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里绵延的旷野边城, 过百次大胆的革新尝试, 近千位学子的深切回忆, 一万多日夜的辛勤耕耘…… 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默默奉献的平凡一生, 也是她用芳华和热血浇灌出遍野桃李的不凡一生。
——题记
广袤丰美的草原,车马书信的边城;悠远苍茫的长调,曼妙翩跹的牧舞;炽热喷焰的豪气,容纳天地的胸襟……苏尼特儿女用这些绚烂的语言,世代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乌云其木格,一位将二十余载韶华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教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早在少女时代,她就在故乡的草原上编织了一个绮丽而真实的梦——做一名人民教师。这是个崇高的愿望!因为,孩子们是草原最美的花,草原上的教师也会是最美的园丁,亦如她姣好的名字,愿为草原描绘一副最娟巧的妆容。
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如愿以偿,走上了讲台。从此以后,她始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潜心钻研,勤于育人,全身心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当中,成为了一名深受学生爱戴、家长认可的教育工作者。曾经的梦想绽放出今日的芬芳,她为苏尼特大地莘莘学子夯实了知识的根基、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为他们飞出这片土地饱览更广阔的风景默默领航……
孜孜不倦,上下求索
乌云其木格所取得的成就背后,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的无悔付出,是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是她为民族教育事业义无反顾的无畏精神。
虽然身处最偏远的小学,但是乌云其木格很早就意识到,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陈旧的教育现状,是真正对孩子们负责的做法。
20年前,学校接受“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实验时,她第一个报名参加,并负责起了“以读为主、交际为辅、规范书写、提升语言”为题的实验。“实验”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是脑海中的一个新名词,更是肩上一副沉甸甸的重担。她潜心钻研,精心实践,用创新教育、赏识教育的理论指导研究;她注重语文课前后知识的联系,语文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课堂内外的联系;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理论上,验证了模式的可行性,细化了教学模式,优化了作业设计。
她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率先试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练习为链”的教学模式,打破“一言堂”,实行分层教学,为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做出了许多勇敢的尝试。
“昨天学的什么?”当家长问起,乌云其木格的学生可能回答:“智力大比拼!”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成语大决战”“最美的语言”“一日一谜”“小作家”专栏……语文教学在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的小学课堂上生动起来了,在适应儿童特点的趣味活动中,乌云其木格巧手洒甘露,将许多教育潜移默化到了孩子心中。
2004年,她赴自治区参加了全区蒙古族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她的教改实验教学模式也由原来独自行走的羊肠小道成为老师们纷纷效仿的阳光之路。在学习者看来,她的课,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敢问敢说。每到语文课,孩子们都兴奋异常,一个个问题势不可挡。
最让乌云其木格欣慰的是,不知何时起,孩子们竟然懂得悄悄地用手去遮挡自己课本上标注的问题:“老师,课上再向你挑战怎么样?”而每次,她都是愉快地接受挑战。是啊,明白向知识挑战的道理,才能勇攀真理的殿堂!
为了真正实现“变革”,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长期坚持不懈地钻研教材,改进教法。北疆漫长寒冷的冬夜里,她家的灯光经常通宵雪亮。为设计一个教学步骤,拟写一个教案,她常常在堆积如山的资料中,迎来第一缕晨曦。当她成为一名幸福的母亲,产后仅仅31天,就又回到了课堂。她俨然成了所有同事们眼中的“老学究”、“工作狂”。
不懈的努力换来了斐然的成绩,乌云其木格先后被授予了全国模范教师、自治区“草原英才”、自治区民族中小学优秀教师、旗级教学能手、旗级语文学科带头人等众多荣誉。有人说她是事业的宠儿,成绩总是微笑着向她走来,而她只坚信一句话——勤勤恳恳地做,踏踏实实地走,她认为自己只是用爱心、耐心,把梦想变成了现实而已。
润物无声,大爱无疆
在漫长的教育生涯里,乌云其木格始终坚信,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她认为,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关爱,它至少要具备两个要义:一是宽容,对幼稚的原谅,对错误的包容,对冒犯的宽恕;二是赞赏,由衷地赞赏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珍视他们的体验、感悟、潜能、智慧,鼓励他们一次次微小的进步。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从一年级刚入学她就让学生播报每日新闻,从每天“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的单调生活中捕捉有趣的事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她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一开始交上来的学生日记只有十几本,但她没有灰心,而是“拿着放大镜”去发现每本日记中的闪光点,并在妙语处划上一道波浪线,写上几句赞美、鼓励的话。每次发下日记本后,这些孩子首先便是去看老师给自己的评语,看得了几颗星,画了几处波浪线,一旦发现了波浪线,灿烂的笑脸便如花一样可爱……渐渐地,桌上的学生日记本由一摞变成了三摞,日记本上鲜红的波浪线也越来越多,一个月下来,大部分学生已会用日记记录生活。
乌云其木格觉得小学生对形、声、色最敏感,形象的比抽象的易于接受,记得也牢固,以此为基础,她精心设计着巧妙施教的最佳路子,重实践、多趣味,既求教得扎实,又求教得灵活。一张张自制卡片,一幅幅简笔画,多媒体教学,都成为助讲的工具。除此以外,再辅以手势或一段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于是乎,书本上原本死板的字母和文字全然活了起来,仿佛小精灵吸引着孩子们去捕捉,然后牢牢收藏进记忆的仓库里。
从三年级开始,模仿写作转变为创造写作。乌云其木格认为,模仿是创造的起点,模仿中也可以造就创作细胞。因此,她提出从“机械模仿到创造模仿,后才能创新”,逐步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例如:从《我的父亲》两篇短文出发,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行为模仿写作。通过这样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的作品也得到了认可,一些学生的作品在“小学生新概念写作丛书”中被发表。
爱,不仅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而且也是启迪孩子智慧的金钥匙。乌云其木格把心血实实在在地播洒在基础工作中,良苦的用心换来了孩子们活跃的思维、主动的学习习惯。也正因如此,她带的学生在朗读、书写、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上,与同年龄段的孩子比,总是技高一筹,知识面也很广。仅造句一项,全班几十人一起写,从内容到形式,雷同的现象几乎没有。
传道授业,鞠躬尽瘁
多年的班主任生涯,让乌云其木格真正领会了教育的真谛。
在她看来,小学班主任是一个复合性角色。当孩子们需要关心爱护时,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慈母,给予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当孩子们有了缺点,班主任又该是一位严师,清楚地指出他的不足,帮他改正。同时,班主任也是一项艰巨而辛苦的工作。说其艰巨,是指学生的成长、发展以至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说其辛苦,是指每天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以外,还要关心他们的身体、纪律、卫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情况。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一两天说说就行的,它必须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于是,乌云其木格制定出详细的班规,要求学生对照执行,使学生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于是,她经常利用班会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及时教育,给他们讲明道理及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
乌云其木格信奉大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一段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小学生会留心观察班主任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种表情,会细心倾听班主任的每一句话,他们对班主任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会成为全班几十个孩子的榜样。
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地扫不干净,她一下下扫给孩子们看,桌旁有几片碎纸,她拾起来丢进垃圾筒,上课有的同学呕吐,她用土盖上,然后扫干净。她还随身带个铅笔刀,哪个学生的笔不好用了,就给他削一削。在班级工作中,乌云其木格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从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的学生。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做到,而且做得更好。要求学生讲卫生,不随便乱扔垃圾,自己就做到随手捡拾垃圾。要求学生不迟到,她第一个到班级门口迎接学生。在她的带动下,她们班的学生个个讲文明守纪律。
2013年,乌云其木格不幸被确诊为乳腺癌,手术后,乌云其木格只休息了五个月就又回到了她所热爱的讲台,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她常说:“家乡的父老乡亲相信我,交于我的工作我必将尽全力完成。我喜欢教书,我没有别的爱好,没有比给我的孩子们教语文,让他们学会识字、造句、写作、阅读,进而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唯美更好的工作”。
多少年来,乌云其木格在平凡中追求挚爱的教育事业,享受授业传道的快乐。她手捧一颗炽热丹心,脚踏一方边疆沃土,用自己一腔热血和无悔信念,为苏尼特草原上的父老乡亲带来了一缕清新的气息,让几代人都回味悠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