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是不是你记事以来最久的假期,因疫情待在家里的你,是如何度过这几个月的呢?成年的我们有网络,可以通过网络来增添乐趣。那孩子们呢?乐高,拼图,手游?这些都是极具现代化特色的游戏。

让人不得不想到古代的孩子,他们没有网络,没有玩偶,没有手办,那他们又是如何度过童年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孩童的游戏世界。

森林之王——“布老虎”

说到“林中之王”,那必然少不了老虎这一猛兽,古代的人将老虎这一形象,用布料做出来,成为栩栩如生的“布老虎”。老虎,英勇无敌,所向披靡。最为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幼崽极为保护。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因此,人们把老虎作为保护生命和繁衍后代的象征。

古代小朋友放风筝(儿童放学归来早)(1)

布老虎,追溯其来源,起源于虎图腾。原始社会,人类自身比较脆弱,抵抗外力的工具少之又少,英勇的老虎被人们看作是世界上的强者。布老虎,是一个极具民间色彩的工艺制品。在古代广为流传,可作为装饰品进行摆设,或者作为孩子们的玩具,老虎被老百姓看作是儿童的保护神,所以会经常拿着布老虎与儿童一起玩耍,这样使得老虎的形象深深的烙印在孩子的心里。

布老虎在北方的流传性较为广泛,类型有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其中主要以双头虎枕为多见,这是崇虎的一种表现形式,用于辟邪,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我们在一些乡下还是能够看到“布老虎”,只不过现在更多的是用于摆设,让人欣赏。

音中之经典——“拨浪鼓”

拨浪鼓,在我国一直都有流传,是我国最经典、最传统的玩具之一。就算是到现在,我们在逛庙会时依旧可以看到有售卖拨浪鼓的摊位,熟悉的叮咚声便在我们的耳旁响起。

古代小朋友放风筝(儿童放学归来早)(2)

东汉郑玄《周礼注》:“拨浪鼓”持其柄摇之,旁耳还击。

拨浪鼓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在当时还不是儿童的玩具,作为一种乐器。在战国时期,它的名字是“磬”,依靠摇动双耳发出声音。到宋代时,它的运用就变得广泛起来,主要用于礼乐、商业、孩童们的玩具。

我们可以看到拨浪鼓的造型极为考究,用葫芦把做成鼓柄,双侧耳较为奇特,类似皮条,持柄摇之,皮条抽打鼓面即可发出声响。鼓面也是有很大的学问,鼓面越大,敲出来的声音越低沉;反之,声音越高亢,这应与力的受力面积有关。鼓面的材质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牛皮、羊皮、蛇皮、油纸等。鼓身则多由木材所制,不过在近些年,塑料鼓也开始出现了。鼓耳则以玻璃珠较为常见,这样发出的声音更为清脆。

拨浪鼓之所以可以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因为它将音乐与娱乐效果和好的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可以根据敲打鼓面的不同地方,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这样能够更好的吸引孩童的注意力。也可以培养孩童的反应力。当孩子嗷嗷大哭时,你是不是束手无措?甚至想要和他一起嚎啕大哭,在这时你拿出来拨浪鼓,持柄摇之,发出悦耳的响声,孩童早已被吸引了过去,忘记了上一秒自己还在哭泣。拨浪鼓真是一个带娃的神器。

古代小朋友放风筝(儿童放学归来早)(3)

拨浪鼓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鼓面上进行彩绘,描绘一些颜色丰富的图案,吸引众人的眼球;第二种是在鼓身上进行彩绘,沿着鼓身的一周进行描绘,画一圈的花纹,这就需要更细致的做工,一点都马虎不得。

这些鼓面上的图案和鼓身的图案,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视觉效果,尤其是对于孩童来说,最喜爱五彩的颜色。叮咚叮咚,熟悉的声音在耳畔回响。拨浪鼓,流传至今,经典的事物,永不会褪色。

小脑瓜动起来——“益智类”

从古至今,家长们一直都很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与动手能力。俗话说,望女成凤,望子成龙,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是最聪明的那一位。现在的儿童有魔方,拼图,乐高等。那么在古代呢?会和现在的一样么?让我们去一探究竟。

“中国环”,又被称作为“九连环”,起源于西汉,是在山西流传较为广泛的益智类玩具。中国环的流传度极为广泛,形式多种多样,规格不一。它是由9个小圆环的金属丝制成的,9个小圆环相连而成,套在各种横板或框架上,每个环都用铜杆相连接。在玩的时候,要将九环全部套在铜杆上,或者把套在杆上的全部解下来。

古代小朋友放风筝(儿童放学归来早)(4)

谈起九连环的解法,那可所谓是变化多样,可分即可合。和现在的数学解法有相似之处,需要不断地运算,和现在的解方程一样,一步接一步,不可出错。

套连环者,需要经过341次的上下套圈才能将九个连环全部套入一个铜柱,同样的解环者也需要经历341次的分解才能将其全部解下。有没有被庞大的数字所震慑?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这个游戏是需要很强的自我控制力和耐心,只要是半途而废或者中间步骤出现差错,便要重新来过。古代的父母经常让自己的孩子静坐在那里,解其九连坏,培养孩子的逻辑和运算能力,磨练其意志力

说起华容道,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你知道华容道的来源么?

《三国演义》“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华容道起源于一个经典故事,出自于《三国演义》,是其中较为著名的赤壁之战。华容道是曹军在战争中逃跑的路线,如果曹操要逃回到江陵,华容县城是逃跑的最佳路线,不仅仅速度是最快的,最为重要的是在那里,曹操留有自己的军队,可用于粮草补给。没有人料想到的,诸葛亮在赤壁之前,已算定曹操必输而且一定会走华容道逃跑,且夜观天象,曹操会不幸身亡。但考虑到,曹操与关羽的关系,就让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给关羽留个人情。

古代小朋友放风筝(儿童放学归来早)(5)

诸葛果然是神算,曹操大败,从华容道逃走。在华容道时遇到了关羽,此时曹操已经溃不成军,几乎无战斗力。无奈之举,曹操只好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及旧情,于是放走曹操,回到江陵。这便是著名的“华容道”,体现其险要之地,必经之路,决定曹操的生死之地。

它的玩法可所谓是变化多端,百玩不厌。通过移动棋子,帮助曹操逃出,棋盘由20个小方格组成,代表“华容道”。其中有曹操,关羽,刘备军,赵云,张飞,黄忠,马超,而曹操要从最初的位置移到棋盘的最下方逃出,不可跨越,每次只能够移动一格,其中关羽是他逃跑的关键。你想好怎么帮助曹操逃出华容道了么?

想必大家对“鲁班锁”,并不陌生,又称“孔明锁”。由木制的的木条组合,可进行拆卸。据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鲁班为了测试自己的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成了可拆卸的玩具。让孩子去拆解,没有想到孩子整整拆了一天,才将其全部拆下,后人便把它称为“鲁班锁”。不过,这都人们的流传下来的一种说法。

古代小朋友放风筝(儿童放学归来早)(6)

“鲁班锁”看其结构很简单,形成一个十字立方体,由6根木条构成。但是它的玩法却是变化无穷,不得要领是很难进行拆卸和重组的。在拼装时,需要仔细思考,全方位的观察其内部结构。它有利开发大脑,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玩具。

“鲁班锁”在现代的中国外交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2104年的中德经济技术论坛上,李克强将一精美的鲁班锁送给默克尔,德国制造享誉世界,而鲁班是中国工匠制造的鼻祖。这将寓意着中国与德国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共发展,弘扬“工匠精神”。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其历史文化之悠久。从古至今,人民就爱钻研,发明一些很普通又很实用的的东西。玩具,当然必不可少,它可以缓解人类的疲劳,还有助于身心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中国古代孩童的玩具数不胜数,以上是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玩具。

总结

每一个时代都有着每一个时代的标志,现在孩子们的玩具五花八门,一个孩子可以拥有数不清的玩具,随时根据心情来更换。古代的孩子虽然不像现在一样有各式的玩具,但那时的他们也很快乐。一个玩具可以玩好久,可以创新不同的玩法,对于他们来说丢弃是不可能的,新玩具就好比是过年时的新衣服一样有意义。我们并不能去评价那个时代的玩具是好还是不好,因为它代表了那一个时代孩子的童年。

有想起你孩童时候的玩具么?去翻找一下,说不定可以发现与古代孩子有相同之处的玩具哦。

参考文献: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民间益智玩具研究与再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