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普通通的广府常用俗字却难倒不少人,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广东客家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广东客家字(一个普普通通的广府常用俗字却难倒不少人)

广东客家字

一个普普通通的广府常用俗字却难倒不少人

有一位从北方嫁到南方的“外来媳妇”,由于南北语言的差异,从而闹出笑话。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外来媳妇”的婆婆叫她去市集买一只鸡项回来,她却买回一大袋鸡脖子,婆婆说她错了,但她坚持说没错,查实大家都没错,错就错在南北语言的差异而造成的误会。

项字,本义:参与土木工程劳作的脖子后部。脖子上的工作部分。“项,头后也。”——《说文》。项,是泛指人颈的后部,如项链。唐代诗人骆宾王有首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里的"项",显然是指脖子。所以,“外来媳妇”没错。

而婆婆所指的"鸡项"是什么?那是指未生过蛋的小母鸡,也就是花样年华的少女鸡也。生过蛋的鸡,才称为“鸡乸”。

“鸡项”的"项”字只表其音,并无少女鸡的意思,这个“项”字应该怎写才表其意呢?,一般写作项,也有写作巷、航。【广东俗语考】同【广州方言词典】皆无记此词。康熙字典记录了一个“妔”字,康熙注:【妔】《广韵》客庚切《集韵》丘庚切,音杭。美女也。由此看来,妔音杭,解作美女,粤语的项与杭只是音调不同,意思一样。估计粤语“鸡项”是借用美女妔字,用在鸡的身上,写作“鸡妔”,这一转读变成“鸡项”,后来就忘记了这个妔字怎么写了。这个普普通通的日常用字成了会讲不会写的难字了。

广府话的鸡春、鸡项、鸡乸,广东人对应造出三个相对应的字:鸡春就是未成肉,膥,鸡项就是未成母的鸡,鸡乸就是已成母的鸡,有些古书会将“未成母”当中的“未”字放在左边,上“成”下“母”就放在右边,“已成母”则有另一种变化:将“已”字的勾延长到“母”字下面,就好似“远”字的辵部承载住“袁”字一样。现今人不写“已成母”。这个“乸”似乎是后起字,古书并无"也母”此构造,却有“母也”的写法。“母也”查实是“姐/姊”的异体字,《集韵》讲“蜀谓母曰姐”,所以“母也”也是“已成母”之人。(聂巨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