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罗非鱼、石斑鱼、淡水白鲳、笋壳鱼、革胡子鲇等暖水种也具有比较大的养殖量,它们的生活习性较四大家鱼、鲤鱼、鲫鱼等有不一致的地方,四大家鱼、鲤、鲫等越冬期可以利用水温在4℃时密度最大的特性,在养殖水体的底层安全越冬。而罗非鱼等暖水种鱼类的最低致死温度均高于4℃,不能利用水温在4℃左右时密度最大这一特性在池底安全越冬。不同的生活习性就决定了越冬的方式不一样。

一、亚热带暖水鱼类越冬相关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鱼是如何过冬(鱼类如何度过这寒冷的冬天)(1)

二、罗非鱼、鲮鱼、淡水白鲳、笋壳鱼、革胡子鲇、石斑鱼等亚热带鱼类越冬过程中的管理措施

1.搭建温棚,确保越冬期间温棚内的水体水温处于鱼类生存适宜的范围 搭建温棚越冬的方法通常被用于名贵鱼类养殖的越冬(如笋壳鱼)和用于繁育的亲鱼、鱼苗的越冬。通常使用聚乙烯薄膜,加钢丝、木材等材料搭建。

搭棚和拆棚时间点的选择。搭棚和拆棚的时间点主要取决于水温的变化。因此,在暖水种鱼类的养殖中,必须要定时每天监测水温并做好记录,通过连续几年不断积累,了解一年内每个时间段水温的变化情况,根据水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来确定搭温棚和拆温棚的时间点,避免寒潮来临时的措手不及,最大限度地减少鱼类的冻死冻伤。

在越冬鱼(如笋壳鱼等)的拆温棚过程中,由于拆温棚前后鱼类栖息的养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鱼类容易产生比较强的应激反应,体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稍有不慎,容易造成鱼类大批量死亡,因此,在拆温棚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抗应激产品,做好抗应激处理。

2.不断加注深井水,提高鱼塘水温 由于地热的作用,深井水的水温较地表水的水温要高,在越冬期可以用水泵连续不断地往越冬池中加深井水,保持水温不低于鱼类致死温度。在石斑鱼高位池养殖过程中,也可以抽取海边比较深的沙井水进池越冬。

3.降低养殖密度 如果部分成鱼养殖的规格确实未达到上市的规格,需要越冬,必须降低养殖密度。主要原因就在于,在进入越冬之前,鱼类活动的区域是整个养殖水体不同的水层(比如罗非鱼),进入越冬季节之后,鱼类由于自身有趋利避害的天性,都会栖息到水温相对较高的池塘底部。相对于之前在整个养殖水体不同的水层,鱼类栖息的空间就大大地压缩,造成鱼群在池塘底部的拥挤和不适,如果鱼群因为不适而上浮到水体表层,就容易造成鱼类冻死冻伤。

因此,在需要进入越冬的养殖池塘,一定要降低越冬池塘的放养密度,在进入越冬前,及时进行分塘、并塘,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提前使用泼洒姜、有机酸等产品进行抗应激处理,拉网搬运的过程中要非常小心,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损伤,避免水霉的滋生。

4.加深水位 在进入越冬季节以后,适当加深水位,有利于鱼类的越冬,冬季池塘底部的水位较表层水温要高,除了部分池塘底部发酵产热的影响,还在于当冬季气温下降、表层水温下降、密度增大而下沉的过程中,与底层水有一个热交换的过程,就像把一盆冷水倒到一个热水盆里,两盆水混合均匀,最终混合后水温较之前冷水盆里面的水温高是一样的原理。因此,在水温高于4℃的区域,越冬季节池塘底部的水温较池塘表层的水温要高1~2℃。

进入越冬季节,越冬池塘的水深至少要保持在2~2.5米。可以在进入越冬期间,水温在15℃以上时,抓紧时间抽水入池,增加水深。

5.池塘底质和溶氧的管理 在越冬期间,由于底层的水温较表层的水温高,越冬的鱼类在池塘底部聚集,因此越冬前池塘的底质管理十分关键。在越冬前,首先需要对越冬池塘进行谨慎选择,对于淤泥过多的池塘,由于越冬期间,池塘底部的有机物分解消耗氧气比较多,通过1~2次底质改良也不大可能彻底改善,因此不适宜作为越冬池塘。如果原塘越冬,在越冬之前必须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底1~2次,改善鱼类栖息的环境。

进入越冬期之后,由于鱼类在池塘底部的聚集,加上底部有机物分解耗氧,容易造成池塘底部缺氧,鱼类出于求生的本能,上浮到水体表层,容易造成鱼类冻死冻伤。因此,越冬期间,在天气不好、藻类产氧能力不足的条件下,及时使用化学增氧剂进行补氧,需要勤观察,发现鱼类在水面上层活动的现象,说明越冬池底部溶氧不足,需要及时使用化学增氧剂进行增氧。

在增氧的过程中,不宜使用促进水体上下层强对流的机械(如涌浪机)进行增氧,以免造成池塘底部水温的下降,不利于鱼类的越冬。

鱼是如何过冬(鱼类如何度过这寒冷的冬天)(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