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是清朝陵寝中遭受灾难最多的陵寝,这其中既有天灾也有人祸。所谓的人祸,就是人为的对陵寝的破坏和被盗,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地宫被盗。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清东陵是风水宝地,为什么没有保住大清的万代江山和自己祖坟不被盗呢?

清东陵二郎庙在哪(清东陵选陵区时庙宇道观都迁移出去)(1)

在清东陵地区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大清帝国入关定都北京后不久,就将距北京不远的遵化昌瑞山一带划为陵区,由于陵区是阴宅,阴宅的风水好坏关乎大清万世江山的统治和子孙后代的繁衍,因此陵区内是不容许有别人的坟墓和庙宇存在的。因此,凡是在陵区内的寺庙、道观、坟墓、居民等都需要被迁出去。当清朝官员在陵区内检查时无意间来到陵区东南的一座小山上,意外发现山上居然还有一座规模很小的庙宇—二郎庙。

清东陵二郎庙在哪(清东陵选陵区时庙宇道观都迁移出去)(2)

当时的二郎庙除了一座门楼和一道院墙外,只有三间大殿,殿内供奉二郎神塑像,规模很小。于是建陵大臣在马兰峪后山按原样建了一座新的二郎庙,派人把原来庙内的二郎神像用轿子抬到新庙内。第二天当人们拿着锹镐去拆二郎庙时,竟发现二郎神像仍端坐在神庙内,派人到新庙一查看,泥像果然不见了,大家感到很奇怪。于是又第二次把二郎神像搬至新庙,可是第二天泥像又回来了,这样一连搬了两次,泥像回来两次。神像搬不走,庙就拆不成,这下可愁坏了负责移民迁庙的官员,只得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上奏给皇上。康熙帝接到奏章,也感到困惑不解。第二天升朝后,康熙帝把这件怪事向满朝文武讲了一遍,询问各大臣有何良策。众大臣面面相觑,也是一筹莫展。

康熙帝只好拂袖散朝,回到乾清宫,闷闷地躺在龙床上琢磨这件事。想着想着,忽见天上飘来一朵祥云,只见云端上站着一位天神,三只眼,顶盔贯甲、威风凛凛,朗声说道:“大清皇帝听了,我乃二郎神是也,特来告知我不去新庙之故。原庙前之山乃是猴山,山下镇压着数万猴子,都是孙悟空的后代,个个武艺高强。我若离开原庙,这些猴子就会出来犯上作乱,把天地搅得一塌糊涂。为了使你大清陵区肃穆安宁,我要永镇猴山,不能迁徙他处。”说罢,祥云升起,转眼不见。

康熙帝猛然坐起,原是一梦。回想梦中二郎神的话,颇觉有理,派人到实地打听,原来二郎庙前果然有座猴山。康熙帝立即传谕负责陵区搬迁事务的官员,不得再移像迁庙。同时重修原来二郎庙,扩大规模,大殿由一间改为五间,增加东西配殿各三间,增设旗杆两根。并重塑二郎神像,增加关羽、吕祖等配像。

但是由于二郎庙的神像被无故搬动了两次,镇压在猴山下的猴子趁着二郎神像被搬离的机会,跑出来了一只猴子,在若干年之后,土匪出身的孙殿英盗挖了大清国的祖坟—清东陵。

虽然这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然而在清东陵境内的东南确实有一座被称为猴山的小山,在猴山北面的山坡上也确实建有一座二郎庙。晚清重要人物翁同龢在负责营建同治帝的惠陵时,于《翁同龢日记》中曾提到在此庙中休息。虽然现在也不清楚二郎庙是谁所建,在清朝期间二郎庙是谁在维护和使用。但是在皇陵禁地建有神庙,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清东陵作为清皇室的祖陵属于私人财产,受到民国政府的保护。但在民国时期,国内各派军阀互相混战,民国政府的承诺成了一张废纸,因此清东陵各陵物品被抢劫、偷盗的事件时有发生。

清东陵二郎庙在哪(清东陵选陵区时庙宇道观都迁移出去)(3)

1928年7月,清东陵发生了孙殿英制造的震惊世界的第一次大盗案。同年9月,退位的宣统帝溥仪派载泽等人来到清东陵,详细调查清东陵被盗的情况,当时他们所看到的清东陵已是一片残破的荒芜情景,他们调查景陵时留下了这样一份历史记录:

景陵:石像生象牙伤;小碑亭周围柁云均失,天花板失去三块;神厨库门窗均失,枋檩间有失落;东西朝房门窗、槛框、枋檩全失;东西班房木架全失,墙坍塌;隆恩门匾额失,门扇全存,门钉失,枋子、天花板俱无;隆恩殿石栏间有毁,隔扇、槛框、窗棂、天花板全失;神龛全失,佛楼隔扇失四件;琉璃门槛框全失;铜缸存一;二柱门西边石柱倒断;石台五供有损坏;宝城明楼门扇、隔窗、天花板全失,枋子不全。隆恩殿前陈列铜炉、鹿、鹤全失。

景陵妃园寝:东西班房木架全失,墙坍塌;门二扇、檩材全失;飨殿神龛、门窗、槛框、天花板全失;琉璃门门框全失。.......

此后,由于缺失管理,景陵的灾难还在继续扩大。

1928年10月,牌楼门六根石柱中的西数第三根向南倒下,摔成三截。直到1978年8月10日,才将倒折的石柱粘接修复如初。

不知什么原因,景陵二柱门西面的石柱向西摔倒,断成两截。在1978年修复景陵牌楼门时,将二柱门一并修复。

20世纪40年代,景陵隆恩门前马槽沟上的三路三孔拱桥上的石栏杆,被一伙无知激进的人推倒,并全部砸碎,直到19%年维修景陵时,才将石栏杆重新雕刻并安装,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清东陵二郎庙在哪(清东陵选陵区时庙宇道观都迁移出去)(4)

对于景陵来说,遭受最严重的破坏并不是地面建筑,而是深在地下的地宫被盗。地宫是陵寝建筑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建筑,所建陵寝的目的、价值和意义都在那里—因为陵寝的墓主人长眠于此。

景陵地宫的被盗有两次。

第一次是发生在1928年7月,孙殿英盗挖乾隆帝裕陵和慈禧陵时,也曾派人盗挖景陵,但没有挖开地宫。景陵地宫躲过一劫,其原因是传闻盗挖景陵时,因为地下冒出大水而被迫终止。因此事后在景陵陵寝门这个地方,发现留有军长柴云升、旅长韩大保名片各一张。

第二次是发生在1945年12月22日,景陵地宫被盗开,随葬珍宝全部被盗走。盗掘景陵地宫的这群盗匪中,有一些小头头是外地人,如赵连江是蓟县七区破城子村人,杨芝草是蓟县赤霞峪人,还有一些就是当地人,如关增会(也有叫关老七)是东陵裕大村人,田广坤(田老七)是东陵南大村人,张尽忠是东陵西沟村人,王绍义是东陵定大村人,其他的大多数都是贫苦愚昧的村民,大约有300多人。

由于景陵地宫建造得异常坚固,匪徒们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进入地宫。在当地曾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进入地宫后的匪徒们用利器打开康熙帝棺椁时,棺椁内突然迸发出一团神秘大火,把正在劈砍棺椁的关增会、田广坤两人的脸烧伤。有人说那是康熙帝在棺椁内设的神火暗器,也有人说那是康熙爷显灵。具体真相如何,目前无法获知,只能存疑。

从景陵地宫里盗出来的赃物,拿到孝东陵东朝房被私分。在被盗得的珍宝中,据说最珍贵的是康熙帝生前喜爱的一件玉器—九龙玉杯。这件九龙玉杯就是(彭公案》中“杨香武三盗九龙玉杯”的九龙玉杯。

清东陵二郎庙在哪(清东陵选陵区时庙宇道观都迁移出去)(5)

关于九龙玉杯的来历,目前有两个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九龙玉杯是外国进贡给康熙帝的。其玉名为温凉玉,在数九寒冬,用手摸是温暖的;在三伏酷热天一摸,是清凉爽手的;斟满了酒,不烫自温;如果酒中有毒,倒人此杯后,酒立刻变黑。杯身上雕了九条明龙,杯盖上雕了九条暗龙,斟满酒,盖上盖后,就会见到九条明龙和九条暗龙上下翻腾,嬉戏于江海之中,格外神奇。

第二种说法是:九龙玉杯玉石原料是蒙古台吉勒尔卡登贡献给康熙帝的。这块玉石分上下两层,上为血红色,下为碧绿色。两种颜色界限分明。红的部分似鸡冠,绿的部分似雨后冬青。整块玉石晶莹剔透,颜色纯正,堪为上等佳品。于是,康熙帝命宫中玉石匠雕成此杯。杯形为外方内圆,象征天圆地方;杯的四角各有两条龙,为二龙戏珠;杯把上的那条龙头上尾下,口含一珠,遇有震动,可以跳动。将酒倒人杯中后,便可见九条龙翻腾转动,极为神奇。

由于康熙帝极为喜爱,在他死后这件宝物作为陪葬品送进了他的棺椁。盗陵案发生后,政府对此特别重视,成立了“盗陵案专案组”,东陵地区的地方干部广泛宣传政策,开展心理攻势,得此宝物的田广坤最终将九龙玉杯交给了政府。

当时,“盗陵案专案组”的政策是,只要交出所盗赃物,就不追究其刑事责任,这在当时是极大的政策容忍。但尽管如此,也只有少数人投案自首,依旧有人挺而走险,继续盗陵,于是为了打击盗陵案主犯的嚣张气焰,调拨军队给予配合,抓捕了一批盗陵主犯。并于1946年2月1日(农历大年三十),隆重召开了审判盗陵案宣判大会,在景陵大碑楼前的空地上,枪毙了6个盗陵主犯。当时为惩治盗匪和教育群众,规定在七天之内不准收尸,借此威慑其他的盗陵犯别再存侥幸心理而继续作案。现在看来,这种震慑效果并不明显。

清东陵二郎庙在哪(清东陵选陵区时庙宇道观都迁移出去)(6)

景陵妃园寝被盗时间大约在1929年至1947年年底,最早被盗的是温僖贵妃,当时地宫内全是积水,不知道地宫内是什么情况。据当地的老人说,景陵妃园寝内的地宫,有葬骨灰坛子的,也有葬棺椁的,因这座妃园寝地宫很多,不排除可能还有未被盗掘的地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