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历史上的“古寨”

作者 | 傅佩超

“古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历史上,特别是在动乱年代,各地都曾修筑过不少寨子,我们临朐县自然也不能例外。这些寨子,既有村寨,又有山寨;既有西汉时期的,又有民国时期的;既有建在山区的,又有建在北部平原的,其目的多为一个:或对阵防御,或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兹根据有关资料对其部分加以整理,供同好者造访溯源,探幽览古。唯所期待的,是一同挖掘整理可能发生在每座“古寨”后面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从而使我县地域文化更为丰富多彩。

大广尧土寨

大广尧村位于临朐县城南 11 千米、冶源街办驻地西北 4 千米处。东接广尧店子村,西近东朱阳村,北与孟家广尧村毗连,南与冶源西圈村隔五井石河相望。村东 1 千米即南北交通要道潍(坊)九(山)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元末,姚姓自今寿光市(一说为四川省绵竹县)迁此立村。相传村北平原为广宁城故址,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故名广饶。孟家广饶、刘家广饶立村后,因该村立村早、人口多,改称大广饶,后演为大广尧。

村西原有土寨,寨壁如削,高 4 米余,其势突兀。寨内有土地数亩。相传旧时土匪来犯,村民避于寨上,勇武者持械、石块防守。20 世纪 70 年代,因取土,寨无存。

望佛顶石寨

在琴口村域内。琴口村位于临朐县城西南 24 千米、冶源街办驻地西南 14 千米处,群山环抱。东近吴家庄子,西岭后为寺头镇呈子村,南山前为寺头镇上刁窝村,北与回头村毗邻。据《傅氏族谱》载,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指挥使傅曰杓,自县内猫林沟迁此立村,因处山口,以勤劳之意取名勤口。后以村西有山泉,泉水涌出时其声若琴,演称琴口。

1928 年,匪首王某,胁迫村民用石建成望佛顶石寨。寨墙周长5000米,高4米,留有射孔。原有石房数间,已毁。

临朐的历史记忆(临朐历史上的古寨)(1)

人和寨

亦即傅家李召土寨。傅家李召村位于临朐县城南 6 千米、冶源街办驻地北 8 千米处。东临弥河,与东城街道西朱村隔河相望,南界红光村,西、北与薛家庙村为邻。

元末明初,郑姓立村。因村在村东植一柳(国槐)树,得名郑家柳(留)树。明正统年间(1436-1449),临朐傅氏一世祖傅磊携家人分居于此。后郑姓衰,傅姓遂以南邻崔家李召,改称傅家李召。

清咸丰末,蝗灾、旱灾、大疫等灾难连年不绝,强盗猖獗,兵匪四起,战乱频发,特别是“皖匪”(当时指来自安徽一代的捻军和后期的太平军的统称)、“幅匪”(即幅军,是一支地方武装,初期称幅党,在苏北比较活跃,由于当地统治势力较强,1861 年后,活动中心转入鲁南山区)等外埠土匪不断入侵抢财掠物,曾一度使临朐深受其害。清《光绪临朐县乡土志》《光绪临朐县志》载:“咸丰十一年(1861)春,皖党赖文光(1827-1868,太平天国将领,捻军统帅,广西人)、张洛行(1811-1863,前期捻军领袖,安徽人)等寇山东。”(《民国临朐续志》亦载:“清咸丰年间,捻匪掠境……”)为防来犯,官府曾指令各地做好抵御准备。于是,“朐遵谕办团,乡民各结木寨自保”。然而效果甚微。“九月初一日,贼分犯张禄、郝庄、朱位各社。大股蜂拥至杨善坡,所过掳掠焚毁庐舍。团长武生魏希武率众捍御于黄龙沟,杀步贼一,枪毙骑贼一。希武阵亡,乡团溃散,遇害者十三人。” “冬十月丙子,幅匪自三岔店入,至五井社大肆焚掠,越三日回窜沂博。”鉴于此时的“木寨”已形同虚设,遇袭即溃,根本起不到防御保护作用,于是,凡是具备实力的村庄,都开始醵资将“木寨”改建为防御性能更好的“土寨”。“傅家李召土寨”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由庄长傅兴胜带领村民修建的。

修此土寨围子墙用的是粘土、河砂、石灰 “三合土”。下图是笔者于2009年拍摄的该土寨西门处仅剩的两处残垣断壁。其在2017年老村拆除前还存在,只是后来碍于建设,被夷平了。

该土寨设有东西南北四个门。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330米;墙高在5米左右,顶阔超过0.6米。原老村的西沟,曾宽有二三十米,深有四五米,是当年修建时挖土筑台、筑墙形成的(同时也为增加攀墙难度,和雨天排水用),隐约地展示着围子墙的一段南北走向。

临朐的历史记忆(临朐历史上的古寨)(2)

临朐的历史记忆(临朐历史上的古寨)(3)

土寨建成后,其拒敌防御功能得到了很好地发挥,不仅保障了本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使四邻八舍建不起围墙村庄的村民广为受益。他们每闻土匪将来之时,都会挈妇将雏蜂拥而至,进寨躲灾避难。而每逢此时,尽管村寨不大,村民们都是四门洞开,无问亲疏,一概迎入,并提供方便,同舟共济,共度难关。这可从清《光绪临朐县乡土志·卷三·兵事录》的一段记载约略反映出来:清同治“六年(1867年)七月丙子,皖匪掠县东界,境内大扰……冬十月朔、庚辰……桃花、榆林、时村、诞公、功郭、乐地等社受其害……近城村落焚杀最酷……时村民多匿于傅家李召土寨。是夜雨,烽火照彻四围,寨内惊惶喧腾彻夜,天明始定。”

古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此时间一长,村民们的友善亲和之情,声名鹊起,远近便有了“人和寨”的雅称。

临朐的历史记忆(临朐历史上的古寨)(4)

黄家寨

今称黄家宅。黄家宅村位于临朐县城南偏西 12.5 千米、冶源街办驻地西北 5 千米处,冶源水库西干渠北侧。东邻冶源西圈村,西与豹伏岭村接壤,村南 1 千米即冶(源)五(井)公路。东北、西北分别与大广尧村、东朱阳村隔五井石河相望,聚落东西长 570 米,南北宽 530 米,古时曾 以庙沟湾为界,分称上庄和下庄。

元朝初年,黄姓立村。原址在今址西北 1 千米处岭坡上,有野桃成林,桃花染坡,故名桃花坡。元朝中叶,村民为取水方便,移居坡下今址,并设寨栅以防匪盗,遂称黄家寨,后演为今名。

武家寨

为武家道口村曾名。武家道口是行政村大张家庄的一个自然村。

位于临朐县城东北 3.5 千米、东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 3千米处,弥河东岸。武姓立村。明朝弘治十二年孟冬月,武公增之妻及子武俊由安徽省砀山县徙至临朐县忠善乡榆林社朱旺庄暂居。后在高崖通青州、临朐通昌乐两道路交叉口上立村,故名。

清朝年间,因战乱,为保族人安全,由武氏带领村民在武家道口村四周,筑起土石灰结构围墙,设南、东、西门,防御乱匪劫掠,称铜邦铁底武家寨,现无存。

永清寨

在里峪村东南龙王崮顶。里峪村,坐落于临朐县西南隅,突入沂源境内。东、西、南三面与沂源县交界,北面与南坡村毗邻。东北距县城 45 千米、寺头镇政府驻地 12.5 千米,位于群山环抱之中。

龙王崮,面积 0.5 平方千米,海拔 725 米,山顶形如茶壶盖,盖底环吊 20 米高绝壁,唯山东侧一线曲径可以攀登。其因山巅有龙王庙而得名。1918年,乡民为避匪害,在崮顶修筑围墙,置大炮、抬枪等事。围墙和寨门残迹犹存。龙王庙前有“永清寨记”碑记记载此事。

山上巨石嶙峋,荆棘丛生,山阳为沂源县,山上刺槐成林,山下果园连片。登临绝顶,放眼四望,心旷神怡。《民国临朐续志》载邑人高居广《登龙王崮》诗云:“龙王崮顶识龙颜,万壑朝宗拱此山。首注齐南沂水地,尾蟠岱左穆陵关。崭然角露奇峰立,蔚矣鳞排怪石顽。吐露成云能为雨,崇宗渥泽遍人寰。”

中孚寨

在黄龙山上。黄龙山,位于寺头镇政府西8千米处,海拔 670 米,面积 2 平方千米。

《民国临朐续志》记载:“清咸丰间,捻匪掠境,居民于山上立寨避乱,名为中孚寨。”民国年间土匪资为巢穴,转贻地方之害。山寨有二。一在地势险要之主峰,一在地势相对平缓之次峰。寨用巨石砌成,墙高 3 米,上有垛口、射孔和一个土炮台,寨内建有水池和简易石房。

《民国临朐续志》还载:“谭作德,字逸斋,小崔庄人。清咸丰二年(1852)岁祲,偕弟迁居玉兔埠村。未几,捻匪入境。邑侯何公申请上宪委为为王庄、嵩山、书堂、文坛、仁里 5 社总团长,率众捍御,贼不敢犯。修寨黄龙山,遐迩往依避难,保全尤多。”

“中孚”二字,出自《易·中孚》:“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临朐的历史记忆(临朐历史上的古寨)(5)

天枢寨

在松萝顶。因寨内原有寺庙一处,曾用名珠宝寺和天枢院,故名。《民国临朐续志》载:“松萝顶,在鳌头山正东,南对嵩峰,中隔大石水,上有天枢寨,为村人避乱处。”鳌头山则在仰天山南,嵩山迤西偏北。

该志附邑人刘清源《修天枢寨碑》曰:“朐邑西南七十里,莫大于嵩山。嵩山之西有峰突起曰松萝顶,顶之畔有石焉。山上筑室不假人工而厚薄皆适于用,造物者于此盖有深意焉。国家太平日久,其以为无用而弃之也,盖数百年于兹矣。自南京失守,盗贼蜂起,渐次北来。吾乡有识者于是始斩棘披荆,取其石而立寨于山上。命余弟晓峰主其事,墙垣雉堞不日告成,名曰天枢寨。辛口(酉)之变,吾乡避乱于此者盖不下数千人焉。咸丰十一年,贼自西南来,刘王师轰击出自穆陵关之余党也。同治三年,贼自西北来,刘淄逆四窜自黄巢关折回之羽翼也。二匪皆经此山下,而山上居民安堵如故。夫乃知造物者如此果有深意焉。而吾乡得力于此寨者非浅鲜也。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岂不信哉!且夫前事者后事之师也。天下之平久矣,一治一乱,今日甲子重开,运交上元。回忆立寨以来铲削消磨阅十数年,登高以望,中原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故老皆无在者而晓峰已归道山矣。余以老病残喘记其巅末以示后人,其亦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之遗意也夫。”

该寨,因处松萝顶,也叫松萝寨。又因在嵩山北5千米九杰村前(南),今人多称九杰寨。

临朐的历史记忆(临朐历史上的古寨)(6)

该寨于1850 年前后,系村民御匪所建,至今古寨宛然。2005 年,在寨内修建庙堂两座,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善男信女到此烧香拜佛,并有民间文艺演出。2009 年春,又建庙堂 1 座,同时栽植绿化苗木。

另有一说,是战国时高氏始建,多次毁于战乱,又多次复建修葺。

2011年7月8日,我县有作者曾在《潍坊日报》发表过《<水浒>“二龙山”原是临朐“九杰寨”》的文章,较详细地论述了两者的渊源。果真,其修建时间当提前至北宋末年,至少也得提前至《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在世的那个元末明初年代。

同心寨

在西大河村西北300 米处。西大河村位于临朐县城西南 17 千米、五井镇政府驻地东南 2 千米处,五(井)冶(源)公路从村北穿过。东与东大河村接壤,西与五井东村毗邻,西南与小辛庄搭界,南与黄崖头村隔五井石河相望。因处石河西岸,故名。

同心寨,建于清咸丰年间,原为避太平天国北伐军而建。20 世纪 20 年代土匪猖獗时重新修葺。寨内东北、南北各长120 米,寨墙高 3 米,宽 2.5 米,上有垛口。1928 年,悍匪刘桂堂,诨号刘

黑七,侵扰村庄时,村民躲入寨内得以保全。现已倾圮,仅存墙基。

青石崖村土寨

在青石崖村西。青石崖村位于临朐县城西南 25 千米处,东北距五井镇政府驻地 10 千米,坐落于嵩山之阴,五井石河之阳,仲(济南仲宫)临(朐)公路从村西穿过。东与马庄隔河相望,南与利蒋、庄科两村为邻,西与垛庄、九杰两村接壤,北界朱家坡村。

该土寨具体始建于何时,待考。按照旧县志记载的大背景,亦应当建于清咸丰年间。1926 年,村中出了抗匪英雄井锡琨。井锡琨(1906—1926),字瑶圃,少聪慧,性至孝,以优异成绩读完小学、中学。1926 年各地土匪蜂起,所到村庄抢掠一空。井锡琨以保卫家乡为己任,出资修复村西土寨并组办团练抗匪,附近村民多往依附。因之土匪对其恨之入骨,是年 12 月 22 日,嵩山悍匪小司令率大股匪徒攻入村内,四处放火,并乘势攻寨。村民见匪猖獗,各欲逃生,井锡琨晓以利害,鼓励村民坚守,人心始定。土匪将村内掳来百姓,驱赶在前,直至寨下,守寨者忌伤村民不敢开枪。因此寨内大乱,人们纷纷逃走,但井锡琨仍奋力抵抗。其祖父井汇东,年已七十,一再叫井锡琨逃离,锡琨大义凛然地说,抛下父老乡亲独自逃走,生不如死,誓与土匪决一死战。终因寡不敌众,锡琨腹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 20 岁。

西峪东寨

在西峪村东。西峪村位于临朐县城西南 27 千米处,嵩山西侧,东北距五井镇政府驻地 12 千米,仲(济南仲宫)临(朐)公路从村北穿过。东北、东南分别与垛庄、南蒋两村接壤,西南与暖水河、瓮节两村相邻,西北群山屏障,五井石河流经村东。

西峪东寨建于清末,由西峪、垛庄、南蒋、暖水河 4 村合建,主要为防御土匪。山寨用石头筑成,围墙高约 4 丈,建有 1 个炮楼,有大小石屋数十间。1938 年 4 月,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在司令员马保三率领下进驻西峪村一带,其一部在东寨驻扎半年,后奉命转移。1939 年,该部改称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后,二次进驻东寨 8 个月,后转入博山池上一带。

青崖头村寨

青崖头村位于临朐县城南 6 千米、东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 6.5 千米处,弥河东岸,东(营)红(临沂红花埠)公路西侧。东界西竹寺沟村,南与东崔家河村毗邻,西与城关街道东朱封村隔河相望,北与烟冢铺村接壤。

1926 年,为防止土匪和地方恶势力的骚扰、抢劫,村民自发醵金、出工,以沙、土、石灰为原料筑起高 3 米、全长1200 余米的寨墙,并于东、西、南分别设大门。墙上设炮台,墙体设瞭望孔。墙基 1 米至 1.5 米、墙体宽 0.5 米至 1.2 米不等。寨墙外挖深 3 米、宽 3米的壕沟。如此工事,还未阻挡土匪攻陷。1927 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夜,土匪张文汉、王恺、史镇丰、王二麻子四股合并,带 70 余匪徒,举火登梯进村,大肆抢掠财物,并抓去村民 43 人。1949 年后,寨墙逐步拆除,现已荡然无存。

公保寨

为辛寨村曾名。辛寨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 16 千米,东(营)红(临沂红花埠)公路东侧,辛寨镇政府驻地。东与蒋市村相接,西与大张龙、大辛中村相邻,南与黑洼村、龙诜铺村相连,北与龙泉官庄村、泥沟村相近。

先是相传东汉末年,袁绍部下大将辛毗曾据此安营扎寨,死后葬于村西(原辛冢村),其后裔留驻此地,遂取名辛寨。后清咸丰辛酉乱,村人马作梅创修围堡,僧格林沁王追匪至辛寨,嘉其建筑得法,命名谓公保寨。四乡避难者麇集,保全尤多……

北寨

柳山寨始称。柳山寨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 25 千米,柳山镇政府驻地,柳山西麓。东接王家庄、涝洼沟村,南界辛庄、泉子崖村,西邻东沟村、南马庄,北毗后疃村、孟家庄。

北寨,西汉时为朱虚侯刘章所设北兵寨,后聚成村落。至宋代,董姓为望族,改称董家庄。元末,战火纷起,村成丘墟。明初,李姓自辽东归而居此,因近柳山,更名柳山寨。

天成寨

在柳山顶村。柳山顶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 29 千米、柳山镇政府驻地东 3.5 千米处,坐落于海拔314 米的柳山之巅。东界敢家沟村和昌乐县鄌郚镇司马沟村,南邻柳山前村,西接穆家庄、解家庄,北毗昌乐县鄌郚镇荣山村。

柳山顶四周高中间低,形成方圆不足千米的盆地。盆地中央有山泉 2眼,以前常年流水,现为季节性涌流。独特的山势使整个山顶恰似一天然堡垒,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民国临朐续志》载:“山上旧有天成寨,为近村民避乱处。民国十九年,匪首王四大个子聚党为乱据此山。胁村民为修围寨,供食用,纵党四劫,一方骚然。嗣匪众内溃,王某为其下所杀,遂败散。”今寨壁遗痕仍存。

王家寨子

位于临朐县城东 16.5 千米、原龙岗镇政府驻地东 200 米处,潍(坊)临(朐)公路北侧。东邻薛家崖村,西近和庄,南与周家庄相连,北与青州市谭坊郝家庄接壤。

王姓立村,为保安全,在村周筑起围墙,取名王家寨子。起于何时,待考。

穆陵寨

东蒋峪村始称。位于临朐县城东南 27 千米、蒋峪镇政府驻地,汶河西岸。西接西蒋峪村,南临蒋峪河(汶河支流),北有摩天岭、火石山。

北宋年间,姬姓立村,以南有穆陵关,得名穆陵寨。又因地处交通要道,多设店铺,习称北店。后以当地神话传说易名“酱鱼”。渐演为蒋峪。今东西蒋峪原为一个行政单位,村中有一条南北小河,村民沿河而居,分别称蒋峪和蒋峪河西。1958 年,以河为界分为二村,该村居东,故名东蒋峪。

青崖山石寨

何时所建,待考。咸丰、同治年间,土人避乱于此。

青崖山,在寺头镇吕匣东稍南三里许。南去嵩山二十里,北去象山十余里。

注:主要资料来源:《临朐村镇志略》《民国临朐续志》

2022年5月10日修改

临朐的历史记忆(临朐历史上的古寨)(7)

傅佩超,冶源街道傅家李召村人,文史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