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我们这里有一种习俗,从我记事就有,就是谁家有结婚的,就会有人专门过来赶喜。所谓的赶喜就是一些看上去是弱势群体的人,带着自制的小炮仗,在新郎家“砰砰”的燃放,活跃气氛,再说一些恭喜吉利的顺口溜,就可以从喜主家里获得一些报酬:两包烟、喜糖、现金红包等。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赶喜的队伍也不断的再进化,一些烟或者着吃的食物已经满足不了赶喜的需求了,只有给钱。赶喜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难纠缠,所以谁家有喜事,都会派专人应对赶喜的,负责讨价还价。这个人的任务是:打发赶喜的。

农村白喜习俗大全(山东农村有赶喜的习俗)(1)

我小时候赶喜的还比较讲究,没有今天这么商业化,而且那时候的赶喜的还是要练好嘴皮子,说一些朗朗上口的吉祥话,博人一笑,增添热闹。现在赶喜的成群结队,拉帮结派,很多都已经变味了。他们聚集在婚礼现场,表面上是祝贺,其实就是纯粹来要钱的,在临沂市区结婚,30多人的赶喜队伍只能说是婚礼标配。人少还好些,人一多一个人给个二三十块钱加起来数目不菲。这时候负责打发赶喜的人就上场了,比如说新郎接新娘下车进入酒店举行仪式,门口放完鞭炮的赶喜队伍就开始骚动了,赶喜的几个说的算的去跟负责赶喜的交涉,也就是讨价还价。

农村白喜习俗大全(山东农村有赶喜的习俗)(2)

主家先提出一人一盒烟算了,赶喜的就会提出人这么多放了这么多鞭炮总得给钱意思意思。这个时候是万万不能给的,必须僵持。因为你一旦给他了,一会过后还会有人过来跟你要,理由是没有拿到钱或者跟拿到钱那些不是一起的,很是麻烦。拖下去的好处就是结婚日子大,赶喜的往往赶场,从一家赶往另一家。你稍微一耽误,他们就真着急了,不会再过分纠缠,拿到钱抓紧赶往下一个喜事现场。

农村白喜习俗大全(山东农村有赶喜的习俗)(3)

我上初中的时候,隔壁村有一个村长娶儿媳妇,村长的儿子有点缺心眼。不过村长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十里八村谁不知晓。而且他还有自己的企业,是我们镇上第一个万元户。村长的儿子娶了同村的村花,村民议论这就是标准的一朵鲜花插到了牛粪上。快要举行婚礼的时候,来了一男一女两个赶喜的,男的打着竹板在门外喊:

主板一打乐呵呵,亲朋好友听我说:

东家是个小康户,人缘好来光景福。

全家和睦喜盈盈,财源滚滚数不清。

逢吉日,到良辰,高搭彩棚迎新人。

远亲近邻都来到,小孩欢喜大人笑。

放了礼花点鞭炮,门里门外好热闹。

村长听完这一段意犹未尽,昨夜前来送彩礼的人竟然还有离这里十里开外没亲没故的人,无非是想让家里的儿子女儿来村长的企业打工。昨晚村长就陪了好多人喝的醉意浓浓,现在还处在醉酒的兴奋状态,村长站起来冲着赶喜的喊:再来一个,说的好,有重赏!

俩赶喜的一听越发的卖力。竹板男喊前半句,敲锣的妇女只喊一个字:好!这就叫喊好。

走大街,--好!

串小巷,--好!

来到喜主大门上,--好!

贵府今日喝喜酒,--好!

家主一片好瓦房,--好!

很快就要盖楼房,--好!

盖上北楼寄北斗,--好!

盖上南楼迎太阳,--好!

盖上东楼金仓库,--好!

盖上西楼玉米仓,--好!

中间显出玉宝地,--好!

又盖文武双学堂,--好!

文学堂里把书念,--好!

武学堂里练刀枪,--好!

念完诗书练刀枪,--好!

一举成名天下扬,--好!

我在门前站一站,--好!

就能迎来金凤凰,--好!

金凤凰,--好!

入洞房,--好!

一年一个小儿郎,--好!

儿郎长到七八岁,--好!

送到南学念文章,--好!

财大气粗又好面子的村长听完大喜,带头大喊了一声:好!当着全村的围观村民拿出来1000元钱给了那俩赶喜的,人群顿时炸开了,这是什么概念?那个光景,普通的家庭一年的收入也剩不下这么多啊!这件事情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好长时间有作文让写理想,我都想写我的理想是当那一个赶喜喊好的人!

农村白喜习俗大全(山东农村有赶喜的习俗)(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