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故事分享活动(其木格我是孤儿)(1)

民族团结故事分享活动(其木格我是孤儿)(2)

上世纪七十年代,呼伦贝尔草原上活跃着一支女性劳动者队伍,她们能吃苦、有干劲儿,承担了牧区大多繁重的工作,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铁姑娘”。

在陈巴尔虎旗的“铁姑娘”队伍里,有一名特殊队员,她叫其木格,是一位一岁多被党和政府送到呼伦贝尔的“国家的孩子”。其木格由当地牧民抚养长大,如今在巴尔虎草原上幸福地生活着。

“国家的孩子”来到草原

其木格1959年出生,1960年来到呼伦贝尔盟育婴院,在这里她有了自己的蒙古族名字。经过一年多的抚养,两岁多的其木格被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苏木西格登嘎查的一户牧民收养。当时其木格的养父那顺50岁,养母玛吉格57岁,家中还有一个20岁的姐姐和一个20多岁的哥哥,他们组成了幸福的五口之家。那个年代领养“国家的孩子”,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养父那顺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向政府提出“我是党员,我有责任收养一名孤儿。”父母去世后,其木格从姐姐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当时听姐姐说我是被领养的孩子,我的内心非常平静,因为家人们都对我很好,对我像亲生孩子一样地爱护,我没感觉到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采访中,其木格两眼含泪地对记者说:“我的父亲很爱我,对我很好。他是当时嘎查里为数不多的共产党员,很受我们嘎查牧民的尊重。记得小时候,父亲每天晚上忙完队里工作,回到家中就会把我抱起来,哄一哄、闹一闹,陪着我玩。”其木格9岁那年养父生病去哈尔滨看病,“父亲在看病期间还给我买了文具、书本邮寄回来。就连他病重期间,还惦记着我。可我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见到,他这次去治病就再也没有回来······”其木格流着泪说。养父去世后,其木格仿佛一夜间长大了,她主动承担起家里的一些活计,挑水、做饭、帮助母亲料理家务。就是在那个时候,她的身体和意志得到了锻炼,为后来当一名“铁姑娘”打下了基础。其木格13岁时养母去世,此后她就跟着姐姐一起生活。

让人佩服的“铁姑娘”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苏木西格登嘎查招收了一批特别能干、能吃苦的女性青年,她们挥锹挖井、取石垒墙、剪毛笊绒,在广阔的草原上留下了火热的青春印记,为建设牧区、保卫边疆奉献青春贡献力量,展示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

当时,能被选为“铁姑娘”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1974年,15岁的其木格加入“铁姑娘”队伍。其木格跟随队友们一同开启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生涯,一干就是4年。

“那个时候,工作很辛苦,也很光荣。男人们干什么活,我们就干什么活,放羊、打草、打井、剪羊毛、植树、建棚圈······牧区的各种活儿我都干过。”说起那段岁月,其木格充满自豪。“当时牧区生活条件差、科技也不发达,所有活儿都只能靠我们的双手来完成,双手磨出茧、脚底磨出泡,但再苦再难我们也没有人讲条件、提要求,大家想的都是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我和嘎查里的一个女孩在生产队负责看管500多只羊。有一天晚上天刚蒙蒙黑,三匹饥饿的野狼跑进了羊圈,把我俩都吓傻了。我要跑出门赶走它们的时候,与我一起的女孩拉住我不让出去。当时我没想那么多,拿起一根木棍就跑了出去。狼被我吓跑了,500多只羊得救了。因为我奋不顾身保护集体财产,受到了生产队的表扬,这件事情当时还被报纸刊登过。”其木格一脸骄傲地说。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姑娘”们也纷纷离开“岗位”,过起了结婚生子的平凡生活。

铭记养育情感恩共产党

姐姐告诉其木格,从她被领养的时候开始,每个月政府都会发给家里粮票、油票进行补贴,她十几岁的时候,嘎查还分给她家十几只羊。其木格说“:直到现在我都感谢国家,感谢中国共产党。是党和政府把我带到呼伦贝尔,给了我可以活下去的机会。”

25岁时,其木格嫁给了当地牧民巴拉吉尼玛,离开了姐姐家。其木格的丈夫在农机局工作,婚后夫妻俩生育了两个儿子。“当了母亲后才知道生活的艰辛,回想起养父母对我的辛苦付出,养育我的种种不易,更让我心怀感恩,感恩这片草原,感恩养父母,感恩我的姐姐。”

如今,其木格在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大儿子家生活,照看着13岁的孙女和3个月大的小孙子。闲暇时,她还卖点自己家生产的奶制品,生活过得幸福美满。

六十多年前的那个婴儿,如今已变成了草原牧民中的一员。六十多年的时间,其木格深深地融入了这片草原,她是“国家的孩子”,更是草原的孩子。她说“:我的经历就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大草原给予我的这份爱,我将用一生来铭记。”

本报记者 王亚男 刁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