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北朝民歌之一,在中国妇孺皆知。但是我们根据诗中的一些细节,却可以说此诗至少在隋唐时期又糅合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从而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历史特色。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比如从上面木兰从军前需要自备资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这一点,可以说是唐初的府兵制的独有特色。我们知道,早期府兵征募对象是相对富裕的中小地主,国家对其相应的酬劳是:1)减免租庸调税;2)军功授田;3)分享战利品。因此,是具有很强封建性的军事地主阶层。以现代职场为例,不是包吃包住的合同工(世兵)、临时工(壮丁),而是可以分享战争红利的小股东。
木兰需要自备的装备清单
唐代府兵阶层的门槛高,对其的要求也就水涨船高,可以说衣食住行,几乎从头到脚的什么东西都需要自掏腰包来装备。这也是为什么木兰要一次次跑市场大采购的原因。
- 驮马。府兵制早期战马是否统一由国家配备已不可考,但隋唐时战马皆为官马,府兵需要自备的是用来驮装备补给的驮马。隋代以前,一伙单位的十人府兵需自备八匹驮马。——所以,不要以为木兰有马就是骑兵,她也可以是步兵的。
- 器仗。甲、弩、矛、槊、具装等重兵器由官府准备,然而弓、矢、横刀还有陌刀等轻兵器(注意,网络上号称“大唐斩舰刀”的大杀器陌刀是轻兵器,手动微笑)则需要府兵自备。这里有一个制度陷阱是:府兵自备的兵器先要统一上缴官库,然后随机领取——极端点说,你把祖传的屠龙刀上缴后,领回来的有可能是把生锈的砍柴刀——所以唐代后来的实践方法就是,你缴一笔买兵器的钱,国家统一采购,理论上所有权归你,但是你要用必须申请,弄丢了弄坏了还得赔钱——换而言之,就是国家将轻兵器采购费用转嫁到府兵头上。
- 资装。这个范围就广了,从随身工具如打火石,到军装、帽子、鞋袜,再到五十天的口粮(麦饭九斗,米二斗),都是需要府兵自备的。另外以伙、队为单位的基层集体,帐篷、工具、炊具等等物资,也需要由府兵集资自备。
唐代武士复原图
总结下来,府兵制度下,官府只发放重兵器和战马,其余驮马、轻兵器以及资装、口粮全部需要府兵个人自备。(换在现代,就是坦克、机枪、火箭筒和头盔、防弹衣这些国家负责,其余军装、携行具、步枪、刺刀、寝具乃至单兵口粮完全由士兵自备——对了,还有机动用的车辆也要自备哦~)。这就是为什么晚唐至北宋,无数人想恢复府兵制度的动力——太省钱了,官府完全是在耍流氓啊!
比如明年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就要上映了。如果严格按照唐代历史来的话,刘木兰不但要自己买马匹和马具,还要自己买刀剑、衣服、帽子、袜子、鞋子、包包、配饰……还有女孩子最喜欢的五十天份的零食……这情节够迪士尼拍《花木兰》电影三部曲了。
粉丝自制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海报
木兰家庭所面对的经济压力
我们上面说了,唐中期以后的历代都幻想复辟府兵制,然而之所以没成功,原因是府兵制的经济基础不可能恢复了。近代以前的学术界,多强调府兵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优点,认为其兵源主体是“平时耕种、战时出征的自耕农”。然而唐史学家岑仲勉先生作了很简单一道算术题:假设府兵每月服役15天,战时还要行军远征,求:其一年能花多少时间耕地?——答案当然是没有啦!这就是为什么一上来我说,府兵制的基础是很强封建性的军事地主阶层。
一个典型的早期府兵家庭运作模式是:三分之一的男丁脱产从军,剩余家庭人员组织奴婢从事生产;一方面享受赋税减免,一方面以军功授田和战利品不断扩大再生产。其存在的基础,一是要有持续掠夺对象作为激励机制,二是要有稳定的阶层作为兵源。唐代完成统一之后,虽然也在不断对外扩张,但府兵的授田一直无法保证(敦煌出土文书中,大把的“应授百亩、实授二十亩”的朝廷白条);另一方面,北朝府兵的兵源最初范围有限(陈寅恪先生归纳为“军事贵族”),隋唐以来不断扩大府兵兵源的副作用是,一般的自耕农阶层根本无法承担府兵的巨大支出。
《花木兰》预告片中出现的土楼
我们再以木兰的家庭为例,主要家庭人口有爷娘、阿姊、木兰、小弟——最现实的问题是男丁较少,无论充当兵役还是作为劳动力都显不足。如果木兰家是没有奴婢、佃农的自耕农家庭,又没有木兰代父从军,那么其结果很有可能就很苦难了。唐代褚遂良曾经上书,称当时有些府兵在严苛的条件下不得不“破产办装”。
《木兰辞》是文学艺术故事,其中木兰的成功有许多的偶然性。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木兰不但要面对战场上的生命危险,有可能也要面对事关全家人存活的经济压力。这样才愈发体现出花木兰这个经典形象的魅力所在。
文末小彩蛋——为什么木兰作为军人却会“不用尚书郎”?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
上面的《木兰辞》里有一句“策勋十二转”,我认为有几个原因。一方面当然是对木兰军功的文学夸张;一方面确实也符合唐初的勋官制度。北周至隋朝共有十一等勋官,到了唐高祖武德七年才改为十二等勋官,依次为:
武骑尉→云骑尉→飞骑尉→骁骑尉→骑都尉→上骑都尉→轻车都尉→上轻车都尉→护军→上护军→柱国→上柱国
策勋十二转即到达勋官最高品“上柱国”——为什么我们说木兰“策勋十二转”基本是文学夸张?我举一个例子,大家熟知的李靖,是在平定萧铣一国之后才封为“上柱国”的,而他的舅舅韩擒虎也是在为隋朝灭南陈、统一中国后才封为“上柱国”——至少在隋朝至唐初,勋官还是国家重器。而到了唐高宗时“授勋动盈万计”,已经贬值的不像话了。
唐高祖制定勋官制度时,为鼓励各阶层征战而规定不问出身,所谓“诸部曲及徒隶征战有功勋者,并从本色勋”,甚至连奴隶也可以借此获得一定的政治身份。如果木兰能升至十二转的“上柱国”,还会赏赐多达30顷的勋田,并且免除各种课税徭役。值得注意的是,勋官的品阶只代表名义上的地位,比如上柱国“视正二品”,不是说就等同于正二品了。比如“一级战斗英雄”可能比总理更有名,但是实际上的待遇和权位则是两码事——视正二品的上柱国如果要转业做官,只能从五品官开始做起,而“尚书郎”就包括在从五品上的“诸司郎中”内。
阎步克老师课件
结合上面的唐代制度,我们得以重新勾勒这一背景下的木兰从军经历:木兰以白身从军,立下了盖世军功,“策勋十二转”达到了上柱国勋。战争结束后,朝廷建议木兰转业担任尚书郎,然而木兰谢绝了官职,而自愿回家做3000亩地的大地主……(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