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会又称“盂兰盆节”、 “盂兰盆斋”、“盂兰盆供”,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的一种超度历代祖先的佛事。
据《盂兰盆经》记载,佛陀的弟子目犍连修炼得到六通(三乘之圣者得神妙不测无碍自在之六种智慧,称六神通,简称六通),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用道眼进行观察,不看则已,一看却今日犍连大吃一惊,伤心不已。他看到自己的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中受煎苦,瘦成—-幅皮包骨的形象。因此,目犍连马上用钵盛饭,借神通的力量,送给他母亲吃。他母亲接到钵饭,赶紧用左手遮钵,右手抓饭,谁知饭还没有送到嘴里,就在手中化成火炭,根本不能人口。目犍连看到母亲遭受如此之苦,而自己虽然具有一定神通,又不能救她,不禁大哭起来,赶紧跑去向佛祖求援,请求佛陀想法救拔自己的母亲。佛祖说: “你母亲罪业深重,凭你一个人的道力根本无法救助,要使你的母亲脱离苦海,必须依靠十方众僧的道力。”目犍连询问佛祖,怎样才能会集十方众僧来救拔他的母亲,佛祖告诉他:“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你应该在那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仗十方众僧的威神道力救你母亲脱离苦海。”目犍连谢毕佛祖,按佛祖所言在七月十五日,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后来,依靠十方众僧的威神道力果然救其母亲脱离苦海,不再生在饿鬼道。于是目犍连又问佛祖,以后佛的弟子是否也可以通过盂兰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亲呢?佛祖说:“从今以后,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时,佛欢喜日,筹措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为现生父母增福延寿,为过去父母离苦得乐,这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办法。”佛教徒举行的盂兰盆会就是根据这一记载而来。
关于盂兰盆会的含义, 《佛说盂兰盆经》的经题解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盂兰是梵语,意思就是倒悬;盆是汉语,指盛供品以为众僧之食的器皿。唐代慧净《盂兰盆经赞述》中就说: “名餐香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苦,故名盆也。”唐代宗密的《疏》也云: “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器。”一种说法认为盂兰盆三字都是倒悬之意。南朝宋时著名僧人慧琳《一切经音义》就如此认为,该书卷三十四云: “盂兰盆,此言讹也。正言乌蓝婆,此译云:倒悬。”宋愚荣《盂兰盆经疏孝衡钞》云: “经题者,梵语佛陀乌舍乌蓝婆门佐罗素缆,华言:觉者说救倒悬器经。”盂兰盆会者,即今大宋翻经者言,此皆梵语讹略也。具正应云“乌蓝婆”,孝顺义、供义、恩义、倒悬义。盆亦讹略,旧云:盆佐那。新云:门佐罗,亦云:·—门佐曩,华言救器。以义回文,名救倒悬器。实际上,人间大多认为第一种解释是一种误解,只有第二种解释才与原意完全符合,因而是正确的。
《佛说盂兰盆经》是西晋时期翻译到中国的,由于盂兰盆会实质上是一个“孝亲会”,因此它一传到中国就立刻受到提倡孝道的中国人的喜爱。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次依据《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大开斋筵,广修盂兰盆供,供养十方众僧。 《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义净译《释氏六帖》卷四十五说: “《宏明》云:梁武帝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由于梁武帝的大力提倡,民间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以报祖德。到唐代时,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献供各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 《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记载此事说: “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与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
不仅如此,唐代的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十分壮观。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及种种杂物。宋元时代,盂兰盆会逐渐失去本意,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所载,北宋时,盂兰盆供印卖《尊胜》、 《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著名词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 “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谓之盂兰盆。”这样,寺僧就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后世更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用纸糊船形,船上糊有鬼卒等),不断演变成了一种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民间习俗。
盂兰盆会一般都是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进行,时间一般为一天。其主要仪式可分为三个方面:净坛绕经、上盂兰盆供、众僧受食。在这些仪式举行之前,还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在举行盂兰盆会前数日要建立三坛:佛坛、普施坛、孤魂坛。将大殿打扫干净,准备各种供器。在坛上摆五行桌子,每行一张方桌,四张条桌。第一行方桌上供一锡钵盂饭,左右四张条桌并列十余盘果品;第二行中间供盂兰盆一座,以经彰名,表法殊胜,盂兰盆内叠放着甘美的熟蔬菜二十四色,两边的条桌上仍摆放果品;第三行中间方桌上供一大碗净水,碗内浸上几朵鲜花,两边的条桌仍然摆放果品;第四行中间方桌供一大瓶荷花,左右两边的条桌上依然摆放果品;第五行中间方桌供设香案,左右两边的条桌上搁放自恣僧的物品,在桌子的四边用木栅栏围住,防此食荤、酒人混入,南北两旁开小门,供参加盂兰盆会的僧侣和施主出入,在小门旁各派二人把守,犹今日之门卫,禁止闲人进入。在坛的四周贴上许多写有“此系清静供坛,恭迎三宝天神降临之所,各宣诚敬,凡饮酒契荤者莫入,”在山门上贴“盂兰盆盛会”的匾额。
早粥后,知客鸣大钟三下,禅堂用三板止静,这时所有参加盛会的僧人和施主搭衣持具进入坛内。二行者拿着引路旗,二悦众鸣引磬,首领执事八人执小旗,到方丈处分成两班,对面立定,鸣引磬四下,住持出来,不拜,二个引道旗的在小旗前,引磐在和尚前,一侍者执手炉,一侍者捧香碟,随住持后引道旗人坛,在坛的两角站定,住持到香案前拈香,维那举赞,众人唱和。这样盂兰盆会就正式开始了。
首先是净坛绕经,即绕诵盂兰盆经。先由住持绕坛,诵经曰: “目连启教,世尊宣扬,钵利罗饭利存亡,脱苦往天堂,妙乐无疆,孝行永流芳。南五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如此反复三遍后,住持接手炉,问讯,侍者云: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说三遍后,维那持净水杯,念净坛偈: “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坛秽垢尽蠲除,加持坛场悉清净。教有密言谨当持诵。”这时四悦众在旁边的四桌旁,合掌高声同诵,引道旗到大殿台下,对面而立,小旗前行,和尚随后,侍者捧着香碟随行,班首随后,大众各执事按着次序而行,从大坛的右边绕上殿,从佛的右边绕而下,持咒洒净一匝,不止步,即诵《佛说盂兰盆经》。诵此三遍,绕坛诵经即停止,这时前来集会的僧众依照课诵的位置排好,住持到香案前,从侍者手中接手炉,大众跪下合掌,住持合掌,念祝词: “我等同孝志,修行净土因,忏除三障罪,报答二亲恩,存者获福寿,亡者得超升,同生安养国,度尽众冤亲。”祝词完毕,僧众一齐起立,都合掌,维那举“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二拜;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三拜; “南无弥勒菩萨”三拜; “南五十方诸佛”三拜; “南五十方菩萨”三拜; “南无兰盆启教大目犍连尊者”三拜。跪拜完毕后,各自退回本处,收衣抽解饮茶用点。
饭茶用点完毕,稍过一会,只听得三下鸣钟之声,僧众都人坛礼佛三拜,住持拈香,维那举献供赞,众僧齐唱道: “兰盆会启,普度门开,恭迎三宝降临来,一一坐花台。唯愿慈哀,受我妙香斋。南无斋供养菩萨摩诃萨。”如此开始了上盂兰盆供的仪式。
这样开始后,经过反复念诵,说明盆供的目的,表白心迹,并伴随着各种礼佛跪拜姿式,最后念“以此兰盆供善根,报答父母劬劳恩,存者福乐寿无疆,亡者离苦得超升。四生九有诸含识,八难三途苦众生,各各悔过洗瑕疵,尽蒙慈济出沉沦。”至此, “上盂兰盆供”仪式即告结束。
最后是“众僧受食”仪式。上供完毕后,悦众将自恣僧物(佛教叫做檀越所施之物。如手巾、麻线鞋袜等类)安置在一处。这天斋堂外,铺设许多桌碗凳箸,以便客师受食,上供的普果菜,不论是来客还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斋堂的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开午梆,鸣大钟三下,住持搭衣持钵,先到斋堂坐下,大众搭衣持钵进斋堂坐齐,执事人先将果品分好,用完后,住持说:大众师先用供果。供果食用完毕后,才呜云板。执事人将兰盆疏菜及供饭,匀人大众菜内。行堂将饭菜盛好后,大众举钵,先念至“当愿众生”,之后马上改念“过去父母,七世超升,现在二亲,永无病恼,自他饶益存殁沾恩,永离恶道,究竟当乐”。念完后,住持要求大家行禅定,然后受食。默坐一会后,住持宣布说:大众受食。大众吃完后,维那站起来,将自恣物,如手巾、袜底、线带之类,放在一和尚的位置前,顶礼一拜,然后再同悦众将自恣物分作两盘,东西各行,从上至下分给大众。分完后,维那与悦众即归位。结斋完毕后,僧值说: “大众所食供果及自姿物,各自藏钵,或置袖内。”大众全部起立捧钵,各自照归本处。整个分会仪式全部结束。
这里依据的是收载在清释仪润《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的《兰盆仪轨摘要》,其目的是想将奉圣贤与济饿鬼统一起来。所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济饿鬼”,就是释仪润的两全之道。在这套仪轨之后,还附有兰盆会约二十一条,其中有“斯会不拘道俗,皆可人会,念佛听经,但不许年少尼女人寺,恐坏名闻故”; “此会佛教,唯供三宝,放内坛不似水陆,兼列下堂”;“凡供事但取诚敬,不必伪饰富盛,亦不得惜钱物,苟简太甚,随人贫富。诚心而行,可也”等等。但是,对这套仪轨,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民间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
正因如此,在民间的盂兰盆会仪式就要简单多了。其程序一般是先立三坛,到七月十五日那天一清早,由六人组成的行法僧人,在以唢呐为主的吹奏声中,开始粉墨登场。最前面的是“导师”,即仪式主持人,手持铃(铎),坛上放有如意尺(戒尺);后面五位分别手持大鼓、木鱼、引磬、铛不、铪子、小手鼓等。首行开始“演净”,即先净坛后开坛。对佛坛诵真言如《大悲咒》《十小咒》等,外加《心经》,再念写在红纸上的疏文,求佛菩萨下界来指导。普施坛上供品最多,一般以读《心经》和该经后的《三真言》净坛。孤魂上设有莲位牌,多少不限,净坛后行。
“引魂”仪式,读写在黄纸上的疏文,引鬼魂人坛。读疏文后,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最后,由主办此会的功德主在开会的布告通知“榜”上用朱笔点一下,开坛即告结束。接着“拜忏”,大多依照《慈悲水忏》中所载仪礼行事。此书分三卷,一般上午读上卷,下午读中下两卷,分三次进行。在这中间还穿插着中午的上供与斋僧。晚上开始“普施”,其活动主要以放一台焰口为事。最后放河灯、烧法船,烧纸糊的“灵房”,整个活动就在一片火光中结束。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鬼魂,河灯的形状一般为莲花办形,里面放置纸灯笼,在里面点上小蜡灯,放人缓缓流动的河水或湖水之中,一时间河中犹似繁星点点,摇曳闪烁,十分生动有趣,给整个法事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和遐想。烧法船是为了让鬼魂依此升人佛国;烧灵房则是趁地狱门开、孤魂游荡之际,把亡人在另一世界生活的住房及仆人、日用品寄送过去。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