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个人释义

当大道被人们停止使用,就会有施行仁义的需要;当明智聪慧显露出现了,就会有虚假的伪装;家庭不再和谐安宁,就会有孝顺与慈爱的区别;国家出现混乱动荡,就会有忠于国家的臣子。


个人理解

当人们不再遵循大道的规则,就会失去大道的庇佑,也会失去自然的本性,这时人们会变得麻木不仁,于是为了纠正这种风气,就有了提倡仁义的需要;当各种智慧出现在人们面前,就会有人选择阴险的智慧,这样人们为了提防别人的算计,就会用狡诈的伪装;当家庭中的成员出现了巨大的矛盾,就会变得四分五裂,这样年长者的心中会衡量孝顺,而年幼者的心中会衡量慈爱;当国家出现了混乱的动荡,乱臣贼子就会更加猖狂,还会趁火打劫,而忠心的臣子就会与其对抗,虽然难以挽救颓势,但还是表现出了忠臣的忠心。

道德经关于物极必反(道德经十八章物极必反)(1)


现实联系

当社会中出现了不仁义的现象,人们就会指责,然后大力宣扬仁义,同样,当社会大量出现欺诈的现象,人们才会去提倡诚信,这说明社会的乱象越多,社会所提倡的良好品格就越多。

事实上,法律条文的制定和修正正是来源于那些真实发生的事件,比如犯下恶劣罪行需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的下调正是因为一些年少者犯下了恶劣的罪行而不用受到法律的制裁。

屈原之所以投河自尽,就是因为他太忠心于楚国了,他把楚国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所以听闻楚国被灭了,就投江自尽了,同样忠于宋朝的文天祥不屈服于元朝而就义,忠于商朝的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于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这些忠臣不都是在国家颠覆的时候才出现的吗?和平稳定的国家是不会有人区分谁是忠臣的。

一个人越是炫耀什么,就越是害怕失去什么;一个人越是爱什么,就越是缺乏什么;一个人越是聪明智慧,就越是狡猾阴险;一个人越是说什么是对的,就越是害怕什么是错的。

机关算计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聪明反被聪明误,多情反被无情伤。正所谓物极必反,一个事物正确到了极点就会变成错的,一个事物错到了极点就是对的,比如杀人是错的,而在战争中杀人是对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结语

仁义非道,智慧非明。和而无分,乱而有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