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巨人:弗洛伊德
在近一百年的人类历史上,至少有三个犹太人,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三个人就是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本世纪世界名人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早在二十年代,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就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他的学说接触了传统心理学较为忽视的潜意识,扩大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使心理学研究的层次加深了,以至他的学说在文学、医学、哲学等方面都引起了反应。
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患者常有抗拒现象,认识到这正是欲望被压抑的证据,因而创立了他的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
初期概念有防御、抗拒、压抑、发泄等。在临床治疗时患者还出现了对医生的“移情”现象,从而认为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欲为基础,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错乱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S.霍尔邀请,与荣格等赴美国参加该校20周年校庆纪念,并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詹姆斯、E.B.铁钦纳、J.Mck.卡特尔等晤面。发表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演讲,声名远扬。
回国后,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荣格和O.兰克反对他的泛性论,先后背离他而自立门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论登峰造极。1930 年被授予歌德奖金。
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最后16年曾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幼时身体虚弱,四岁才会走路,五岁患严重肺炎,这一经历与他后来学医及形成其独特的心理学思想有关。1895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先为眼科和内科医生,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 1902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1910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1911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系破裂,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1912年改称个体心理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1914年他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1920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在1922年至1930年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192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年他到长岛医学院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讲座。1934年定居纽约。1937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主要著作有:< <神经症的性格>>(1974,1912)、<<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理解人类本性>>(1957,1918)、<<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71,1919)、 <<生活的科学>>(1969,1927,中译本为傅任敢译,1936)、<<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 (1932,台湾中译本名为<<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1960)、<<神经症问题>> (1964,1932)等。
教育心理学大师:皮亚杰
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不仅是日内瓦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欧洲机能主义的重大发展。它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皮亚杰生于瑞士的纳沙泰尔,自幼聪慧过人,10岁发表有关鸟类生活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
1915年和1918年相继获得纳沙泰尔大学学士学位和博士(生物学)学位。后在苏黎世、巴黎从事过精神病诊治及儿童测验工作。
1921年经克拉帕雷德推荐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41年升任教育学院院长,并先后执教于纳沙泰尔、日内瓦、洛桑和巴黎等大学。曾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和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还长期担任设在日内瓦的国际教育局长(1929~1967)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之职。
他还是瑞士<<心理学杂志>>主编及日内瓦的<<心理学文库>>、巴黎的<<儿童>>与<<辩证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探究>>等学术刊物的编委。1955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直至去世。
皮亚杰曾被哈佛、巴黎、布鲁塞尔、剑桥、耶鲁、坦普尔等20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获得埃拉斯穆斯、巴尔赞、桑代克等多种科学奖。皮亚杰一生发表500多篇论文和50多部专著。
主要著作有:
<<儿童的语言和行为>>(1963,1923)、
<<儿童的判断与推理>>(1928)、
<<儿童的道德判断>>(1965,1932)、
<<智慧心理学>>(1962,1950)、
<<发生认识论原理>>(1970)等。
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
桑代克作为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创建了教育心理学,于吴伟士共同研究学习迁移,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
桑代克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于1895年到哈佛大学受教于詹姆斯,做小鸡走迷津实验。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1898年在卡特尔的指导下,以《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在该校教育学院工作40年,先后任教员(1899)、副教授(1901)、教授(1903),于1940年退休。1942年又回哈佛大学任詹姆斯讲座,继续从事心理学研究,直到1949年去世。
桑代克的著作很多,有500多种,其中有不少是巨著和专著。主要著作有《动物智慧》(1911)、《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03/1913-1914)、《智力测验》(1927)、《人类的学习》(1931)、《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1935)、《人类与社会秩序》(1940)
等行为主义大师:斯金纳
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坚持华生S-R的公式,研究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操作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创制斯金纳箱,发明著名的教学机器,设计程序教学方案,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
斯金纳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1922年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再入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成为著名心理学家波林(Edwin Garrigues Boring,1886~1968)的学生。
193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五年时间留校从事研究工作。193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副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美国科学研究和发展总署服役,采用操作条件作用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和鱼雷。1945年任印第安那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48年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在该校共任教二十余年,直至1970年退休。1958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美国政府授予他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赠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被认为是当代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斯金纳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教学技术》(1968)、《关于行为主义》(1974)等。此外,还有小说《沃登第二》(1948)、《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王映桥等译,1988)等,曾引起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
斯金纳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把物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物学的进化论结合起来,构建一种与华生思想更为密切而不同于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赫尔逻辑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即以排除内在心理历程、只研究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为特征的操作行为主义(operant behaviorism),又称为描述行为主义(descriptive behaviorism)、激进行为主义(或彻底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
世界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心理学家:西蒙
美国科学家,也是信息加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开创者之一。他和纽厄尔共同提出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开辟了从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的心理的新取向,推动了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西蒙有个中国名叫司马贺,他生于威斯康辛州的密尔沃基。
1943年获得芝加哥大政治科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理工学院担任政治学教授多年。
从1949年开始,一直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和电脑科学教授。西蒙是美国心理学会、经济学会、社会学会等六个学会的特别会员。
1968~1972年任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在心理学、电脑科学、信息论、人工智能、组织管理及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均有很高造诣。
在50年代,西蒙和纽厄尔等人共同创建了信息加工心理学,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他们把人脑和电脑都看作是加工符号的物理系统,而人脑的心理活动和电脑的信息加工都是符号的操作过程。这一理论开辟了从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类思维的取向,推动了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主要著作有:<<人类问题解决>>(Simon & Newell, 1972)、<<思维模型>>(1979)等。
西蒙除了在1986年获得美国总统颁发的国家科学奖而外,还是世界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1978)的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大师:荣格
荣格于1875年出生于瑞士东北部康斯坦斯湖畔一个名叫凯斯维尔的乡村里,他家中一共有9个牧师(他的父亲和8个叔伯),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很大程度上培养助长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
荣格的童年生活是孤独的。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他的父母不和睦,经常吵架,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荣格常常是一个人玩,自己设计出各种模仿宗教仪式的游戏;他常常沉湎在梦、幻觉和离奇的想象中,他喜欢独自面对美丽的湖光山色,享受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领悟大自然给他的神秘启示。这一切使得荣格自小就非常内向、敏感。
1907年,荣格和弗洛伊德第一次见面,彼此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此后,大约有五年的时间,可以说是他们的“蜜月”。弗洛伊德器重荣格,称他为“我亲爱的儿子”。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认为“当我所建立的王国被孤立的时候,惟有荣格一个人应该继承它的全部事业”。1911年,弗洛伊德不顾其他人的反对,推荐荣格担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而荣格也非常尊敬弗洛伊德。
但是,两人的亲密关系毕竟不能掩盖他们之间真实存在的思想上的分歧。这首先并且也集中地在性理论方面暴露出来。事实上荣格从一开始就倾向于把力比多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指向未来并不可破坏的生命力,可以被导向不同的方向,性不是它唯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形态。
开始,荣格只是在和弗洛伊德的通信与私下交谈中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到1912年,他发表了《力比多的象征》一文,同年夏天,他又去美国讲学,在那里,他终于公开了他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分歧。1913年10月,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年鉴》主编职务;1914年又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职务,然后又退出了学会。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的友谊、合作和往来至此结束,但是荣格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对弗洛伊德真诚的敬意。
创立人类动机理论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1933年在威斯康馨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获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
马斯洛的著名论文《人类动机论》最早发表于1943年的《心理学评论》。他的动机理论又称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他相信,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邪恶和神经症是由于环境所造成的。越是成熟的人,越富有创作的能力。
主要著作:
《动机和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
《科学心理学》(1967)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
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之一。
1902年1月8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选读农业,后转修历史,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上纽约联合神学院,二年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1928 年获文科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出任纽约罗切斯特“禁止虐待儿童协会”儿童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罗切斯特儿童指导中心主任,1940年他成为俄亥俄洲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1942年,他的《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新概念》一书问世。1945年,他供职于芝加哥大学,出任咨询中心执行秘书。离开芝加哥后,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46—194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1年,他出版了《患者中心治疗:它目前的实施、含义和理论》一书,十年后《成为一个人:一个治疗者的心理治疗观点》问世。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