战场寻访③)(4)

局部放大,可从日军拍摄的照片里看见当时清军的标准工事。

在长墙外,是三座前端营垒,在长墙后面至少能看到四座营垒,其中有一座从照片上看尚未完工,垒墙没有全部闭合。

此外,在居民区的后方,还有一座方城,里面是一片拱形建筑,似为清军的驻地帐篷,或者后勤基地。

就是在这样的阵地面前,4000清军丢盔弃甲、闻风而逃。日军几乎不费一枪一弹,不伤一兵一卒,轻易占领边境要地九连城,可见铭军主帅刘盛休的无能。

甲午末战遗址群(辽东陆战场寻访③)(5)

日本当年表现的占领九连城的绘画。

“既骄且惰,不听约束”

铭军是李鸿章淮军的重要组成,诞生于太平天国时期。

铭军主帅原为刘铭传,刘盛休和堂兄刘盛藻是当时铭军的重要将领,他俩又都是刘铭传的族侄,但刘盛休只比刘铭传小四岁。

刘盛休在1862年加入淮军“铭字营”。刘铭传认为刘盛休有胆略,深为器重。随后,刘盛休又随铭军镇压捻军,官至总兵、提督衔。

在早年,刘盛休也曾是一员干将。1875年,铭军主帅刘铭传、刘盛藻先后辞职归家,刘盛休接统铭军2万余众,曾因率军兴修水利,屡受清廷嘉奖。

光绪年中叶,李鸿章筹划旅顺、大连防御体系时,刘盛休率铭军驻防金州、大连,补授南阳镇总兵。

甲午开战,刘盛休铭军调入九连城。在刘盛休的安徽老家,还曾流传一种说法:刘盛休在虎山战斗中,从早晨战斗至下午,敌人援军又陆续开到,被迫突围。刘盛休欲自杀,被人劝止。当然,这完全没有史实依据。

鸭绿江战役中,刘盛休先是拒绝增援虎山,后又擅弃九连城。鸭绿江防线崩溃后,刘盛休率铭军“由南路溃退”,逃往岫岩。此后刘盛休铭军统领职被撤,所部铭军由姜桂题接统。

当时人们对铭军已有评价,虽“素称劲旅,惟承平二十年,已非旧日士卒,近悉为刘氏族邻少年子弟,饷糈过厚,踵事增华,既骄且惰,不听约束”,而刘盛休自恃身为提督,不服从宋庆调遣。

刘盛休被解职后,回到安徽老家,晚年研究历史,研习书法,竟得以善终,1916 年8月22日去世。

刘盛休还有一个内弟,叫赵怀业,职衔总兵,甲午战争爆发时奉命防守大连湾,也是闻风而逃,后面还要讲到。

甲午末战遗址群(辽东陆战场寻访③)(6)

九连城、虎山和朝鲜义州的地理关系。

山县有朋住过的中江税局衙门

回到刚才讲到的日军拍摄的那张照片。在长墙和营垒后方,有一条主路,如今仍然是九连城镇的主路。

从照片上看,在主路中间位置,可见两根很高的旗杆,是当时九连城内最高行政机构中江税局衙门。

清光绪九年(1883年),清政府将九连城开辟为中朝两国通商互市场所,成为安东地方的国际贸易中心。在此设立中江税局,专门负责征收交易税。当时九连城有中国商号八大家,市面繁华。甲午战争后,安东开为商埠后,九连城市面渐衰。

甲午末战遗址群(辽东陆战场寻访③)(7)

中江税局衙门所在地,衙门建筑早已不存,原址上建起了九连城镇中心小学,门口立着一块“中江税局旧址”的石碑,标志着当年曾经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江税局旧址的东侧,寻迹团发现了一座清式青砖房宅。经王记华副院长仔细观察,这座老宅的房屋结构、石雕图案都很讲究,而且就在中江税局衙门旁边,可能是当年衙门的附属建筑。

甲午历史寻迹团成员、甲午战争博物院副院长王记华说,当年日军占领九连城后,日本第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曾宿营中江税局衙门。

如今沿着九连城的主路两旁已经盖起新房,当年日军进军的路线正是由此穿过。

走在历史的大路上,别有一番感触。

甲午末战遗址群(辽东陆战场寻访③)(8)

日俄战争后,日军在九连城镇东山修建的“鸭绿江战绩”碑。

山顶的日本“战绩碑”

离开九连城镇,迟立安等人又带领甲午历史寻迹团来到镇子东边的一座高地,按照所在方位,这座高地被当地人叫做“镇东山”。

镇东山海拔并不高,约130米左右。

从山脚下到半山腰,已经修筑了柏油路,后面一段,因为山上没有人家,还是土路。

由于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镇东山植被很茂密,土路两侧长满半人高的杂草。

寻迹团一行穿过杂草登上山顶,眼前居然是一块约300平米的平地,地面铺着平整的石块,迎面是一座类似方尖碑的花岗岩石砌纪念碑建筑。

走近发现,石碑大约有7米高,上刻着“鸭绿江战绩”五个字。旁边还有一方当地政府立的“日俄战争遗迹”文物标志碑。

这是日本人立的一座日俄战争纪念碑。石碑的背面刻有当时日军第一军司令官黑木为桢大将撰写的碑文,讲述了日俄战争鸭绿江战役的经过。

甲午末战遗址群(辽东陆战场寻访③)(9)

当时日军第一军司令官黑木为桢大将撰写的碑文。

1903年夏秋,日俄之间剑拔弩张,战争已不可避免。

沙俄军队开始在九连城一带布防,兵员近2万人。日军则在朝鲜义州和白马山一带集合,兵员达3万人,由日军第一军大将黑木为桢指挥。

1904年4月18日,10年前的一幕再次重演,日军渡江分三路向俄军阵地进攻,不同的是这一次日军遭到俄军的顽强抵抗,渡江受阻。

4月29日,日军重新组织兵力,组成敢死队,在炮兵和海军舰艇的掩护下,渡江成功。5月1日,黑木为桢来到虎山,指挥第二师团、第十二师团、近卫师团,对俄军展开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几经血战,日军占领九连城。俄军败退吉林四平一带。1905年8月,经过一年多海陆激战,日本打败了沙俄,战争结束。

1906年,日本军队为“纪念”九连城战役,于镇东山的半山腰修建了这座石碑。1916年,石碑被日本“满洲战迹保存会”移建到山顶。

“满洲战迹保存会”,是日俄战争后,日本为了颂扬功绩,专门成立的一个组织,在和俄国军队交战过的地方都竖起石碑,由战役指挥官亲自撰写碑志。

当年这些石碑,也是日本明信片的常见内容。

九连城战役是“日俄战争”的第一仗,“日俄战争”结束后,沙俄在我国东北的一切特权被日本继承。

而九连城在十年内两遭战火,更加零落不堪。

甲午末战遗址群(辽东陆战场寻访③)(10)

寻迹团成员、甲午战争博物院副院长王记华和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在实地做照片对比。

找到日军拍摄位置

站在镇东山山顶,向西南望去,就是九连城。对照地形地貌,寻迹团一行惊奇地发现,我们所在的这处山顶,就是当年日军随军记者俯拍九连城照片的位置。

甲午战争博物院副院长王记华首先有了这一重要发现。

之前,寻迹团已将此次辽东行程上重要节点日军拍摄的照片放大冲洗出来。

当王记华拿着照片与实地对比时,找到了一些重要坐标点。随后寻迹团成员开始逐点辨认。

照片上远处山脉的形势至今一点都没变;近处九连城镇的那条主路,依然保持了基本走势;镇中心小学和照片上中江税局的位置,都能对上。除了山下的住户多了,山上的树木多了,当年防守的营垒不见了。

历史在这一刻产生了奇异的交汇重叠。

1894年11月,日军以战胜者的身份,站在这个地方,对着九连城拍下历史的一幕。10年后,日本再次以胜利者的身份站在这里,并竖起一块碑。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里的时候,却看不到任何关于甲午战争的纪念标志物。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

据迟立安介绍,镇东山顶现今这块平地,是日军为了修建石碑而平整出来的。按照常理,当时清军应该会在山顶构筑堡垒炮台,但如今已看不到任何遗迹了。

甲午末战遗址群(辽东陆战场寻访③)(11)

当年日军随军记者就是站在这个位置拍摄了九连城的全景照片。123年过去了,九连城的基本格局没有太大变化。

发现清军战壕遗迹

站在山顶向东北望去,即可看到虎山,两山之间是叆河河口的一大块沙洲。

两山对垒,形成犄角之势,配合叆河天然险地,正是打阻击的理想之选。但九连城的清军却弃城而逃,不战而退。

迟立安带我们往山下走,在半山腰,靠近东侧,望向虎山方向,迟立安指着一条壕沟说:“这个应该就是当年清军用过的壕沟。”

甲午末战遗址群(辽东陆战场寻访③)(12)

这段战壕几乎已被杂草全部掩盖。

经过百余年的冲刷,壕沟已掩埋大半,长满野草。专家推测,这条壕沟应该是清军挖掘的,后来又被俄国人使用了。

迟立安说,前几年他们进行调查时,有当地农民介绍,在山上有“大沟”和“大坑”。但当地人并不知道这些痕迹是如何产生的。

王海曾在丹东当地的文保部门工作。据他介绍,以前经常听老人们说在九连城一带挖到过弹壳,他本人小时候也曾在庄稼地里捡到过。但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弹壳是否和甲午战争有关,早已不可考了。

从安平河口到虎山到九连城,再到镇东山,可以说清军对日军的企图、战术都进行了很好的判断,而在阵地选择上,宋庆等统帅也几乎没有失误,布防也相当精准。

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是,清军用冷兵器时代的战术对抗日军更先进的战术,是在同一时空下进行的一场完全不对称的战争对垒。

宋庆指挥的军队就是当年镇压太平天国的淮军及其衍生延续。当年对付太平天国尚且力有不逮,难以支撑;此后几十年里,清军军制依旧、战术老套,将官兵勇几无提高,如何能打赢完全近代化的日本军队。

甲午末战遗址群(辽东陆战场寻访③)(13)

如果没有人指点,120年前的这个炮位几乎难以辨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