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岁高龄的豫剧大师马金凤,近日亮相央视戏曲频道《角儿来了》栏目,与京剧、豫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剧种众多到场名家,共唱其代表作《穆桂英挂帅》,并再次重温了其与梅兰芳大师以这部戏为纽带结下的师生缘,感动了全国无数戏迷。
特别有意思的是,梅兰芳大师当年看过《穆桂英挂帅》后,不但收马金凤为徒,而且于1959年将部戏从豫剧移植到京剧,从而使京剧《穆桂英挂帅》成为他晚年的代表作,而且这部戏也成了梅派六十年来一直盛演不衰的代表剧目。这段梨园佳话证明,不同剧种之间剧目移植照样可以出经典,关键是怎么移植的问题。
众所周知,剧目生产是传统戏曲艺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一个剧种来说,剧目创作不外乎三条途径,一是原创新戏,二是从其他剧种移植,三是整理传统戏。其中原创无疑是一个剧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原创之难也是世所公认,因为一部新作从策划、选题、编剧、立项、组班到搬上舞台,正常情况下没有个三五年的打磨修改,很难出好戏,这种生产速度肯定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艺术需求。相比之下,从别的剧种一些已在舞台上取得成功的作品移植,就不失为一条补新鲜血液的捷径。当然,这种移植不能是简单的照搬和复制,必须根据本剧种的特色在剧情、场次、唱词、音乐及表演风格上内化,方有可能使移植剧目变成本剧种的经典之作。
梅兰芳大师将《穆桂英挂帅》从豫剧移植成京剧的过程堪称是教科书级的移植。但从豫剧到京剧的跨越难度也相当大,何况梅大帅志在将把这部戏打造成京剧经典。
《穆桂英挂帅》的基本剧情是:西夏侵宋,朝中比武选帅,杨文广刀劈王伦夺魁。经寇准保荐,宋皇请穆桂英挂帅。年过半百的穆桂英因朝廷冷落本已心寒,经佘太君劝勉,慨然接印,整肃军纪出征保国。
当时梅兰芳大师曾演过青年穆桂英的戏——《穆柯寨》和《枪挑穆天王》,所以对穆桂英这个角色并不陌生,但老年穆桂英的戏他还没演过,而且穆桂英五十多岁又挂帅出征的戏在京剧中也是空白。为了在1959年给建国十周年献礼,当时65岁的梅兰芳觉得这个年龄更适合排演这出体现老年穆桂英爱国思想的戏。
主创团队首先对剧本故事进行了一番外科手术:原豫剧本只有五场戏——《乡居》、《进京》、《比武》、《接印》、《发兵》。京剧本则在《乡居》的前面加了一场《报警》,又在《接印》后面加了一场《述旧》,另外还加一个众将驰赴大营的过场戏--《听点》。这样,京剧本就成为八场戏。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难题也出现了。因为剧中穆桂英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从一个饱经忧患、退隐闲居的家庭妇女,一变而为统率三军的大元帅,思想上有一个由消极转到积极的过程。梅兰芳认为,从她半百年龄和抑郁心情来讲,在未挂帅以前,应该先以青衣姿态出现,挂帅之后由以刀马旦形象立于舞台,同一出戏不同行当的角色,梅兰芳还是初次尝试。
尤其是最精彩的“捧印”一场,战鼓咚咚、人欢马叫中,穆桂英的报国之心、爱国之意被充分激发出来,并且不可遏止、气冲霄汉,这些内心变化如何通过京剧的唱念坐打恰当地表现出来,对于当时已到65岁的老人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梅大师以他坚实的基本功和多年舞台实践,不但研究出一套既优美又威武的舞蹈动作,又配合一段淋漓尽致的西皮快板和散板,终于将穆桂英这一巾帼英雄形象内外统一地鲜明有力地立在舞台上。
在此要重点提及“捧印”一场这段豪迈气十足的核心唱段,它经过梅大师的反复雕琢,而成为了六十年来各种京剧晚会上必然演出的精彩节目,被万众传唱,且听:“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于他人!番王小丑何足论,一剑能挡百万兵。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叫侍儿快与我把戎装端整,抱帅印到校场指挥三军。”
花开两朵,各有神韵。这一核心唱段与豫剧《穆桂英挂帅》中的核心唱段“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一段,曾被梅兰芳大师的儿子梅葆玖大师与马金凤大师两位师姐弟拿来同台演出,让京剧豫剧双下锅的梨园佳话天下流传。可以说,梅兰芳大师对豫剧《穆桂英挂帅》的移植,不但让京剧又多了一部经典,也为各剧种之间的移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三百六十多个地方剧种,已发掘出数万个传统剧目,加上这些年来的新创剧目,为各剧种之间的相互移植提供了一笔丰富而宝贵的矿产资源。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因地制宜、因剧制宜的问题。正如梅兰芳大师所说,“各剧种的风格不一样,移植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自已的本来面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黄体军)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