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看到明朝朱元璋的一则圣旨原文,用纯粹白话写成,充满当时的俚语俗言,而且非常口语化,读来饶有趣味这则圣旨,是朱元璋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给户部下发的清查登记户口的指示,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朱元璋最后的一道圣旨?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朱元璋最后的一道圣旨(朱元璋的圣旨通俗易懂)

朱元璋最后的一道圣旨

偶尔看到明朝朱元璋的一则圣旨原文,用纯粹白话写成,充满当时的俚语俗言,而且非常口语化,读来饶有趣味。这则圣旨,是朱元璋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给户部下发的清查登记户口的指示。

原文如下:“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们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人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作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作军。钦此”。

朱元璋由社会的最下层造反起家,当上皇帝,天下户口情况,当然是他关心的大事,于是,他下令由中书省编制户籍册,由户部张榜公告,当地主管官员具体登记,给百姓发放盖有骑缝印章的户帖。天下太平,原来南征北战的军队正好闲着无事,分发到各州县,挨门逐户去核对。核对不上的,是百姓隐瞒的就治罪充军,是官员隐瞒的就处斩杀头。意思十分清楚。

这个圣旨不仅仅是研究明初历史状况的重要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许多正史中反映不出的信息。你看,朱元璋的白话说得多么熟练,丝毫看不到文言的儒雅之风。开口就是“你每”(元明时期,“你们”的“们”普遍写作“每”),如果是正史记载,绝对不会出现这等字样,充其量说“尔等”如何如何。而且具体要求到“写得真着”,就是说字迹不能潦草。这起码说明,当时白话的使用已经十分普及。同时也说明,朱元璋自己是以说白话为乐事的,他很有可能对那种文绉绉的语言有一种来自下层社会的强烈反感,不然,他不会亲自拟制这样一副“通俗圣旨”。相比之下,秦末陈胜为王,原来一块当雇工的老伙计来说了点家常,就使陈胜感到难堪,老伙计也被砍了脑袋。而朱元璋说下层语言,丝毫不感到丢面子。这种心态,说好一点是保持了原来的淳朴本色,说不好一点就是不能融入上层社会。朱元璋一直对文化人持有一种高度警惕,甚至大加杀戮,可能也与这种心态有关系。正史中经过文人润色的皇皇制敕,根本读不出这样的信息。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反映出朱元璋的行事风格。他有一个老朋友田兴,功成身退,浪迹江湖。洪武三年,朱元璋打听到他的行踪,写信派人致意敦请他过江来京共事,说:“皇帝自是皇帝,元璋自是元璋也。本来我有兄长,并非做皇帝便视兄长如臣民也。愿念兄弟之情,莫问君臣之礼。至于明朝事业,兄长能助则助之,否则,听其自便。惟叙兄弟之情,断不谈国家之事。美不美,江中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再不过江,不是角色。”这封信同上面的圣旨相比,显然经过文人润色,有了更多的之乎者也。不过,那种“不是角色”的言辞相激,隐隐含有江湖式口吻,还是能反映朱元璋本色的。可能田兴对朱元璋的了解透彻,并未被此信打动,依旧浪迹江湖。看来,朱元璋在明初的政策举措,同他坚守下层心态有一定关联,史家所谓洪武“爱民”与“残暴”,恰恰是同一问题的两面。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