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古代经典导读课程,中小学也将更多的经典选篇纳入教材,古代经典阅读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改革不断出新,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读经典,如何教经典,古代经典的阅读与教学如何与时俱进,都是值得大家思考和讨论的话题。

“超文本”(Hypertext)的概念,由互联网先驱TedNelson在1965年正式提出,是指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通常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可以显示在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上,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接到其他字段或者文档的超链接,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链接所指向的文字。人们熟知的http就是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的缩写,即“超文本传输协议”。构成“超文本”的基本单位是“节点(node)”,节点可以包含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等。时至今日,“超文本”在我们每天使用的电脑、手机等媒介中无处不在,“超文本”阅读已经成为大家习焉不察的阅读方式。

我国古代经典源远流长,具有“衍生性”的特点。“所谓衍生性,是指以某一种或几种文献为基点、基础或依据,延展生发出一种或一批相关的文献。……这种衍生现象,不仅见于儒家经典文献,也见于佛道二藏的经典,还见于史子集诸部的其他各种文献。”(程章灿《中国古代文献的衍生性及其他》,《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1期)经典的“衍生性”又带来了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即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因此,古代经典自身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这种网状结构与“超文本”暗合,经典之中的字词与篇章段落,都可以作为“超文本”阅读的“节点”。其实,古代学者也早已注意到了经典的这个特点,比如《文选》李善注,征引各类文献疏解典故;又如,南宋时期“纂图互注本”的先秦经典,通过“似句”“互注”“重言”“重意”等标注,系联同部经典或不同经典之间的互见文本、相似文本段落,归纳异同(见图),本质上都是力图实现经典的“超文本”阅读。

中学时代背诵古代散文(古代经典的超文本)(1)

《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隐公三年

时至今日,我们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可将“超文本”阅读全面应用于古代经典的阅读与教学之中,实现途径更加多元。

第一,可以利用古籍数据库与专业资源网站,从文本关联的角度实现“超文本”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代文献经过数字化处理,建设完成了大量古籍数据库与专业资源网站,如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国学宝典、中国基本古籍库、瀚典全文检索系统、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籍合网、搜韵网以及海内外各类图书馆古籍影像网站,这些数字化资源为经典阅读与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电子文本,可资实现“超文本”阅读。

以《史记》为例,古人就很重视互见文本的对读。南朝徐广所撰《史记音义》就已经大量援引《汉书》校正《史记》。又如南宋倪思撰作《班马异同》,胪列《史》《汉》异同。《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汉书·项籍传》作“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两相对比,《史记》“去学剑”的“去”字应当点断,“去”有“放弃”义,《汉书》在“学剑又不成”后多一“去”字。今天我们登录“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网站,选定《史记》或《汉书》的一段文本,点击“显示相似段落”按钮,《史》《汉》异同一键即得,而且还能看到《太平御览》等类书引文的差异。如果借助“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相关内容,可以获得更多的互见文本,如《册府元龟》作“学剑又不成”,《通志》作“学剑又不成,去”,说明两书取材可能分别是《史记》和《汉书》。

再以《尚书·金縢》为例,这篇文字记载了周武王克商之后罹患重病,弟弟周公旦向先祖祷告,希望以身相代,使得武王痊愈,其后周公平定管蔡之乱,成王又误解周公,最终冰释前嫌的故事。《金縢》的内容在《史记·鲁周公世家》和近年新出的“清华简”中也都有出现,三者文本已有不少学者展开比较研究。通过检索古籍数据库,还可以发现《金縢》故事在后世尚有不少衍生文本,比如元代戏剧家郑光祖曾将其改编成元杂剧《辅成王周公摄政》。《金縢》中周公祷告时用到一个词语“多才多艺”,也作“多材多艺”,以此为“节点”进行检索,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公旦多材”,唐代李延寿编纂的《北史》中有“曲阜之多才多艺”,“曲阜”就是周公旦,因为他封地在鲁国,鲁国的都城在曲阜。后来“多才多艺”逐渐演化成了一个成语典故,且不只用来形容周公,唐代姚思廉编纂的《梁书》中记载梁武帝“多艺多才”,北宋王禹偁《筵上狂歌送侍棋衣袄天使》回忆宋太宗“多材复多艺”,南宋周必大《洪景严枢密挽词》感慨洪遵“多才多艺无多寿”,明清以后更是常见,一直流传至今。从《金縢》文本出发,利用“超文本”阅读法,不仅可以熟悉《金縢》多个文本之间的关联与差异,而且可以了解《尚书》的传承与影响,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记忆。

第二,可以利用工具书电子资源,从查证疑难字词的角度实现“超文本”阅读。

古代经典大多是距今年代久远的作品,包含大量晦涩难懂的字词,日常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解释字词、疏通文义。过去的教学中,往往通过阅读注释,配合查检工具书来识读生僻的字词,然而像《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些常用工具书所收字词的数量有限,释义也较为简单,不仅难以解决疑难问题,而且查检效率不高,会磨灭阅读的兴趣。时下大量工具书都开发了电子资源,比如《汉语大词典》,既有PDF电子书,又有单机版检索系统以及App软件。还有一些网站整合了各类工具书资源,比如“古音小镜”网站、“国学大师”网站、瀚堂典籍数据库、“引得市”资料库等,除了可以检索大量古代字书、韵书,还可以检索当代的工具书,极为便捷地查证疑难字词的字形、读音、词义,直观地了解汉字和词汇的演变过程。此外,经典阅读中涉及历史人名、地名、制度等文化知识,也可以借助“读秀”网、术语在线(termonline)、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等在线资源进行检索。这些检索手段的运用,实际上都是以字词为“节点”,通过工具书电子资源实现对经典的“超文本”阅读,在大大提高读书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拓展研习经典的广度与深度,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基于多媒体设备等平台,从整合专题文献的角度实现“超文本”阅读。

传统的古代经典教学,主要以纸本读物为依托,学生的教材和教师的讲义都是线性文本。数字化时代,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设备,可以实现对线性文本的突破。以讲授《孙子兵法》为例,首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搜集各种版本,比如银雀山汉简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十一家注宋刻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宋刻《武经七书》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藏《魏武帝注孙子》室町时期抄本以及当代学者的各类注本,可将这些《孙子兵法》重要版本的电子资源在课前分享给学生,也可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设备逐一呈现;其次,《孙子兵法》的专题研究资料,可以通过“超星”“读秀”等网站获得电子图版,将与教学有关的部分进行剪裁,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供课上讲授和课后学生阅读;再次,《孙子兵法》有关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包括各类纪录片资料,也可以广泛搜集,进行取舍,为教学所用。总之,就是围绕专题文献利用网络条件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设备等平台进行辅助教学,这也是实现经典“超文本”阅读的重要途径。

究其本质,数字时代古代经典的“超文本”阅读,就是将计算机技术与古代经典的“衍生性”“互文性”特点相结合,进而从多个层面展开的关联阅读、比较阅读。这一议题深具探索空间,本文尝试略作揭示,希望学界同仁将来能有更多研讨,甚至可以开发相应的教学工具平台,更新配套教材,探索新的教学路径,以期建立古代经典阅读与教学的新范式。需要强调的是,“超文本”阅读法绝不是对传统线性阅读的摒弃,而是对传统阅读与教学方式的补充与深化。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3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