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资本市场颇引人关注的一则消息是奇虎360召开特别股东大会,通过了其私有化方案,在从美国“回家”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而坊间随即传出奇虎将通过借壳的方式在A股上市,一时间让多个股票代码中含有360的公司的股价纷纷飘红。

我们不禁由此发问:除了借壳, 难道就没有其他私有化投资的退出方式了吗?

私有化上市的影响(你不知道的私有化退出方式)(1)

自去年年初以来,宣布收到私有化要约,准备打包回国的中概股已经多达三四十家,其中除了奇虎以外,不乏搜狐、聚美优品、陌陌等让人熟知的名字。市场欢迎“红筹”的态度也很热情:注册制、战略新兴板即将推出的消息层出不穷。

不过,股灾一再肆虐让监管层的计划起了变动,以上利好条件近来没了下文,不少中概股似乎一下子被置于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所以,对于它们从海外退市后将如何重回资本市场,公众难免议论纷纷;不符合A股现行IPO条件怎么办?转战港股,估值就够高吗(请参考万达商业)?难道只能“下嫁”新三板?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更让人关注:如果再上市不成,那参与私有化收购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难道就白把钱送给各家会计和和律师事务所了吗?

23333,事情当然不是那么简单。

在国外成熟市场,退市情况其实相当普遍。 美国、英国、日本等地的退市率能达到5%到10%,甚至有的主板多年来的退市数量比上市数量还高。在这些案例里面,从一个地方退市后马山到另一个市场上套利并不是普遍现象,这种迅速再融资也只是参与私有化的投资者退出的多种途径之一。

那么,通过溢价收购股权的财团,还能有哪些方法获得投资收益呢?我们就谈谈以下这三种除了IPO以外较为常见的投资退出方式。

第一种,显而易见,就是将股权出售给第三方。即便不上市,优质的公司股权总是不缺买家的。要知道,全球每年的并购市场成交额都是IPO募资规模的几倍,无论是资本运作还是战略并购,股权交易市场的流动性还是不错的,而且一个公司营收越大,买家一般就会越多。

不过,无论是在私有化还是其他融资交易里,参与投资的机构和个人往往不止一家,所以为了平衡利益,各投资方之间可能会协商签订一些股权出售相关的协议,比如追卖权或强卖权。

强卖权,英文为“Drag-alongrights”,意思就是“拖着走”的权力,非常形象。强卖权的签订意味着权力方股东可以在接到了收购要约之后,强行要求其他股东以相同的价格将股权卖出。

相对于强卖权,常见的约定还有随卖权,也叫“Tag-along rights”,顾名思义就权力方股东在看到其他股东要出售手中股权的时候,有以相同价格将自己的股权一起随卖出去的权力。

一拖一随,看似简单,其实是各股东之间维护自身利益的博弈工具。

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俏江南一事就是有关强卖权的好例子。2008年,如日中天的俏江南以20亿的估值引入王功权的鼎晖创投2亿元的投资,双方约定,如果2012年俏江南还不能上市,则鼎晖有权以回购方式退出,并获得“合理回报”。

而5年之后俏江南的上市路屡遭不测,管理层手中也没有现金进行回购,因此,有报道称,按耐不住的鼎晖终于跟欧洲私募集团CVC 达成了收购协议,并通过执行合同中的强卖权,强行将张兰手中的大部分股权一并出售给了CVC,导致最后张兰仅在俏江南中持股13%左右。

第二种退出方式,其实在上边的例子中已经提到了,那就是回购(Redemption rights)。在投资进入时,投资方有可能和公司签订协议,约定在某些条件下,被投资方将出资回购投资者手中的股权,以实现投资变现。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有不少,比如印度风靡一时的电动车制造商Reva就在2010年通过回购方式让投资方DFJ和全球环境基金会(GEF)得以退出。

2006年,Reva引入DFJ和GEF共2000万美元投资,并在2010年将这部分股权买回,具体交易金额不详。随后,Reva宣布被印度最大SUV生产商Mahindra&Mahindra收购55.2%股权,至今也没有进行单独的IPO。

第三种退出方式的字面意思没有那么直观,叫股息资本重组--Dividend recapitalization。这种方式能让投资者在不出售股权的情况下以分红的方式获得收益,实现部分投资的退出。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股息资本重组是以杠杆融资的方式进行的。因为跟普通分红不同,Dividend recap涉及资金规模较大,很难以已有现金完成,而需要靠贷款或发行债券的方式获得资金。

股息资本重组看似更加复杂,但其实是一种相当常见的退出方式。金融危机之后,宽松的信贷市场和投资者对回报的渴望使杠杆股息重组的市场规模一路走高,每年都高达数百亿美元。

去年7月,美国家喻户晓的烘焙食品生产商Hostess以4.62%到8.87%的票面利率发行了共13亿美元左右的债券,用来进行股息资本重组。但这次分红之后,Hostess负债跟净营收的比率,达到了6.3倍。

这里就要提一下Dividendrecap的缺点,就是让企业负债情况加重。一般情况下,债务跟净营收比率超过5就会产生杠杆率过高的担忧,进而增加股权投资者在该企业中投资的风险。

以上就是除了IPO或借壳外,几种股权投资者常用的退出方式。资本市场的冷暖和政策风险可能会影响企业上市安排,但只要是优质的投资标的,退出的路还是相当宽广的。而这一波中概股的回归潮中会引发怎么样的市场操作,值得我们仔细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