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读者朋友只见过市区堵车和高速出入口堵车,可是你知道农村堵车是什么景象吗?你见过春节期间农村集市上的堵车是什么景象吗?绝对可以用“壮观”两个字来形容。因为农村堵车没有交警,只能让时间来冲淡一切,就像一场无疾而终的爱情。
每年夏秋两季,北方平原上的小麦和玉米收获以后,公路两边都会被邻近村子的农民分片包干,中间留出单车道的公路,两边变成黄澄澄的“打谷场”。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图)
农历八月初十,离中秋还有好几天,我提前回了一趟老家。
在黄河冲积扇平原的边缘地带,星星点点散布着许多村庄,有些村庄在最新版本的导航地图上都找不到名字,其中一个村庄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我们老家的传统习俗,中秋节必须走亲戚,而且必须赶在十五之前把所有亲戚都探望一遍。老家亲戚多,所以我必须赶早回去。
我定居的城市离老家其实很近,只有一百多公里,但是开车至少要开四个小时。老家没有公路吗?并不是。15年前就有一条乡镇公路修到了我们村西头,9年前又有一条乡镇公路修到了我们村东头。到了5年前,村里仅有的两条大街也从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不夸张地说,我可以从城里小区直接把车开到老宅的院子里,中途不必经过任何一条土路。
既然全程公路,百余公里怎么能花4个小时呢?因为路上会堵,越是接近目的地就越堵。
每次回老家,我的行程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先出市区,再上高速,在高速上行驶半小时,下高速,再沿着一段国道行驶半小时,转斜弯走省道,从省道转县道,从县道转乡镇公路,最后离开乡镇公路,从后街进村。
一般来说,在高速上我可以控制时间,在国道上勉强也可以,但是一旦拐进省道、县道和乡镇公路,这时间就由不得我了。是因为这些公路上的车特别多吗?确实有这个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公路总被老乡们占用,用来摊晒粮食、堆放建材,以及摆摊儿卖东西。
每年夏秋两季,北方平原上的小麦和玉米收获以后,公路两边都会被邻近村子的农民分片包干,中间留出单车道的公路,两边变成黄澄澄的“打谷场”。乡亲们站在他们的“打谷场”上,扬着木锨,扫着谷壳,小孩子在谷堆旁边蹦来蹦去,颇有“人欢马叫闹春耕”的诗意。
农民爱惜粮食,怕被汽车轮子碾坏了,在靠近车道中心的地方摆起简单的路障,例如板砖啊、树杈啊、空酒瓶啊、玻璃碴儿啊、九齿钉耙啊,你必须左躲右闪,小心翼翼地驾驶,否则很容易爆胎。还有的农民过于偷懒,把成捆的麦子都摊到中间留出的那条车道上,等着让你碾过去。你的车轮过去了,他的麦子也脱粒了。如果你开跑车,千万别在夏秋两季回乡显摆,因为底盘太低,会被麦子托底。
我有一个发小在外地当包工头,麦收季节开车回家,出了一场小事故。他开的倒不是跑车,底盘挺高的,一进村子,把车停在路中心,掏出烟来跟邻居唠嗑,唠的时间太长,排气管不答应,崩出一溜火星,点着了车底下的麦秸。幸亏发现得早,否则他那车就甭要了。毁了车也不打紧,关键是烧掉了老乡的麦子,你不得赔吗?所以我一直吸取他的教训,只要没有十万火急的事情,都会在乡亲们粮食都入囤以后再回乡。或者看哪几天下了连阴雨,那也是回老家的好时机,因为下雨天没人晒粮食。
晒粮食还不是回老家的最大障碍,最大障碍是集市。我回老家的路上,要经过4个集市,这4个集市分别在每月农历的初五、初九、十五、十九、二十五、二十九开市,开市时间一般从早上6点持续到下午3点。这些集市都开在公路两边,摊位沿着公路延伸出去,就像两条巨龙。买东西的和卖东西的隔着摊位讨价还价,一辆一辆的三轮车和四轮车横七竖八地停在摊位前面,也就是靠近路中央的地方。你想开车过去?别做梦了。所以我每次回老家都要挑日子,这不是迷信,你懂的。
现在乡亲们富裕了,村里机动车数量的增长速度比几十年前的人口增速度还要快。在家承包农田的农民买了车,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也买了车,春节期间,外面的车往家赶,村里的车往外出,结果在村口堵成一片。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读者朋友只见过市区堵车和高速出入口堵车,可是你知道农村堵车是什么景象吗?你见过春节期间农村集市上的堵车是什么景象吗?绝对可以用“壮观”两个字来形容。因为农村堵车没有交警,只能让时间来冲淡一切,就像一场无疾而终的爱情。
有一次,我从上海坐高铁回我居住的城市,花了4个小时;再从我居住的城市开车回老家,花了7个小时。还有一次,我从台北坐飞机回我居住的城市,花了4个小时;再从我居住的城市开车回老家,花了8个小时。又有一次,我让我爱人开车回老家,我自己骑了一辆山地车跟着,结果你猜怎么着?我赶在她前面了。
30年前我读中学,那时候村里还没有公路,离我们最近的公路都在20公里开外。为了节省住校的开支,同时也为了锻炼身体,我每天晚上步行回家,第二天凌晨步行返校,来回要走十几公里土路,边走路边背单词,那时候并不觉得回家的路有多难。现在呢?老家的公路越修越多,乡亲们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先进,而回乡之路却渐行渐堵。
我在农村生活过将近二十年,最近十几年来非常频繁地回乡探亲,我认为我的根一直扎在农村,我就是农民的一员。我说回乡之路越来越堵,绝对不是在批判农村,更不是在批判我的乡亲们。我想说的是,这一切都是农村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将来必定会在继续发展中慢慢消失。
几十年前农村没有公路的时候,为什么感觉不到堵呢?并不是因为过去交通更快捷,恰恰是因为生活太落后,落后到几乎没有时间观念。仔细回想一下,还能想起我读初中的时候,母亲左脚长了骨刺,我用一辆架子车拉着她去乡镇医院就诊,医院门口也是堵成一片,一大片的架子车、自行车和摩托车。为了排队挂号,我又堵了好长时间,因为大家都不排队,都是一窝蜂地往前挤。那时候之所以不觉得堵,是因为都习惯了慢悠悠的日子,觉得那是理所当然。
几十年前农村没有公路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农民把公共路面当成打谷场呢?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农民更有公德心,而是因为那些被碾成深沟的土路根本不适合晒粮食。现在的农民为什么会在公路上晒粮食呢?因为交通便利了,乡间的老传统还没有跟上来。你如果在农村生活过几十年,你就知道农民是怎样看待公共空间的——只要是公用的设施,那就人人都能用,村东头的打谷场是公用的,村南头的集市是公用的,村西头的公路当然也是公用的,凭什么你能开车在上面走,我却不能在上面晒粮食呢?公路是你家开的啊!
像这样的意识和习惯,并不是建国以后才形成的,过去几千年一直存在,你想让它改变,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哪位朋友如果不信,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排队的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养成的?在地铁上不吃韭菜盒子的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养成的?垃圾分类的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养成的?都没有几年嘛!
所以,我对我的老家满怀信心。在未来可见的时间里,我相信回乡之路还会继续拥堵,但它终究会不堵的。
(作者系历史学者)
李开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