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都知道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没有疑问。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还有很多人知道了3月7日被称为“女生节”。

再到这两年,“女生”这个字眼已经满足不了3月7日,因为它已经升级为“女神节”或者“女王节”。

换句话说,当前国内的现实情况是这样的——3月8日国际妇女节,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已婚妇女的节日,尤其被未婚女性这么认为;与此同时,3月7日,妇女节前一天,被未婚女性认为是自己的节日,以区别于已婚妇女。

这种分化由来已久,起码2012年我上大学的时候,3月7日就已经成为了“女生节”。

根据百度百科“女生节”的词条解释,时间线上,国内最早的女生节,诞生于1986年的山东大学(很奇怪有没有,我发现山东大学不愧滋润于儒学之乡,但凡出圈新闻,都涉及人文伦理,比如前几年的学伴事件),后来逐渐在各大高校流行。流行的标志之一,就是每年3月7日,各大高校里张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女生节”标语。

三七女生节的出现与发展,虽然至今尚未得到任何官方承认,也就是说,还只是个民间节日,但其呈现的势头,已经足以跟三八妇女节分庭抗礼。

由此,18岁以上的成年女性,也因为这两个节日,“被站队”为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

这算好事,还是坏事?暂按不表,我们不妨先来理一理何为“妇女节”。

三七女生节朋友圈(一种女性对女性的歧视证明)(1)

02

国际妇女节,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欧美,被广泛认为是由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所领导,经过长期斗争,为广大女性争取到了诸多政治权利和社会权益。

美国是历史上首个庆祝妇女节的国家,时间是1908年2月28日。

1921年,28个国家参会的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决定,将每年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

1922年,中共二大会议开始关注妇女问题。向警予出任中共第一任妇女部长。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期,当年3月8日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节纪念活动。

在革命岁月里,女大学生、工厂女工等女性群体,成为思想率先觉醒参与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

因而,3月8日国际妇女节,之于百年前的中国,之于百年前如向警予、蔡畅、邓颖超、杨之华等女性党员,之于百年前的中国女性,的确具有不同寻常的政治意义。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和平年代,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现代社会,3月8日妇女节,在国内的政治意义已然消退,而填补空位的,是消费主义对新女性的狂热追捧。

如果说从“妇女节”到“女生节”,多少是出于女性自己的选择;那么从“女生节”到“女神节”和“女王节”,则一定离不开消费主义的狂轰滥炸。

三七女生节朋友圈(一种女性对女性的歧视证明)(2)

03

有一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

为什么很多女性会认为“女生节”和“妇女节”不一样?

那就得先来了解一下,到底这两个词有何不同。

国际妇女节,英文为International Women's Day,而我们知道,在英文世界里,“women”这个词,就是指女性,对于所有成年女性都适用,不存在未婚的女大学生用起来就不合适的情况。

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欧美原义上的Women's Day,就是指“成年女性节”。

好,那让我们再回到汉语语境,当“Women's Day”被翻译为“妇女节”时,是不是就等于“成年女性节”?

于是,问题就可以简化为:

“妇女”=“成年女性”?

经过资料查询,百科对于“妇女”的定义为“成年女子的统称”。

三七女生节朋友圈(一种女性对女性的歧视证明)(3)

更详细的释义为——妇女,在官方辞典中,其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女者,指未婚女子。妇者,指已婚女子。故妇女泛指女性。

因而,按照官方定义,可以认为:

Women's Day = 成年女性节 = 妇女节

是明确成立的。

04

既然成立,那请问,为什么女性不满意,要单独拎出来一个“女生节”呢?

存在不一定合理,但存在,一定表明有其不可忽视的原因。

其实这个问题,你我都看在眼里,不难理解。

还是先从“妇女”这个概念开始。

《说文解字》里对于“妇”的解释是这样的——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说文解字》认为,妇女就是拿着扫帚打扫卫生的人,有服从和服侍的责任。

这充分体现出,女性在我国古代社会所承受的不平等的地位。

甚至直到今天,就问你一句,过年回家期间,你们家干活最多、最辛苦的人是谁?

难道不是你的母亲吗。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在社会各个行业也许不完全适用,但在家庭生活里,它一定适用。半边天,都是最保守的概括了。

是的,我的意思很明了。

就是因为现实情况,占“妇女”概念大多数的“已婚妇女”(类比年龄段占比),在家庭生活里普遍是最累最辛苦的,在社会职场上,又是遭遇最多工作歧视的……这自然会给人们留下一个印象:已婚妇女,悲催,辛苦。

已婚妇女从哪里来?

从未婚女性来。

于是更年轻一点的成年女性,不由对“已婚妇女”这个身份,难免产生担忧和畏惧。

我甚至怀疑,“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很可能只是已婚妇女说给未婚女性听的。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女人而言,爱情大过天。但对于大多数男性来说,爱情与结婚之间,在精神层面并没有多大的鸿沟。

加之消费主义这把柴火烧的,想不沸腾都难。

众所周知,在电商界流传着这样一个地位图:

消费价值由高到低,依次是——

少女 > 儿童 > 少妇 > 老人 > 狗 > 男人

三七女生节朋友圈(一种女性对女性的歧视证明)(4)

你随便打开一个电商APP,就会发现这个排序是如此写实。

从这个价值排序里,不仅能看出消费能力和商业机会,能看出家庭地位,还能看出社会的价值取向。

在我看来,这个用金钱验证了的排序,充分证明了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少女感”的无限追求。

是的,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追求“少女感”,但“女为悦己者容”,所以归根究底,是因为男性苛求女性的“少女感”。所以,女人最怕变老,花钱最厉害。

所以,正值韶华的未婚女性,对成为“少女感”价值衰弱的“已婚妇女”身份充满畏惧与抵抗。

这种畏惧与抵触,甚至已经达到,即便自身是少女并未变老,但听到自己被称呼为与“已婚女性”同一词汇的“妇女”之词的时候,都能立刻炸毛。

这种畏惧与抵触,使得大家只能接受,在社会上询问一位看起来年轻漂亮的女士的年龄,会被认为是一种冒犯。

所以,对于这部分未婚的成年女性而言,最直白的宣言就是“我是女生”,这里的“女生”,其实指“女孩”,本意仍为一种向少女感的靠近,最简单的证明方式就是不过3月8日妇女节,而是过一个专门证明自己仍具备“少女感”的节日。

于是,3月7日女生节,就这么神奇的诞生了。

但无论消费主义商业广告如何吹捧“女神/女王”,依然掩饰不了一群20来岁的成年女性与本意上十来岁的少女感渐行渐远的事实。

年龄焦虑伴随的身份焦虑,如此让广大未婚女性望而却步,因为这种望而却步,所以现实的做法就是最大可能的转移风险,你应该猜到了,风险的代价承担者正是对女性提出“少女感”要求的始作俑者男性,因而,当你希望你的妻子肤白貌美大长腿时,也就不要奇怪女方提出的“房车 彩礼”的重型套餐。

三七女生节朋友圈(一种女性对女性的歧视证明)(5)

05

未婚女性愿意过三七女生节,已婚妇女拥抱三八妇女节,看起来只是人生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但并非如此。

因为三七女生节和三八妇女节存在某种程度的对立,同一位女生,大概率要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经历被自己亲手塑造起来的过山车般的人生,即从最具消费价值的“女王”,到囿于厨房的妇女。即便现实证明,这两段看起来截然不同的人生其实并没有那般令人畏惧,但现实并不等于人的心理认知,而“女生节”和“妇女节”的意义对立,的确加剧了两种前后身份、两端紧密相连的人生阶段之间的心理落差。我以为,那些热衷于过女生节、以后大概率会成家的女性,最好能意识到这一点,提前为自己卸除负担,而不是为以后的自己亲手加满了砝码却还不知情。

此外,整个现象中,最让人感到吊诡的事,依然来自于女性自己。

我们已经知道,3月8日国际妇女节,正是女权主义者经历艰苦斗争得来的成果。

而在今日之中国国内,新时代女性力量同样在崛起,毫无疑问,这是时代的进步,女性追求更多的男女平权同样将促进社会进步。

但是我们又看到,在互联网上高举女权旗帜的中国新女性,在现实世界里却欢庆着三七女生节。这难道不矛盾吗?

三七女生节,本质上仍是对少女感的追求,是对男权审美的迎合。

要求男女平权的新女性力量,所做之事依然是迎合男权社会的审美逻辑,恕我眼拙,实在没看出半点进步之迹象,反而看到理论与实践相矛盾的“言行不一”。

相反,拥有绝对女权渊源的3月8日国际妇女节,真正意义上为广大女性追求权利和权益的节日,在当下之中国,却成为万千未婚女性拒绝的节日。

由此只能证明,新时代下,平日里微博豆瓣上甚为喧嚣的女性发声,其实并非货真价实的女权主义。她们没有理清自己究竟在畏惧什么,也没有克服消费主义的诱惑与藩篱,她们言行不一,逻辑自悖,仅仅凭着眼前的直觉就信誓旦旦地行动,很明显,这种行动基本都会失败,也并不会为女性广泛争取到进步权益。

也许这种吊诡,才是热闹和喧嚣过后,最让人感到悲凉的原因所在。

从三七女生节和三八妇女节的花开两朵来看,很多成年女性,并没有做到清楚地认识自己,也没有理清自己的追求与需要的克服。

一个社会,无非男女。在这种情况下,说实话,男性想推一把帮忙都不知道该往哪使劲,因为作为女性的你都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走。于是便有不少女性选择放弃思考,就地一坐,直指对面,“反正都是你们男人不好不好……”

得,你开心就好吧,反正你过节。我也不问你过得哪个节了,也许这又是一种新的忌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