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力量与爆发力训练周期模式

开始的运动量较大,赛前就降低了,强度是开始低赛前达到顶峰,这个模型是前苏联的

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在全球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

nsca和gsca(训练的波动周期分析与实践)(1)

训练量逐渐减小,强度增加到顶峰再减少

nsca和gsca(训练的波动周期分析与实践)(2)

四个阶段后就迎来了大赛,在这个周期里,训练量是在不断地减少,而强度则不断增加。

每个阶段大约是3个月,完成这个周期模型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目前则大大缩短了,需要的时间为4-5个月。不管进行何种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教练员最关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体能训练是否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这个训练周期是否能较快地提高运动成绩。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都证明这种传统的训练周期是十分有效。

二、变化负荷训练模式与不变化负荷训练模式的比较

所谓分期训练模式是指要按不同的运动负荷安排训练的模式,不分期训练模式是指按一

种固定运动负荷安排训练的模式。如果以1RM运动负荷量来进行比较的话,分期训练模式对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是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分期训练模式比不分期训练的训练效果要更好,其中

(一)Meta-analysis表明:

(二)分期训练模式的体能训练目的

  1. 增加运动员的体能
  2. 增加肌肉耐力
  3. 增加去脂体重更多
  4. 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能力

传统的力量与力量周期的主要的目的是:在高峰阶段之后力量与爆发力要达到最高峰;

力量与爆发力在竞赛期间要达到最高峰。线性的训练周期并不适合那些较长的季节的项目:篮球,排球等,它们在整个赛季中都需要保持良好的成绩,需要许多小胜利来达到整个赛季的成功。

nsca和gsca(训练的波动周期分析与实践)(3)

三、波浪型的训练周期模式

(一)什么是波浪型的训练周期模式

假如说有3个训练区,有不同的训练负荷:4-6 RM、8-10 RM和12-15 RM。线性的周期训练模式一般是在第1周安排4-6 RM的负荷,第2周安排8-10 RM的负荷,第三周安排12-15 RM的负荷。而如果采取非线性的周期训练模式,在一周的四次训练中,将不同的训练负荷进行整合,就会在第一次训练安排4-6RM的负荷,第二次训练安排8-10 RM的负荷,第三次训练安排4-6RM,第四次训练安排12-15RM的负荷,而不在需要以两周的时间来安排4-6 RM的负荷,再花三周的时间安排8-10RM的负荷,非线性的周期训练模式就是将几种训练负荷进行有机的整合。比如说一周有三个训练时间,可在星期一安排4-6 RM的负荷、星期三安排12-15RM的负荷、星期五安排8-10RM的负荷,在一周内就将这三种训练负荷进行了组合。

nsca和gsca(训练的波动周期分析与实践)(4)

(二)波浪型的训练周期模式的实例

如果一周有三天的身体训练,有两种训练方式,一是涉及到多关节的练习可以将3种训练负荷进行组合;另一种是涉及单一关节的练习则可使用一种训练负荷(如8-10RM)。

根据不同训练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训练模式。

波浪型的训练周期模式是不是有效?相对于其他训练周期模式波浪型的训练周期模式是

否更为有效?

以大学女子网球运动员、自行车男运动员和没有运动经历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

的训练模式――波浪型的训练周期模式、单一负荷的训练周期模式和线性训练周期模式;在负荷安排与组合方面有双周的波浪型安排模式和日波浪型安排模式;训练方法的控制指标有1RM的训练负荷、练习重复次数、练习组数和组间间歇时间、9-16周的训练周期;训练后的测试指标有卧推、下蹲、体脂比例、专项技术速度、纵跳等等,进行了实证研究的阐述。

nsca和gsca(训练的波动周期分析与实践)(5)

(三)关于波浪型的训练周期模式研究成果的总结

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证明:波浪型的训练周期模式比线性训练周期模式训练效果更为有效。无论是热衷体育运动的普通人还是专业运动员,在采用波浪型的训练周期模式后,在体能训练的各方面产生的训练效果都是十分明显的。

尽管有学者发表文章认为采用波浪型的训练周期模式与线性训练周期模式相比,训练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对此我持有不同意见,虽然我不能说这两种模式到底是哪种更好,但我有一点可以肯定:波浪型的训练周期模式对运动员体能的提升还是十分有帮助的。另外,从运动项目的特点来看,线性训练模式比较适合举重、铅球等运动项目,但不太适合篮球、网球和足球等项目,对于这些项目,也许非线性训练周期模式较适合些。因为,这些项目不仅仅需要体能,而且还需要其他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