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道导论到底是1 2还是1 2 3

我们假定,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道德经》版本,都是关尹子他们几个人,在听了老子讲道之后,依靠个人的记忆,整理编篡出来的。甚至,他们还相互对照了一下。我们权且称之为“课堂笔记”或课堂回忆录。

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可以基本还原,老子讲道时的大致情形;也可以逆向还原出老子的教学大纲,甚至备课本上写的教案。当然,是不可能有这样一份教案的。

根据这份整理出来的教案我们发现,流行本的第一章and第二章,实际上是一章;后来又发现,第三章,实际上就是解释说明,补充论证老子“无为主义and不言主义”的,实际上,也可以归到一起来。

于是,或者是1 2=道学导论,也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导论。或者是1 2 3=道导论,全面完整地论述了老子准备在《道德经》讲的主要内容,及其完整地思想体系。

第一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板书)

首先,我们讲一下世界观、价值观、文明观。

(世界观,世界是客观的,世界是可知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可以表达出来的。但是表达出来的认知,可不是世界客观存在本身哦。

(价值观,在这是世界上什么才是永恒的价值?世界的真相and真知,是我们要追求的;善良和美也是我们人生的追求,合起来就是,求真,向善,唯美。

(文明观,所谓文明就是人人向善,人人唯美,人人求真,人人都在修行,人人都想成仙,而仙人的世界才是真正理想的世界。

一、道可道,非常道:道可知,道可道,可道之道,恒非恒道。

【散佚,没了。这是求真的核心论述,可惜内容不见了】

二、名可名,非常名:探索真相,追求真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

【前两句侧重于可知,怎样才能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后两句侧重可道可表,怎样正确地表述真知】至真大道。

二、关于唯美,人类的审美取向就是人类文明的取向。至美大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三、关于向善,只有人人向善,才能趋向至善。至善大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善矣。

四、全逻辑:要认识这个世界,要求真,是需要方法的。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先后相随。

五、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的,都是有规律运动的,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能够做的实际上很少。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

六、不仅因为上述,还因为道与万物的的关系,既是圣人也不能超越于道,而只能遵循于道,遵而行之。

道之与万物——

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七、圣人怎样才能遵行大道,达到圣人之治呢?实际上就是老子的文明观。(文明观的叫法不一定规范,我就是想用“文明观”代表老子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一些看法,归拢到一起,以及老子提出的解决方案,理想模型,均可以以此来概括之。)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货使民不盗;

不见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常使知者不敢为。

——则无不治。

【第三章,具体的解下次再说】

002:老师要讲的与学生记下来的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从上述推演中可以看出,1.课堂笔记和教案之间的很大的差异,凡是上过学,太小时候就不要算了,都有听课,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本人当过十年教师,早就知道课堂笔记与老师想讲的教案之间的巨大差别。

有人不服,回家翻翻自己的课堂笔记,是不是还有且不说。你也可以采样,调查下,你的学生。

一开始,我还来气,经常说老师明明是这样这样讲的,你们怎么就记录成(或理解成)那样那样了?翻一下自己的课堂笔记,我才知道,原来是这样啊,我再也不抱怨学生,课堂不认真,课堂笔记总是挂一漏万,所记非重点,不系统,没逻辑。

这也是课堂笔记与老师的备课本上的教案最大的区别。老师是系统讲述的,而课堂笔记一般都是不系统的;老师是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讲课的,而课堂笔记一般都是挂一漏万地打破了原本的逻辑关系;老师一般都会反复强调重点内容的,而课堂笔记一般也会记但是更多的是记着自己感兴趣的重点。

还有一些,重点,没有体现在课堂笔记的上的主要重要最大原因是——老师讲的这一点,和他自己原来的认为是一样的,因而,他就不记了。

再说了,老师的备课本上的教案与上课的时候现场讲的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别。教案,不是讲话稿;既是讲话稿,上课已不能照稿念吧;本来老师就经常被埋怨成照本宣科,那如果照稿念,那成什么了?

003:老子教案的整体样子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从上述推演中,可以清楚滴看出来:2.老子的教案的本来样子。如果不出什么大问题的话,老子的教案应该是这个样子,但是遗憾的是,基本可以肯定,老子肯定是没有教案的。

老子家传。从来没有形成文字稿,从来没有集中起来系统地讲过,从来没有对家族之外的人系统讲过。

后来我们称之为“老子”或《道德经》的这些个“???”权称之为“真经”,是老子的家传至宝,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他的存在和传承方式是,嫡长子,也就是大宗之间的口头传承。甚至,家族内的非嫡长子也没有权限接受,他们接受的是另一套以修行为主的真经。

所以,这个家族的传承,在老子用“滑石”写在山岩上之前,是从来没有形成文字的。只有口头的形态,这个很容易理解,很多人类早期的经典(实际上就是经验,后市才被称作经典)甚至史诗都是只有口口相传的版本。

嫡长子(大宗,继承人)之间的传承,往往是断断续续的,不是一次性,集中地,讲解,而是断断续续的,年深日久地传承给下一代。只要老爹在世,就在不断地传输给儿子;这个过程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传说的,老子一出生就是白眉白发,已经八十一岁了,很可能是指老子接他爹班的时候,已经须发皆白,八十一岁了。这也是,老家,为什么被称为“老氏”的原因。就是别人看到的坐在柱子下面记录的那个人,永远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人们甚至分不清他们家的子子孙孙,还以为都是一个人呢。

所以,老彭,相传居然七八百岁,甚至一千多岁。因为这个时期,人们看到的永远都是那个老头,老者,老来老去,他们家就变成老氏。

其他人,也不能更多或者不允许更多地接触“老家人”,因为朝堂记录,有一个客观性的问题。有人相熟,就难免笔下春秋;有人相恶,就难免化笔为刀。所以,除了天子之外,是不允许其他人接触“老家人”的。

天子有可能就某一个具体的事件或具体的道理询问过老子,就像包青天经常会问“你怎么看?”一样,但老子至多是就事论事,不会系统讲述自己家传之宝的。

这就是说,老子第一次把“道德经”变成文字,就是他“可能存在的板书”,如果没有板书,那么,关尹子他们整理的课堂笔记,就是所谓“道德经”第一次形诸文字。

其他,都是第一次。所以,关尹子得道之后被尊为“文始真人”,也许于此有很大的关系。文始,道德经最早的文字记录者。

004:《道德经》分卷分章及文字结构问题

我们从上述推演中,可以清楚滴看出来:3.后来对《道德经》的分卷,分章,分节,甚至章节之间排列顺序,都可能存在很多问题,有些甚至是故意弄乱的,所以,不能奉之为圭臬,泥古不化。

老子和其他老师一样,第一节课:道学概论,想讲的问题很多,所以一节课变成了两节课,后来又变成了三节课。所以,我把第一章第二章视为同一篇教案的两节课。甚至可以算上,第三章一起。

无论释老者怎么说,或者修者怎么说,除了第一讲《道学概论》头两章或三章之外,我都看不出《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分九九八十一章的内在逻辑性和外在的原因。

《道德经》分为道经德经上下两卷,唯一我认可的理由是——竹简太大,拿不动,放不下,所以要分两卷。大致是从中间,一分为二。这不是《老子》&《道德经》独家发明,很多经典都是这样。

所以就连现在剧组制作的道具,也都是自然而然的差不多“一把一抓为一卷”,就是一只手能抓起来,两只手可以展开,为一卷,“卷(四声)”,就是卷儿(三声儿化)。把这些竹简卷(动词三声)成一卷儿,就是一卷。

《道德经》分为九九八十一章,除了第一讲《道学概论》两三章之外,我能找到的理由有二——一是,老子确实给关尹子等讲过九九八十一次课,所以就被回忆整理编撰成九九八十一章的五千多字。

这是时候的课堂回忆录的特征就更加明显了,因为老子不可能一堂课就讲二十二,二十五六个字——

流行本《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流行本《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流行本《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按陈鼓应说的去掉智慧出有大伪六字,就变成了二十字,最少字章,)

发现没有?

越简单的就是越难理解。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章节都是极为深刻的极为重要的章节。

因为,关尹子他们当时没有听明白,所以就没有记下来,而只是只记了这一句话。

二是,如果是讲了八十一次课的话,一天上午讲一次,下午讲一次,那么,老子被“拘”在函谷关就是四十多天;如果一天只讲一次,那么,老子就在函谷关呆了九九八十一天,用现代话说就是大约一个季度。

《道学概论》这一讲,被分为两章的迹象是最明显的,后面还有很多处,明显是前后连接的一讲内容,却被硬生生地分为两或者三章甚至更多章。实际上,这不是人为的被后来分割的,很可能是老子就是这样讲的——

也就是说,老子大概是分专题的讲的。或者分组讲的,甚至有可能是按照真经创作者来讲的。而实际上这三种分法并不矛盾,因为“道德经”,就是这样形成的。

我们做过的假设是,老子家族是从黄帝时期就跟随五帝做“柱下吏”,就是速记员的,那么到老子这一代,大约有七八千年时间,大约也有几百代“老子”了。

我们确实无法查证,老子这一代之前,到底有多少人参与过被后世称之为《道德经》的真经的创作,家学源远,自黄帝一降,或者更早,老子家族原来就是做结绳记事的人。

这个人很可能就是某一氏族的大家长,老祖母。如果,这个推论成立,那么,老子家族,就是华虞境内最早掌握“结绳记事”技术的氏族。也就成为人类最早的信息工程师或称首席信息官CIO。

假设,某一代的“老子”悟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就自动顶替的原来不是很准确的关于同一主题的那句真经。再后来,或者是,某一位“老子”,悟出了“名可名,非常名”,的深邃真知。

与‘道可道’句相比,有相同,有相通,但是也有深化,更具体,于是就被收录进来,成为既是“独立一道”,又做“自成一句”,更是“补充说明解释论证”前一句的经典。

005:我们把第一二三章合起来讲——也很好

于是,关于“求真”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内容——

道,可知。还有一部分道,不可知。

可知之道,有一部分是可以真实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的,但有一部分,就不太好表达/表述明白,很易发生误导产生误会,所以要慎重地“表达”。另外一些,就根本无法表达,所以就不要去表达出来了。

还有一部分,天机不可泄露,就干脆不要说了。

可惜的是,老子关于“道可道,非常道”的这一番解释,全部丢失了。什么原因无非还是那几种,不再赘述。

我们现在看到的“无名天地之始……”以下,到“众妙之门”,实际上,都是老子解释“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的。

这两者,合起来,就是关于“求真”的内容。可知与不可知;可道与不可道;常道与非常道,可名与命名,怎样命名才能真实准确清楚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求真”。

总之,第一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只讲了一句真经: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只论述了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更准确更真实更清楚地认识世界的道。

第二章,继续讲,所谓“道德经”,还要讲“美学”,还要讲“伦理学”,但是,我这一次就不详细展开了,我们的重点是,讲道,这也是主办者,就是把我截住,,变相把握“拘在”这里的人的要求。

于是,老子就接着讲了,讲道求真的第一方法论——全息全逻辑。就是老子列举的六组对立概念所要传授的全逻辑方法论。

新道学大纲007(新道学大纲016道导论)(1)

这是人类最美丽的逻辑之花,老子认为任意一组相对应的事物及其抽象出来的概念之间都有这样十二种逻辑关系。这是老子的伟大发明,也是我的伟大发现之一。

阴就是阴,阳就是阳。(自我肯定)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相互包含)

阳可变阴,阴可变阳。(互相转化)

阳就是阴,阴就是阳。(相互肯定)

阳不是阳,阴不是阴。(自我否定)

阳不是阴,阴不是阳。(相互否定)

【全息全逻辑的关系图之阴阳】

新道学大纲007(新道学大纲016道导论)(2)

对客观世界的不断深入的认知,求真,唯美,向善,最重要落实为对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一些看法,所以,老子说所谓老家传承,所谓“道德经”,最终是要通过“认识世界”实现“改造世界”,使世界越来越美好,是人类越来越自在。

于是,老子既提出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据就是上述六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

这个世界是客观的,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的,都是有规律运动的,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能够做的实际上很少,所以人类要“无为”,所以人类要“不言”。

在强大的客观世界面前,人类无所作为,人类没有发言权!

圣人无为,所能做到的上限,无非就是无限地接近也许永远也达不到道,所能做到的那样——这既是道与万物的关系,与圣人代表人类与万物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差异。

第一章,第二章,浑然一体,一点问题也没有,唯独搞不定,为什么是在这里——第三章,也就是《道学概论》之后的第一讲。

猜测,推理,有两种可能性——

第三章与第二章,有密切的联系。就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很可能是对代表人类的“圣人所作所为”的进一步展开,说明,解释和论述。

这种推断是很有道理的——本章“三不”都是“无言之教”;“无言之教”自然就是“无为之事”,所以最后说,俩“常使……”,最后达成“无不治”。

这个逻辑关系是成立的。

还有一猜想。“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句真经是老子家第一代祖先总结出来的,简练,精炼,深刻,浅入深出——表面说的是很浅显的内容,背后却包含着极为深刻甚至残酷的道理或事实。

尤其是在生产力尚不很有力,无法实现全员丰衣足食的时代。

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心愿。

永远的经典,永远的真经

天经宝典辑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