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绵亘在藏东大地的横断山脉怀抱着昌都,使它卓尔不群,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昌都文化旅游规划?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昌都文化旅游规划
来源:经济日报
绵亘在藏东大地的横断山脉怀抱着昌都,使它卓尔不群。
在西藏,深山峡谷中的藏东明珠昌都一直是一处特别的存在。既不同于西藏腹心地带的传统农耕,也不同于千里羌塘的游牧徙移,在连绵不绝的红色山脉中昌都衍生出了自己独特的样子,就像近年来昌都旅游宣传语“卓卓(藏语意为卓越)康巴 传奇昌都”一样。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不舍昼夜地奔腾在昌都大地上,国道317、318、214线穿过昌都的山河,层层叠叠的红色山脉,是昌都遗世独立的底色。
金沙江畔 红色乡游
昌都的山是红色的,昌都的历史也是红色的。
金沙江边的江达县岗托村里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西藏”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岗托村是西藏解放第一村。
利用毗邻四川的优势,江达县深入挖掘岗托村的红色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对接川西旅游市场,探索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跨过滔滔的江水,经317国道金沙江大桥进入西藏,一尊反映当年渡江战役情形的浮雕屹立在岗托村村口。
走进村里,家家户户二层的小楼都保留了传统藏式民居的特色。品字形的廊檐,石头或土垒起来保留原色的一楼,木头堆砌并刷成红色的二楼。这些保存完好的民居分布在乡间小道旁,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爱拼敢闯的岗托人便在村里开起了民宿。
70岁的尼玛次仁是岗托村较早经营民宿的村民之一。八九年前,他办起了岗托村第一家家庭旅馆,还获得过3万元的家庭旅馆扶持资金,并被授予“乡村旅游示范户”荣誉称号。
去年,瞅准江达县乃至昌都市打造岗托村红色乡村旅游的契机,尼玛次仁加盖了自家的房子,增加了10余个床位。
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村落,突出地域文化,昌都大力开发精品高端旅游产品,积极鼓励和支持当地农户自愿参与,形成旅游村镇特色目的地,发展全域旅游产业经济带。目前,江达县岗托村第一民俗村高端定制的民宿已成为昌都市旅游发展局重点支持的3个高端定制民宿项目之一。
“金沙江不停下来,我们也不能停下奋斗的脚步。”尼玛次仁说。
昌都人,居于峡谷,而不困于峡谷。
澜沧江岸 文化商旅
昌都在藏语里是“两河汇合处”的意思。
扎曲河与昂曲河从北方的雪峰中迤逦盘桓而来,在展翅腾飞的雄鹰雕塑下汇聚成了澜沧江。
凡是一大块的平地,昌都都爱以“坝”命名,中心坝、云南坝、四川坝、马草坝等。坝与坝之间的连接便是桥。昌都市区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桥梁有13座,桥与坝成了昌都的特色。
最有名的当数两河汇合而成的中心坝。这里有昌都的第一座下穿隧道、获得过人居和设计大奖的“昌庆”街、茶马城等,中心坝上几乎汇聚了昌都最有特色的建筑,是最繁华的商贸中心。
历史上,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来自四川、云南的商队在此汇聚,再前往拉萨。依靠中心坝的台地,昌都建设了茶马城,主打红色基调,几乎汇聚了昌都民居的所有特色。
沿澜沧江而下,距离昌都市区十余公里的地方,就是考古界公认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的卡若遗址。它的发现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文明。
昌都市大力开发“旅游 ”“ 旅游”产品,努力拓展旅游产业链,精选高原农牧产品、高原土特产及特色工艺品,在产品研发、认证、包装、销售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比如卡若区重点打造的藏香猪品牌之一“卡若香猪”已初具规模。
顺流而下,芒康县有一处阳光与风的作品,几千块层层叠叠的盐田沿着江岸依山而建。盐田的盐被制成了各种产品,用以洁面美肤、养身健体。借助文旅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盐产品的附加值,也让走向衰落的盐田恢复了生机,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昌都的河,流淌的是富裕和文明。
怒江沿线 走出深闺
从昌都市溯怒江奔流而上,沿江的公路在悬崖峭壁上延伸,一个个村落悬挂在山坡台地上。峡谷人家的房前屋后,总是立着三四根木头组合成的晒架,用来晾晒刚收割下来的青稞。斑驳的木头上留下的不只是时光的痕迹,更是绵延的农耕文化。
距离县城约1小时车程的地方,有当地人颇为推崇的“三色”湖——白湖、黑湖、黄湖。
黄湖不大,水呈黄绿色。沿着湖边陡坡而上,到达最高点的时候,一片深蓝色呈现在眼眸中,这便是黑湖。黑湖边上被嶙峋的灰岩覆盖,山坡上则是葱茏的云杉、松柏。树影倒映水中,湖水深如古潭。白湖是三个湖中最为开阔的,湖畔青草如茵,牛羊安闲,空气清新,让人流连忘返。
昌都人爱“耍坝子”,就是郊游野炊。尤其是6月以后,天气回暖,大家携老扶幼走出家门,感受高原难得的惬意时光。近些年,边坝县大力发展旅游业,推介三色湖,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三色湖已经不再藏在深闺。
流经八宿,怒江在这里与有中国最美景观大道之称的国道318线邂逅了。依托317、318天路廊道及核心景区资源,昌都建起了串珠模式“洒咧”(藏语意为吃喝玩乐和纵情歌舞的耍坝子)。目前,全市已建成“洒咧”营地16个,每年可直接或间接带动11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创收1万余元。
昌都大地,在崇山峻岭亦能自成方圆。
冲出三江 重塑辉煌
昌都有独特的深山峡谷地形地貌,生长于此的昌都人也像它的地形一样遗世独立、卓尔不群。作为横断山区的大山子女,昌都人世代生活在川、滇、藏、青接合部。头缠鲜红的英雄结、身穿厚重的藏皮袍,赶上马匹沿着深山峡谷穿梭,昌都人向川、滇而去,再向西藏而来,走出了一条盐茶富庶的茶马古道。
如今昌都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昌都全市共有旅游景点200余处。2019年全市共接待各地游客286.2万人次,同比增长22.8%,实现旅游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22.7%,约占全市GDP总量的10%。
昌都市编制了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全域旅游提升及品牌营销策划方案、“十三五”旅游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暨特色乡村旅游规划等,引领和推动旅游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立足旅游发展需要,昌都市将旅游项目与旅游景区、地域文化、特色农业、房地产业和相关服务业融合,投资近4亿元建设了30余个旅游项目。
今年是昌都解放70周年,昌都演艺中心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建成之后,昌都锅庄、芒康弦子、丁青热巴舞等当地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此与观众见面,同时也将进一步搭建昌都文旅融合发展的平台。
从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三方面深度挖掘旅游业潜力,昌都推出了“重走茶马古道”“重走金珠玛米之路”、茶马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旅游活动,正在形成“7(317国道)进8(318国道)出”的旅游新格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代 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