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论语解读142孔子所谓的)(1)


孔子所谓的“智”,在《论语》原文都是写为“知”,因为“知”古通“智”。“知”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解读。

一种说法是:

孔子所谓的“智”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先秦时期儒家道德标准的重要组成部份,在巜论语》等诸多儒家著作中都有详细论述。

《论语:宪问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在许多古文当中,知与智的意思相同。孔子把仁、智、勇并列在一起,将“智”纳入道德规范之中,以作为仁者的内在品质。

仁者公正无私,不患得失,没有忧虑。智者判断事物洞察秋毫,明白是非,不会迷惑。勇者智勇双全,见义勇为,无所畏惧。

《论语:里仁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实行仁德,心态安稳。智者懂得仁义,择善而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喜欢山,象大山一样,心境平和,长寿不老,岿然矗立,崇高安宁。智者喜欢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事,善于变通,悠然淡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到同一事物,仁者见到认为是仁,智者见到认为是智。比喻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智”在儒家经典中的论述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仁”与“智”是融合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人达到崇高的圣人境界。一个人“智”的获得,是有着仁、义、礼、信强大的基础。五常文化的融合,就是道德的有机组成部份。

孔子重视“智”与“德”的相互作用,在注重道德修养的同时有着聪明的智慧,这才是君子之道。人的智慧来源于每天学习新的知识,日积月累,实践出真知。

智者深思熟虑,反复思考,有所创造,有所作为,自强不息。稳步发展自己的事业,力求做强做大,奉献社会。智者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信做人,厚德载物,诚信赢天下。

人的智慧,有“生而知之”天赋的一面,也有后天“学而知之”勤奋努力的一面,后者更为重要。若是两者共同的存在,那将是真知灼见的大智慧。

智与愚相对而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智者也有失误的时候,愚者也有收获的时候。

智的发挥只能是在符合道德标准之内,如果超出道德范围,触犯法律,那只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误入岐途,受到惩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投机取巧,则是大智若愚。

还有这样的说法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意思为仁爱、忠义、礼和、睿智和诚信。孔子最先提出“仁、义、礼”,孟子延展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增扩为“仁、义、礼、智、信”,也称为“五常之道”。

五常作为道德规范,其作用在于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几乎也是贯穿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其中的“智”,从广义上理解,为智慧、明智、理智等大智慧,智实际上也可理解为一种能力,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的利好,从而才能去施行”仁“,所以儒家把”智“看作是实现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

这是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即知识面要广,善于请教,考虑周全,明辨是非的判断力,知行合一。“智”的体现可以通过”知“的过程,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辩和笃行。通过儒学的经典名句来帮助理解“智”。

博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取法的人。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将缺点应予以纠正。

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成为通才,顶多成为某个领域的姣姣者。但有一类人喜欢不懂装懂,又不屑去问,有时还会因为不懂装懂闹出一些笑话。承认自己的缺失,向懂得行家请教,既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也可以博得别人的尊敬。这也是一个智慧的做法。

审问

勇而好问者胜,知而好问者圣。—《文子•自然》

意思是勇于向别人求教的人容易取得胜利,本身是一个智者,又乐于向他人求教,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慎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对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怒时要想想后果;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明辩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录》

这是一条做人处事的哲理, 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其意在说明不要把利益放在首位,如果眼中只有利益,功利心太强,容易只顾及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远规划,并不利于事业的长久发展。

笃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这句也是比较熟悉的一句话,意思是君子要谨言善行,说话谨慎,行动敏捷。

在生活中有这样几种人,言行一致,言行不一致,只会说不会做,只会做而不善说。这句话就是为生活中的言和行有问题的人提供了一个标准要求参照。笃行在学习上就是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所以,言行合一,知行合一,也是智慧的表现。

也有:

智指聪明,有智慧,亦作“知”。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这里,“智”与“仁”、“勇”并列,可见智已被孔子纳入了其道德规范体系中,并把它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予以强调。“智”的作用有如下几点:第一,“知者不惑”,这是智最基本的作用。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事物的判断与分析,所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因为“知者不惑”,能把握自己,才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论语•学而篇第一》)。孔子把“智”作为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条件而予以重视的,将智视为成为君子的内在因素。

第二,智者不失人。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失人”即错过了人才,而错过人才的原因是因为不能知人。樊迟曾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他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这就是说,要举贤必须先知贤、识贤。而知贤、识贤就是智。

第三,智者不失言。“失言”即“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这是不智的表现,所以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孔子从智的方面对人们言论进行规范和要求,智者能知言,所以智者必不失言。

第四,“知者利仁”。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篇第四》)所谓“仁者安仁”,即有仁德的人以实行仁德为安心,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所谓“知者利仁”,即聪明人认识到仁德对他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因此而实行仁德。智是行仁的手段,如果没有智慧,认识不到行仁之利,也就不会行仁了。智者凭借其智慧,既利仁而行,又能通权达变,“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篇第十八》),“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对朋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子游也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篇第四》)这里所说的通权达变,是指智者在不违背仁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灵活多样的利仁而行的方法。

孔子重视智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同样,他也重视智的培养。

他认为要做到“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第二》)。即对待事物的态度要诚实,内不自诬,外不自欺,也不以华丽的语言来掩盖自己的无知以欺人,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聪明、智慧的表现。

其次,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篇第三十一》),即强调学习对于智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同上)。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而完善自己,因此,好学是智的前提条件。

再次,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这里的智、愚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智、愚是可以根据国家的政局而人为转化的。邦有道则应智,应仕;邦无道则应愚,应隐,即“卷而怀之”,这样的愚实际上是以智为愚,虽愚犹智,因而也是常人所不可及的。孔子曾问子贡憎恨什么,子贡说:“恶徼以为知者”(《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徼以为知”即窃取别人的成绩以为己有,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聪明,这种做法无异于欺世盗名的小人,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智中也包含了诚实无欺的内容。

总之,孔子十分重视智的作用,肯定人人皆可以成为智者的可能,这对提高人的素质,完善人们的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应看到,孔子所论之智,仅仅限于道德范围,没能充分展示智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