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起现今欧陆上的扛把子,法、德两国首推其位。但近代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的背影时刻在警醒着欧罗巴人民:只要这对邻居不互掐,欧陆上必定难以掀起战争的波澜。

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决定德国崛起的生死之战)(1)

▲2012年7月8日,法国兰斯,法、德两国领导人出席两国和解50周年纪念活动

那么,回首德法两国的百年相处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到底是何事将这对邻居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战争中呢?若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要回到德国第一次统一时的19世纪开始说起。

那一年,一场叫做“普法战争”的冲突,拉开了这场百年争锋的帷幕。

一、普法的火花

19世纪初,法国是当之无愧的欧洲陆上强权,虽然期间历经过滑铁卢之战失利、拿破仑帝国倒台等纷扰,但终究,直到该世纪的中叶,这个一度无比辉煌的国度还是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军事舞台上,拥有着其他大多数国家所不具有的声望。

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决定德国崛起的生死之战)(2)

直到50年代,法国借助联英制俄的克里米亚战争,完全摆脱了拿破仑战争失败以来于己不利的维也纳体系,重返“欧陆头号强权”的宝座,成为雄踞一方的霸权中心。然而,法国在此期间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海外拓殖事业上,这使它的强国地位从恢复之初,就不甚稳固。

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决定德国崛起的生死之战)(3)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法军与俄军展开搏杀时的场景

就在这时,在法国国土所在位置以东,一个地区联盟的崛起势必成为法国在之后百年最为强劲的对手。这个地区,叫做德意志地区;而这个联盟的主导者,叫做普鲁士。

1866年,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打败奥地利后,这场兄弟间的对决也让奥地利无法再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地区的主导权。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成为了阻碍德意志实现统一的最后障碍。对此,普鲁士“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从很早之前就断定:德意志要实现统一,法国必定会是跳出来予以反对的势力之一,因而,作为促统绝对推手的普鲁士,终究免不了要与法国打一仗。

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决定德国崛起的生死之战)(4)

▲奥托·冯·俾斯麦

二、普鲁士的算盘

19世纪前60余年,德意志地区的分裂状态,一直为法国等多个欧洲强权提供了插手德意志事务的着手点。纵使普鲁士、奥地利不断地自我标榜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但不时地,它们还是会因为彼此间的竞争关系,而相互背着另一方,与法国等国进行一些交易。

1866年普奥战争期间,作为当时"欧陆国际警察"的法国就不断地派出使节,与普、奥两国政府进行暗地里的接触。法国深知:德意志无论是在奥地利还是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实现统一,都是自己不愿看到的。

但由于法国亦认识到此时的奥地利相较普鲁士国力要弱,因而法国使节向奥地利政府释放"关怀"信号,并提议奥地利从速与法国缔结同盟关系,以便法国出兵对普、奥间的冲突实施干涉。对普鲁士,法国使节则一方面表示不排除法国政府会出兵干涉普奥战争,另一方面又表示,只要普鲁士愿意允许法国占有卢森堡以及比利时的法语人口聚居区,法国政府将继续保持"友好中立"。

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决定德国崛起的生死之战)(5)

出于权宜之计,普鲁士政府向法国使节笼统地表示,愿在战后对法国的土地索求予以考虑。法国方面信以为真,于是在得不到奥地利方面积极回应的情况下,做出了“恪守中立”的决定。而普鲁士则借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凭借战术上、装备威力上的优势,迅速击败了奥地利,并最终实现了剔除奥地利、自掌德意志事务主导权的夙愿。

就在普鲁士还没有来得及庆祝胜利之时,法国便派人前往普都柏林再行“拜会”,敦促普方履行战前的诺言。普鲁士此时已然是德意志地区的核心领导者,任何拿德意志地区利益做交换的行为,都可能有损普鲁士在亲普诸邦中的威信。因而,普鲁士向法国来使表示:“就普鲁士本身来说,履行诺言不存在困难,然而由于卢森堡在由德语诸邦组成的大家庭里也有一席之地,因而法国要占领卢森堡,普鲁士必得先咨询诸小邦的意见。”

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决定德国崛起的生死之战)(6)

▲普奥战争后,普鲁士与北德诸邦组建起的北德意志联邦(红色)

法国深知向整个德意志索要卢森堡,必定可能引发整个德意志的反法怒潮,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国来使转而询问普鲁士政府对法国兼并比利时法语人口聚居区的看法。对此,普鲁士政府也不置可否,只提醒来使说:“这有悖1839年欧洲诸强权共同签订的《伦敦条约》,如果因此引发国际舆论的谴责,法国需自己承担后果。”

就这样,法国试图通过中立换取领土扩张的企图全数落空,而法国朝野则迅速升腾起一股反普怒潮。

三、决战

尽管普法两国自一开始便早已“擦枪走火”,但对普法战争起直接诱发作用的,却是普、法两国间围绕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产生的龃龉以及由其引发的埃姆斯电报事件。

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决定德国崛起的生死之战)(7)

▲位于德国巴特埃姆斯的埃姆斯电报纪念碑

当时,法国生怕普鲁士举荐的人选成为西班牙国王会使法国陷入“地缘政治灾难”,因而其在不断地对普鲁士施加外交压力后,终于成功阻止了普鲁士的举荐。本来此事已告一段落,但由于法国更进一步地指示其驻普大使,要求普鲁士国王对不再举荐人选一事作出书面承诺,这使普鲁士政府感到冒犯。

不过,当俾斯麦得知此事后反而大喜过望,当即指示手下拟写一封回致法皇拿破仑三世的信。信中着重突出法国大使言辞傲慢、普鲁士国王对此颇感愤怒等信息,使内容读起来让人觉得法国是个外交麻烦制造者。不仅如此,俾斯麦还授权国内外的多家报媒对法使呈送电报及前述回信的内容进行刊登,使法国及拿破仑三世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尽可能受损。

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决定德国崛起的生死之战)(8)

不出俾斯麦的预料,法国果然对此做出激烈的反应。在电报、回信内容见报没几天后的1870年7月19日,法国政府正式对普鲁士宣战,这正中了俾斯麦的圈套。为此,普鲁士及其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以及此前已与普鲁士签订攻守同盟条约的符腾堡、巴登、拜恩等南德邦国当即作出应战姿态。一瞬间,仿佛将法国拖入了一场小型的“世界大战”。

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决定德国崛起的生死之战)(9)

普法战争中的第一场成规模战斗发生于8月4日,这一天,以普军为核心的德意志联军在边境地区经过与法军的交火后转入反攻,并一步步地将法军追击到法国境内。

此后的十多天时间里,德意志联军先后在维桑堡、斯皮舍朗、沃尔特、马斯拉图尔、格拉韦洛特等战役中取胜,迫使以莱茵军团为主力的法军残部退守至梅斯要塞。为了解救受困的莱茵军团,拿破仑三世和帕特里斯·麦克马洪元帅利用手中可供支配的兵力组建起“夏龙军团”。

此时,厌战情绪已在法国军中广泛蔓延,但顾及到放弃救援莱茵军团可能产生的负面舆论影响,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还是不顾一切率军北上。

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决定德国崛起的生死之战)(10)

只可惜,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所率部队的动向早已为普军所知悉。8月28日,普将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以下简称“大毛奇”)率领新组建的默兹军团和第3军北上,并于两天后将由南北上而来的法军堵截在彪蒙(法:Beaumont)。经过近一天的激战,法军损失5000余人和40门大炮,而后被迫撤往色当。

撤退过程中,法军遭到普军的不间断追击,最后,普军在色当一带对法军形成围困之势。为了避免被围歼,法军在拿破仑三世、麦克马洪元帅等的指挥下,集结重兵展开突围战。

起初,法军一度给普军造成惨重的伤亡,但随着普军陆续将火炮调集到位,法军随即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但至当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拿破仑三世意识到突围成功已经没有希望,遂下令停止战斗。9月2日,8.3万名法国官兵在拿破仑三世的带领下,向普军献降,至此,战事暂告一段落。

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决定德国崛起的生死之战)(11)

▲色当战役普军得胜的消息传回柏林以后,勃兰登堡门上的祝胜灯光秀

国君在前线向敌军投降并且被俘的消息传回巴黎以后,舆论哗然,9月4日,在茹·法夫尔(法:Jules Favre)、雷昂·冈贝塔(法:Leon Gambetta)等发动的政变中,存续了18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政体轰然垮台。

四、德意志的崛起

第二帝国垮台以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为“国防政府”的共和政体。成立之初,这个共和政府一度考虑割让法国在非洲或东南亚的部分殖民地给普鲁士,但在9月6日,它又对外宣布:“寸土不让、坚守每一座城池”。宣言过后,该政府又开始在全国范围展开募兵,号召国民联手将敌军赶出国土。

有鉴于战争仍将持续,德意志联军不敢轻缓攻势。色当一战虽使法军的主力尽数被俘,但由于个别成功突围的法国散兵依旧可能在巴黎城部署防线,德意志联军决定围攻巴黎,以打促降。而为了赶在法国国民受募人员形成战力之前结束战争,在俾斯麦的指示下,德意志联军对巴黎城发起多天的猛烈炮击,这使巴黎城内无数建筑物被毁、街上到处是遇难市民的尸骸。

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决定德国崛起的生死之战)(12)

▲约1870年末,普军炮轰过后满目疮痍的巴黎城

而法国国民的广泛应募,也使共和政府的战力得到了“新鲜血液”的补充。1870年10月至1871年1月,新政府军在法国的北部、东部与德意志联军展开多场战斗,虽说有过一些胜利纪录,但大多数还是以失败告终。万般无奈下,在1月27日,上任总理不过两天的法夫尔在凡尔赛与已于1月18日宣告成立、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意志帝国(以下简称“德国”)签署投降书。

德、法间的正式和约为签订于1871年5月10日的《法兰克福条约》,据此约,德国得以割占法国境内德语人口聚居的阿尔萨斯-洛林,另外还获得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决定德国崛起的生死之战)(13)

▲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政区图,其中可见统一的德国(天蓝色)坐落在欧洲的中部

普法战争持续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在欧洲的历史上颇具划时代的意义。通过普法战争,已在德意志地区崛起的普鲁士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宏愿,带领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实现了统一。而在战后,德意志取代法国,成为欧洲新的外交事务中心。此战也使法国与德国间持续长达90余年的世仇关系得到确立,这为20世纪爆发的两场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如今,世界大战的阴霾已经散去,虽在这世间依旧有一些地区纷争,但战争总算是可以不再成为大国间交流的最终手段。我们可以看到,昔日的百年劲敌——德法终于握手言和,双方的角逐最明显的形式也无非在那绿茵的足球场上,这是多么让人欣慰的盛世好景。愿德法两国的佳话永存,世间不再会被战争掀起波澜。

参考资料:

《普法战争的起因及影响分析》(李金城)

《ドイツ統一戦争》(林健太郎)

《Germany: 1866–1945》(Craig, Gordon A.)

《The Franco–Prussian War: The German Invasion of France 1870–1871》(Michael Eliot How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