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 科幻三部曲》,张系国著,三联书店2000年4月版

大陆读者认识张系国一定是因为《棋王》,由于阿城的走红,张系国的同名作品(尽管写作时间更早)才被介绍进来。后来香港将两部《棋王》合并拍摄了一部电影,梁家辉主演,获得1992年度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影片的主题曲就是罗大佑那首大名鼎鼎的《爱人同志》。

以上是我记忆中关于张系国的全部资料。我也曾在网上的不知什么“文库”里见到他的名字,通常排在“科幻”那一栏,可是我从不知道他就是台湾的“科幻小说之父”。《城 科幻三部曲》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张系国的科幻小说。

前几天看报纸,叶永烈(这也是中国科幻小说“之父”级的人物)正在大力呼吁推进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让我们稍微来梳理一下中国科幻小说的传统。虽然有人认为成书于西汉时的《穆天子传》中就出现了关于机器人的记载,是中国最古的科幻小说,但真正算得上中国科幻小说源头的恐怕还是晚清,《荡寇志》中出现的“奔雷车”“沉螺舟”俨然已经是坦克车和潜水艇的前身,吴趼人《新石头记》中干脆就让贾宝玉坐上了“飞车”和“潜水艇”,它与前者的区别在于书中已经没有神仙鬼怪。当时的翻译作品如鲁迅在东京翻译的《月界旅行》也为中国作家提供了想象的参照。

五四之后文学崇尚写实,科幻小说突然沉寂,1949年后在“爱科学”的口号鼓动下,大陆出现过科幻小说的复兴,不过这些科幻小说大都是为“科”而“幻”,目的是要普及科学知识,根本放不开手脚,比如当时无人不知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几乎是“未来世界”的说明书,很难称之为“小说”。

晚清文人想象力的依托驰骋,在海外另有传承。张系国无疑是这一脉络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哥伦比亚大学王德威教授就很推崇他,曾提出“在张系国、黄海等人的努力下,我们是否能盼望一个科幻小说‘新纪元’的到来?”(《想象中国的方法》)

当科幻变成现实后的样子(想象是一种奢侈的行为)(1)

张系国的科幻小说,“幻”的成分远远大于“科”。实际上,“科学”只是“幻想”的一条大致的边界,意味着小说里不能出现神鬼(但可以有超能力),不能归结于宿命(但可以跨越时空),不能推翻已证明的科学定理,其余的,就任由你海阔天空了——顺便讲一句,这也是梁羽生、金庸以来新派武侠小说的边界。

当张系国建构他的呼回世界时,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营造真实的历史氛围上,他发明了呼回文字,发明了呼回的“独悟哲学”和独悟姿势,制定了呼回世界的伦理规范、婚姻制度,制造了索伦城浩瀚的历史叙述,描绘了精致的“安留纪末叶呼回世界地图”,他甚至为呼回人发明了一种叫“独悟棋”的游戏。而在那些繁密的脚注中,张系国旁征博引地球各国权威学术机构对呼回史的研究(当然是杜撰的)。为了构建这样一个“虚幻的真实世界”,张系国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迫使读者放弃先在的对“科幻小说”的不信任感,完全进入到呼回世界的故事中去。看他这样煞有介事穷心尽力讲一个幻想的故事,忍不住要慨叹:想象是一种奢侈的行为。

想象并不是难事,有谁能折断想象的翅膀?但要在想象中寄寓“历史的浪漫情怀”,就有着超高的难度。历史叙述的震撼力量就在于它是曾经发生过的,可以和我们的现实处境对应和复现。幻想世界中的幻想故事要达到历史叙述的高度,就必须逼近一种“本质的真实”。“五玉碟”的故事当然是假的,但故事表达的人际交流的微妙和复杂却真实无匹。施大将军孤军渡河的描述不是石达开、毛泽东渡大渡河的翻版,但它们在各自的历史中的重大意义却如出一辙,同样,索伦人“纵然是花果飘零,索伦城终将复兴”的共同口号也映射着近两个世纪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和功能——不管是帝党、民党,还是铜像教,他们都一致将此口号作为不懈斗争的动力。而蛇人、豹人和入侵者闪族的联合,乍看不可思议,细读却有令人心酸的真实。对于索伦人来说,蛇人、豹人又何尝不是被压迫和被歧视的“异族人”?呼回世界中的纷乱争斗、生死哀荣,都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一系列镜像。所以,才会有两名研究呼回史的地球青年冒死穿越时空隧道来此拯救索伦城的灭绝。因为,拯救索伦城就是拯救我们自身。

所以张系国在《序》里说:“科幻小说的基本关怀,其实仍是人的处境”。

一些充满着现实反讽的细节是阅读本书时快乐的添加剂。试举两例:(1)呼回知识青年,称为“知青”,三考出身,成为“智佬”,再考四次,可以当官,至于屡试不第者,人们尊称为“知黄”。(2)索善部卢主老善人布下“无物之阵”,号称无人能破,但戚老说他可以破,用——“投枪”!看到这里我都要笑死了。

在网上看到的另一篇名字忘掉的张系国科幻小说中,他对本书的故事进行了又一次书写,这次他是从两个地球青年学者的角度来叙述的。呼回世界之于张系国,就像美国南方小镇之于福克纳,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是一个永远叙写不尽的自足世界。我可以确认,按照编辑者对这套“三地葵文学系列”编选原则的四种定义,《城 科幻三部曲》无疑属于“提供崭新的文学技巧、探索艺术的新姿态、开拓语言疆界的实验作品。”

文 | 杨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