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

第一节 血管出血性疾病的治疗药物

一、降低血管壁脆性和通透性的药物

1. 路丁 属黄酮类,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起效慢。对血管性紫癜有效。

2. 卡巴克络(安特诺新,安洛血) 肾上腺素氧化而成的化合物。能稳定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的酸性粘多糖,减少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缩短出血时间。

3. 酚磺乙胺(止血敏) 增强血小板黏附功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计数。

4. 维生素C

5. 肾上腺皮质激素

6. 断血流片 适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尿、鼻出血

7. 血凝片

二、血管收缩药

1. 垂体后叶素(内含加压素) 适用于治疗肺咯血、门静脉高压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需大量紧急止血,10-20U加入25%葡萄糖液20ml缓慢静脉注射,或5-10U加入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

2. 麻黄碱 局部止血

三、局部止血药

(1)肾上腺素或血管升压素等血管收缩剂,可局部止血。

(2)巴曲酶(立止血)、凝血酶、纤维蛋白海绵局部敷贴止血。

(3)中药止血(三七粉、白芨粉)局部敷贴。

(4)其他如凝血活酶制剂、吸收性明胶海绵等。

外科学肝脏疾病ppt(临床血管外科学)(1)

第二节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药物

一、溶栓药物

激活纤溶酶原,裂解纤维蛋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1)链激酶(SK) C组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蛋白激酶提纯物

(2)酰基纤溶酶原SK活化剂复合物(APSAC) 相比SK的优势:1.血浆半衰期延长至60min;2.对纤维蛋白有结合亲和力,故溶解血块纤维蛋白的作用较强

(3)尿激酶(UK)

(4)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 优点——对纤维蛋白有特异性溶栓作用,而全身性溶栓作用小,不会引起高纤溶酶原血症。

(5)单链尿激酶(pro-UK) 又称尿激酶前体。优点——选择性溶栓作用,但不与纤维蛋白结合,全身性纤溶系统的激活作用小,半衰期只有5min。

溶栓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处理

(1)过敏反应:主要发生在SK及APSAC的应用。

处理——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mg,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肌内注射地塞米松5mg。

(2)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

处理——停药。严重者可用纤溶抑制剂抗血溶芳酸(PAMBA)200-400mg,或氨甲环酸(止血环酸,AMCA)250-500mg,静脉注射。

溶栓禁忌症

(1)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史

(2)颅内病变、创伤、肿瘤、血管病变

(3)外科术后7-10d内

(4)骨折

(5)大面积皮肤移植,烧伤未愈合

(6)心肺复苏时

(7)妊娠期

(8)感染性血栓形成、细菌性心内膜炎

(9)新近形成的结核空洞、晚期肝脏疾病

(10)高龄者慎用(70岁以上),难治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

有关再次应用溶栓药物的问题

溶栓后如果出现血管再闭塞,又无法进行机械性再灌注,应再次行溶栓治疗。

链激酶和复合纤溶酶不能用于再次溶栓治疗,因为体内产生的抗链激酶抗体能保持10年,其体内浓度足以破坏药物作用。

t-PA和同类产品则不会激活机体产生抗体。

二、抗凝药物

1.肝素

(1)药理作用

1)抗凝:与AT III结合,使凝血酶灭活

2)纤溶:促纤维蛋白溶解、降低血黏度

2.低分子肝素

三、抗血小板药

1.阿司匹林: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2.氯吡格雷(波立维):ADP受体拮抗剂

临床应用:

(1)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

(2)降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等综合结果的危险性

(3)减少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血栓形成

(4)有益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波型心肌梗死)

四、蛇类抗栓剂

1.安克洛酶

2.蝮蛇抗栓酶

五、降低血黏度药物

1.右旋糖酐

可分为右旋糖酐10、40、70、150四种

作用机制:附着在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表面,使其电荷发生改变。右旋糖酐40还可抑制血小板对血管壁的粘附性。

外科学肝脏疾病ppt(临床血管外科学)(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