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该诗雄浑豁达,一气呵成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所指引起很大争议,那么“龙城飞将”到底是指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还是“直捣龙城”的卫青?

假设一:“龙城飞将”就是“飞将军”李广

但使龙城飞将在将指的是谁(但使龙城飞将在)(1)

李广

李广“飞将军”之称来源于史记“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但使龙城飞将在将指的是谁(但使龙城飞将在)(2)

从史记的描述也可以看出李广镇守的地方叫右北平,右北平是大漠的边疆,其中右北平有一个地方叫作卢龙城,李广曾在这里练兵,卢龙城简写龙城,那么龙城飞将就指李广似乎说得通。

但使龙城飞将在将指的是谁(但使龙城飞将在)(3)

汉武帝极盛时版图

但细究发现漏洞太多,汉书没出现过卢龙城,连对李广推崇备至的司马迁都没提及卢龙城,可见此地名名气非常低,不太可能以如此联系上李广,都知道李广任过云中、右北平、代郡等地太守,云中飞将不是更有辨识度,大诗人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失误。

如果这无法说明,那么结合诗的下半句似乎更加一目了然。“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的功绩肯定可以让胡马不敢越过阴山,阴山就是目前内蒙古境内的阴山,这个没有太大争议。

但使龙城飞将在将指的是谁(但使龙城飞将在)(4)

阴山位置

从李广的经历来看,只有在汉景帝时历任上郡(陕西绥德县)、云中(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北地(陕西怀德)、陇西(甘肃临洮县)、雁门(山西右玉县)、代(河北蔚县)比较匹配,从上述地名可以看出只有云中靠近阴山,但远没有到达阴山,史记记载李广在任太守期间以力战出名,而汉书对任太守的功劳只字未提,仅以力战就可以让胡马不敢度阴山,汉武帝就不用大费周章出击匈奴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将指的是谁(但使龙城飞将在)(5)

西汉初期版图

从景帝时,西汉的版图就可以知道,匈奴的势力曾达到今陕西榆林。匈奴曾趁秦末中原动乱之际,夺得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都是匈奴的马场,如何使匈奴不敢度阴山,无论怎样看这一假设很难成立,更多是一厢情愿。

假设二:“龙城飞将”就是卫青

但使龙城飞将在将指的是谁(但使龙城飞将在)(6)

卫青

“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公孙贺为轻年将军,出云中;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笼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唯青赐爵关内侯。”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龙城大捷是卫青的成名之战,而龙城又是匈奴祭天的地方,与后文的胡马相呼应,龙城飞将形容卫青奇袭的英姿毫不为过,毕竟这么多老将军都未立功,而卫青首战就可以破龙城,斩获虽少,但政治意义极大。

“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复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青斩首虏数千。明年,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青校尉苏建为平陵侯,张次公为岸头侯。使建筑朔方城。”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但使龙城飞将在将指的是谁(但使龙城飞将在)(7)

朔方郡(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卫青这次出击直接夺取了河南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套平原,建立了朔方郡,才使河套平原真正纳入汉朝的版图,此时才真正做到不教胡马度阴山,综合来看,卫青无疑更贴切。

结合诗人王昌龄的经历或许能得心中的答案,王昌龄作此诗时大概27岁左右,正值开元盛世,边关形势却不容乐观。

当时,唐朝设置了安北都护府,当时的边关形势可以从安北都护府治所变迁可见一斑。

龙朔三年(663),都护府移于漠北回纥本部,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北。

垂拱元年(685)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居延海西之同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景龙二年(708),张仁愿于河套北筑东、中、西三受降城,遂移安北都护府治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乌加河北)

开元三年(715)移治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西南黄河北岸)

安北都护府从蒙古境内一直内迁至河套地区,可见边关形势恶化,作者游历出塞睹物生情,“秦时明月”、“汉时关”仍在却无秦时良将蒙恬驱匈奴、设九原,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汉时龙城飞将卫青逐匈奴取河南,建朔方,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可能才算王昌龄心中的龙城飞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