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事有轻重缓急”,可是具体怎么个分法,却是标准多多,但是大体上多数还是以成败论英雄,以贵贱分高下,以贫富算亲疏,更有狗眼看人低,凡此种种,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人分哪二十五种人?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人分哪二十五种人(人分五种你算哪号)

人分哪二十五种人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事有轻重缓急”,可是具体怎么个分法,却是标准多多,但是大体上多数还是以成败论英雄,以贵贱分高下,以贫富算亲疏,更有狗眼看人低,凡此种种。

孔子看人从来不以贫富贵贱为标准,而是以个人修养的好坏高下为标准。孔子按照这个标准,把人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个层次,所谓“五仪”。在《孔子家语》里,鲁哀公和孔子有一段对话,聊的就是这个问题。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孔子说:“人可以根据其表现分为五种,那就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能分清这五种人,也就掌握了为人处世的办法了。”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是领导管理下属,还是普通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够分清这五种人,就可以做到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与人相处的办法,其实也就是“看人下菜碟”“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庸人?”

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鲁哀公先问:“什么样的人是庸人呢?”

孔子回答说:“做什么事没有长远规划,总是有头无尾,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嘴上没有把门的,满嘴跑火车,说话不着调;不懂得选择优秀的人交往才有利于自己成长,不知道努力做事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小事清楚,大事糊涂,爱耍小聪明,没有大格局,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天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随波逐流,没有主见,没有方向,没有原则,碌碌无为没有所获。这种人就是庸人。”

公曰:“何谓士人?”

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鲁哀公又问:“什么样的人是士人呢?”

孔子说:“能够坚持做人的原则,能够落实做事的计划;虽然还不能完全掌握为人处世的道理,但凡事一定是有所遵循;虽然还不具备所有的善行美德,但处事肯定有一定之规。知道的不一定多,但是只要知道的一定要搞明白怎么回事(不能人云亦云);话不一定说很多,但是每说一句话一定要明白自己在说什么(说的有没有道理);事不一定做很多,但是每做一件事一定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做的对不对)。具有明白事理的智慧,说的都是符合道理的话,做的也都是符合规矩的事,那么就像生命和身体不可以分开一样,自己的志向也不会为富贵所打动,也不会为贫贱所影响。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公曰:“何谓君子?”

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鲁哀公再问:“什么样算作君子呢?”

孔子说:“说话一定诚实守信,内心也从不怀恨抱怨;具有优秀的品德却从不炫耀,考虑问题明智豁达,说话从不专横霸道;做事认真,言行一致,努力向上,永不松懈。为人做事保持低调,这个境界看起来平平常常好像谁都可以超越,却最终也很难达到。这种人就是君子了。”

公曰:“何谓贤人?”

孔子曰:“所谓贤人者,德不踰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鲁哀公接着问:”什么样的人算作是贤人呢?“

孔子说:“品行合乎法度,行为符合规定。言论可以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标准而不会伤害到自己,道德足以感化百姓而不会伤及做人的根本。富有但不会造成天下财富的过剩和浪费;好善乐施,使天下再不会有疾病和贫困的苦痛。这样的人就是贤人。”

公曰:“何谓圣人?”

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鲁哀公还问:“圣人又是什么样的呢?”

孔子说:“德行已经能够与天地融为一体,运用起来灵活自如,可以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彻底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够使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用真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性情。他的光辉形象与日月同辉,他的教化影响像神灵一样神奇。一般的俗人哪里能够知道他的德行到底有多么伟大啊,即便是看到也不懂得他的思想有多么宽阔和深邃。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五种人五种人生境界,看来看去,自己似乎也只能是一个庸人啊。“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想多了,想多了,洗洗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