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出自哪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1)

我们昨天一起读了《逍遥游》第一部分第一段,也是本篇最有名的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周在第一段里用“鲲之大”、“鹏之大”来描绘了“逍遥”的境界,又化身大鹏鸟,扶摇九天,傲视苍生,极目远眺:林泽原野上雾气蒸腾浮动,好像野马奔腾;低空中沸的浮尘沸扬扬,大自然里的各种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而天空湛蓝湛蓝。引得人心驰神往,也想体会一把那,“浩浩乎如凭虚御风”的缥缈。

首段极尽想象之能事,先声夺人地描绘出“逍遥”的如仙如幻,引得读者心向往之,然后第二段又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来阐述“大与小”、“逍遥与不逍遥”,我们结合【本经】具体来看。

【本经】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出自哪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

第一句、第二句相对简单,第一句就是用水的多少与负重大小的正相关来说明“合适”二字,通俗的说就是什么馍馍配什么菜,小水里游小船,不然得搁浅。第二句就是说风足够大才能托得起大鹏鸟的双翼,所以(大鹏鸟)振翅高飞九万里的时候风是在它的身下。第三句有三个词儿,要先弄明白:①“培风”,“培”这里通“凭”,凭借、借助的意思,就是借助风力;②“夭阏”, 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③“图南”,这里“图”是指意图、图谋,就是说想要去南方。整句的意思是在这之后才能凭借风力,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它,这样以后才能够飞到想要去的南方。大鹏鸟找对风力,费劲巴拉的想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想要飞到遥远的南方,却受到了寒蝉与小灰雀的讥笑,它们说,我急速地起飞,常常都够不到榆树、檀树的枝条,就掉落到地面了。你为什么想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飞往遥远的南方呢?大鹏鸟没有直面回答,庄周也没有直面叙述,而是又举了一堆例子:人根据旅途长短不一,要进行不同的准备,讽喻呢这是,你们这两只小虫子又怎们能够明白呢?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它们(这两只小虫)怎么会明白这个道理,嘿嘿,够狠吧!就好像“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一样理所当然。然后又用寿之长短来进一步阐释差距过大的食物没有可比性的观点。那怎么办呢?其实最后一个问句才表达了庄周老人家的具体情感倾向,整段举得例子都是比较中肯的在阐述事实,哦,还为大鹏鸟鸣了一句不平。没法比的话,那就不要比了,不然的话,不是徒增伤悲吗?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出自哪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

你看,就是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在劝人要“淡定”,比不上,没关系,不需要比,所以大家觉得道家思想“消极避世“不是没有道理的,确实很“佛系”,乖得一匹。我个人认为,如果这里加入马克思的质量互变规律,就比较能够说得通了,因为量的累积会引起质的变化,差距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不是同一类事物了,也就没必要再比了,就像我们完全没必要和马云爸爸比谁有钱一样,可能钱对于我们来说是物质,而对于马云来说是数字。这样一想,其实庄周老先生的观点也是通的,可能怪就怪老庄没能与马克思早点认识吧,不能够进行哲学思想的互通有无。

但是,这又与“逍遥”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明天结合庄子《逍遥游》第一部分第三段来具体分析。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出自哪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