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经典心得(如何度过人生的)(1)

随笔·记

1

看似平常的人生,很可能随时遭遇人生“极地”的考验。

人生“极地”体验两种境遇更是明显,一是绝望,二是实现。绝望更多是对于人生的信心丧失殆尽;实现则是因为达成了某种人生标杆之后,再无可期的愿望,以为到了“终端”。

而病痛大概是属于前者,往往会导致人生的坍塌,绝望的情绪会蔓延如滕蔓。

A在偶然的体检中发现自己得了恶性肿瘤,刚过天命之年,外孙不过学步,独生女儿远嫁他乡,夫妇两人勤俭持家,辛苦一辈子,结果确实如此出乎意料。A以至于萌生轻生的念头,几次寻死未成,情绪低落到极点。

这大概是属于绝望的人生“极地”,高寒缺氧,随时都有可能崩塌。母亲探望回来,说起A的精神状态不好,“可能真的没有办法了,也是苦命的人。精神这么不好,更会恶化!可是怎么说才有用呢?”母亲也是唏嘘不已。

或许,说再多的道理也无济于事,但如果有示范或许还是会触动内心深处的一息尚存的希望。

2

我想起作家马原的事来。

马原经典心得(如何度过人生的)(2)

马原,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作家。

2008年春天,55岁的马原发现肺部“那一大坨黑黢黢的团状阴影大约为6.5cm×6.7 cm”的肿块。学校主动将他送到最好的医院接受治疗,然而,他却出人意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逃离医院,逃离传统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放化疗模式,远走海南、云南,依靠运动和洁净的环境完成了身体的复苏。

“肺癌”二字彻底改变了马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原放弃手术治疗和放疗化疗当然存在风险,相信这是一个理性的人做出对于自己生命的合理决策。用不同寻常的“逃离”行动,实现了与死神的和解,完成了身体机能的复苏,成就了生命的重建,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生存样本。

马原的传奇未必能够克隆或复制,很可能在医学上存在某些极小概率的情况,恰好让马原碰到了。但马原面对疾病的这种从容、豁达,应该说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是有教育意义,因为他一开始并不知道“生命回到自然之中”的结果会是什么,也许会更糟糕,但他用理性给自己做了主。

在对抗癌症的战斗中,马原无疑是是一个传奇。

马原身上的那种精神或许可以启示更多的人面对人生的极地,不绝望,不放弃。

3

我不确定A会不会看过马原的故事,当然,有些心境或许会随着某些偶然而改变,。

当然,马原的事例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也有启示:更好地遵循自然,无论饮食和环境,还有身体的调节,不违背,要顺应,和疾病友好相处,或许会让生命更强壮一些。这道理虽然简单,可是经常在健康的时候忽略,而只有身临某些人生“极地”时才想起来,只是真正到了那个时候,真正彻悟的人又有几个呢。

马原经典心得(如何度过人生的)(3)

预告·记

图文2《辩论》7月14日记,慢慢读。

图文3推荐:国家地理《地球成长史(下)》,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给孩子们暑假观赏,时间较长,记住在WiFi状态下观看。

往期笔记链接

若在“谬论”中穿行不误,须带上“审辩式思维”才行

你说这是世俗,我看却是修行的境界

莫忽视“压力滞后效应”,我们的情绪调节阀“别锁住了”

五分钟消除“决策疲倦”,你也可以做好这些事!(推荐)

那20%极为重要的事,今天你做了没有?

陈春笔记,以专栏态度经营此处所有原创文字。若您觉得拙文尚有可读、可感之处,自由转发朋友圈,并在文后留言互动。关注本公众号可点击标题下的蓝色小字“陈春笔记”或长按以下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谢谢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