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略谈栏目往期文章:

春秋

「典故略谈」“樊迟从游于舞雩”与“松菊犹存”

战国

「典故略谈」栗六与“圆咕隆咚”

「典故略谈」“不可胜食”与“禹之行水”

汉代

「典故略谈」汉武帝的“蘅芜”

魏晋

「典故略谈」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

「典故略谈」“风流顿尽”与“人琴俱亡”

清代

「典故略谈」《聊斋志异》与《楹联丛话》

「典故略谈」清代的秀才考试

「典故略谈」张謇的“冒籍事件”

有一天,张謇为了学习,托人去外地帮他购买“说文”一书。这个“说文”是什么书?里面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值得探究一番。

首先上来,还是查阅资料,知道这本书全称叫“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的一部字典类的书籍。这一时期,汉代经学兴盛,许多派别纷纷注释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解说各不相同。于是,当时有一个叫许慎的士人,认为这些解说十分混乱,便对这些经典的字句再行研究。可能通过这些研究,他积累了不少文字学的知识,最终将其汇总,写出了一部字典,定名为“说文解字”。

由于这部书出来得比较早,所以中间传抄时曾经一度被窜改。今天看到的版本主要是宋代确定的,但仍然尽量保留了原书的原貌。另外,由于许慎原文太过简单,后人理解往往有困难,所以便有了各种各样的注释。就目前来说,清代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一个声誉比较高的注释版本,学习或者查阅《说文解字》的人往往拿它和原书一起阅读,刻书者也往往将其合并刻在一起,形成一个“段注”的版本。

《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分类编排,收录了上万个汉字,一一记录其写法、含义等信息。与今天人们用的《新华字典》等字典工具不同的是,它非常注重解释一个字的造字来由,解析字形,并从字形的角度给予这个字以合理的解释。例如,对“斤”这个字,《说文解字》就说:

说文解字中的汉字典故(典故略谈说文解字)(1)

“斤”的小篆写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横者象斧头,直者象柄,其下象所斫木。”就是说上面像斧头,左下角竖下来的直画像斧柄,右下角的弯钩像被砍的木头。

斤(小篆见图片),斫木斧也。象形。凡斤之属皆从斤。

这大概的意思就是:

斤,是砍木头用的斧头。它是一个“象形”字。凡是与斤相关的字,其意思都依从“斤”。

为什么说“斤”字像斧头呢?段玉裁给了我们一个解释,他说:

横者象斧头,直者象柄,其下象所斫木。

意思就是:

“斤”字的上面像斧头,左下角竖下来的直画像斧柄,右下角的弯钩像被砍的木头。

这就是说,和“斤”字有关的字,意思多半跟斧头、砍伐之类的意思有关。仔细一想,其它有关的字如新(劈柴)、斯(劈竹子),甚至今天生活中依然用到的斧、斫、断等字,确实都离不开这个意思。有的相关成语如“运斤成风”也可以迎刃而解了(抡动斧子时带起一股风,形容技术娴熟、高超)。

又如“贝”字,《说文解字》说:

说文解字中的汉字典故(典故略谈说文解字)(2)

“贝”的小篆写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象其背穹隆而腹下岐。”就是说上面的圆形像贝壳凸起的穹顶状的圆壳(中间两道横线是其牙齿状的横纹),然后下面的两条线就像贝壳肚子底下向外分叉的形状。

贝(小篆见图片),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凡贝之属皆从贝。

大概的意思是:

贝,是海中带介壳的小虫子。它是一个“象形”字。古时人们用这种东西作通货,而将龟壳当作珍宝。到周代时才有了泉币,秦代时才废止了贝壳而改用钱币。凡是与贝相关的字,其意思都依从“贝”。

这就是说,带“贝”的汉字,多半和钱财、买卖之类的事情有关。果然,所谓财、货、贷、贿、赍(送东西)、贡等等,确实和这类事情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于是,按照许慎的解释,许多看似只不过是符号而已的文字,忽然便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了。阅读此书,仿佛便能回到上古社会,看到人们扛着石斧伐木劈柴、用沿海辗转而来的贝壳互相做买卖的场景。这就是《说文解字》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一部字典,同时也是先民们种种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后汉书·儒林列传下

[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书店1992年影印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