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老字号品牌(怀念难忘守信的哈尔滨)(1)

刘纯

自从有姓傅的兄弟在哈尔滨的老区里开了一家名为“傅家店”的大车店以及洋人建了一条铁路(中国人都住在铁路“外手”)以后,民间便由此有了道外之说。过往商客看好了这里的风水,纷纷开店设厂。在这些老字号里,有太多的故事令人为之感叹和难忘……

最早的饮食业店铺是天津北塘人张仁于1902开设的张包铺;到上世纪50年代,有天津“狗不理”包子、李连贵熏肉大饼、宝盛东圆笼蒸饺、范记永三鲜水饺、老边饺子和回民饭店“回头香” 、 三友照相馆等多家有特色的名吃、名店落户道外。

据道外区史料记载,哈市最早的商业街是道外区延爽街,形成于1870年,当时道外区的商业店铺涉及行业之多、经营品种之全,在哈市独树一帜。其中著名的民族实业家伍百祥成立的同记商场可以说是民族商业的骄傲,被称为“哈埠商魂”。久负盛名的亨得利钟表行、正阳楼等名店,至今仍家喻户晓。

在哈尔滨历史上云集了众多老商号,道外区也是哈尔滨商业的发源地。有中式风味肉制品厂——正阳楼,永年牌风味食品——“小人酥”,久吃不腻的范记永——三鲜水饺,影响最深的理发馆——一顺记,风行一时的丝绸商号——仁和永,令哈尔滨人骄傲的第一酒厂——哈啤,清嘉庆年间的酿贩烧酒——田家烧锅,专营天津包子的——张包铺,1911年始建的糕点厂——老鼎丰,以及永发合、桂花斋、宝盛东、永升魁、天增兴、春发祥、永安号、魁元阁、天丰涌、合发祥、双合盛、王麻子、岳阳楼等等。

老鼎丰

说起老鼎丰,还有个美妙的传说呢。早在二百年前,乾隆皇帝二下江南,在古城绍兴巡访时,品尝一家果匠铺的点心,觉得风味独特,欣悦提起御笔,钦赐“老鼎丰”三个大字。意思是,锅里总是有许多好吃的。自那以后,老鼎丰点心便成了贡品,并以南味正宗名点传遍大江南北。从此,老鼎丰字号的果匠铺如雨后春笋,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现在的哈尔滨老鼎丰,是1911年开业的,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是看哈市最早的糕点坊之一,位于哈尔滨道外正阳三道街(今靖宇大街),店址一直没有变迁。当时称“老鼎丰南味货栈”,一面卖南味干鲜食品,一面自制自销南味点心,可谓生意兴隆,财源茂盛。那时,老鼎丰就是前店后厂,条件很落后,全靠手工操作。一个烤炉,两个炉盘,烧木炭,每盘一次只能烤三斤多,烤椒盐饼干三两多,数量虽少,制作精细。加工的蛋糕、长白糕、蒸糕松软,用手掰开呈细蜂窝状,饼干薄如纸,一碰就酥,一入口就化。加工这样的糕点,功夫在调料。做“三糕”用的鸡蛋,不是搅动,而是用扫帚抽打均匀,进店学徒往往就从打鸡蛋开始,闯过这一关是很不容易的,不但要站得住脚,还必须流汗出力,工人们几乎要累得“筋折骨断”。

后来,东北沦陷,民族危亡,加之伪满当局限制民族工业发展,致使老鼎丰倒闭。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公私合营,老鼎丰的规模扩大了,一度与新东、红顺隆、德明祥、德梅香四家糕点厂合并。老鼎丰回到人民手里,糕点深受百姓的喜爱,企业也创下了国有商业从未亏损的“奇迹”。

三盛炉

康业福1882年出生在素有铁匠之乡的山东省章丘县康家庄。康家几代人都是铁匠,家境贫寒,靠行炉打铁谋生。康业福8岁丧父,12岁就挑起小扁担跟随叔父康延发走街串巷,拉风匣学打铁。16岁那年叔父故去,本庄的堂族爷爷康守金收留康业福做了徒弟,领着他去山西省介休县赶集市打制菜刀、铡刀和各种刃器。1922年,康业福带着300块现大洋来到了哈尔滨,找到同乡知己王纯道、康业修,三人一商量决定合伙开一间铁匠铺,打制菜刀和各种刃具,并在道外太古南十五道街359号租了三间门市房做营业地址。三人为了生意兴隆,决定取字号为“三盛炉”。

“三盛炉”开业后,就把打制饭馆墩上、肉床子、皮毛匠等用的刀作为主要产品。康业福在制作生产中,首先在钢材上认真挑选,刀刃选用了当时英国产的“双鹿牌”竹节钢,用料也比一般铁匠炉重量大。一般铁匠炉只用7钱重,而“三盛炉”的刀用钢1两半。

康业福从“三盛炉”创业的第一天起,就和伙计们共同立下了一条规矩,凡是卖出去的刀要保换保修,让顾客满意。刀刃退火、卷刃免费修理,发现重皮、断刃的以旧换新。由于康业福的苦心经营和伙计们的通力合作,“三盛炉”菜刀创出了牌子,在本埠和外地用户中赢得了信誉,成为哈尔滨市最早的名牌产品。各地用户慕名而来,登门订货,产品供不应求。

在社会主义合作化浪潮中,1956年,康业福带着工人和店铺一起加入了家用金属生产合作社。1958年,又吸收了一些制作刀、剪得零散个体户合并为道外区松滨工具厂。1964年更名为前进刀勺厂,后又更名为哈尔滨刀剪总厂。为了保证“三盛炉”菜刀的质量,工厂一直选用进口的好钢打刀。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一供给刃具专用优质钢,确保产品质量不下降。但在大跃进的年代里,由于片面强调产值翻番,只干产值大的产品,“三盛炉”菜刀在市场上不见了。康业福也被下放到车间劳动。

老仁义

老仁义馆的创业人是佟玉新,河北省间县人,回族。1912年在道外俗称“八杂市”的南六道街东侧的西顺街105号,买了四间房子,开了一个专卖牛肉蒸饺的回民饺子馆。佟家的回民饺子馆在开业的时候没有字号,只是挂一个蓝幌,标明是清真。有一天,一位老者登门吃饭,认为佟玉新做买卖讲公道,讲仁义,饭后提笔写了“仁义馆”三个字,并说:“你的饭馆没有名号,就叫‘仁义馆’吧!”。从此佟家的回民饺子馆就叫仁义馆了。

佟玉新购买的肉一定要选四至六岁口的小乳牛肉。而且,选购的部位也有严格的要求,只要肋条、上脑、腰窝、尾根和前去一刀的脖头。哈巴拉、紫盖、腱子和牛油坚决不要。

包饺子的面粉只买“双合盛”的砂子面粉或成泰义的特殊砂子面。这两种面粉成色好,白而透明,筋力大。包饺子用的菜,全部购买道外太古六道街张桂林的优质山东白菜,这种菜质软而甜。调料用的香油,指定购买小磨香油,而且要当天磨出来的,隔天的油坚决不要,每天十斤。酱油用的是同兴南酱园专为老仁义馆特制的,味美、色正。

老仁义馆为了保持信誉,保证风味独特、货真价实,每天进料都有一定的限量。卖光后,就落幌闭店,从不延长营业时间。老仁义馆有一套经营口诀:“标准选料、过日扔掉;定额进肉、卖光拉倒;今日肉次、闭店停灶;优质保量、供好主道。”

佟玉新亲自检查每道工序,凡是不合格的都要重做。他要求煞过的白菜能捏成团,放在掌心用力一吹,菜团能马上散开,才算合乎要求达到标准。有一次,佟玉新的侄儿佟书琴把没有煞好的白菜和到肉馅里去了。佟玉新发现了,非常恼火,当即把和好的饺子馅全部倒掉了。他一边重新和馅,一边对大伙说:“不能靠哄弄人发家,你哄弄人,人家就要哄弄你。做买卖就要货真价实,风味要保,信誉要守。

范记独一处(范记永)

范记独一处的创始人叫范先庚,是辽宁省人,人称“老范头”。他是随着大批闯关东的人一起来到傅家店的。为了谋生,范先庚就拿出了自己包饺子的本事,先是找到了傅家店当时最热闹的裤裆街(天一街)一带,在街的东头,自己搭了一个几平方米的小泥棚子,在棚子里包饺子,在街边上煮饺子、卖饺子。老范头的三鲜水饺,味道鲜美,货真价实,一开始就得到顾客的赞赏,很快就小有名气,老范头也获利颇丰。两年后,老范头在裤裆街的北头选了一个好的地址,盖了一幢二层的小灰楼,起名“范记独一处”饺子馆,作为饭店的新址。

老范头经营管理的妙诀是:浪费少,质量高;人员少,效率高。他要求店伙计进店后,就得严守自己的岗位,一个劲地干活,偶而有闲,也不许离开岗位或做其他的事情,连戏院送来的戏报也不许看。若有违反,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辞退。店伙计的伙食很好,店里卖三鲜水饺就吃三鲜水饺。1932年,范记独一处面案伙计每月工资为八元钱,每天可得小费七角至一元,小费的收入比工资高得多,因此,店伙计怕被辞退都拼命地干活,不敢偷懒。

老范头没有儿子,有个叫王风魁的山东人在范记独一处当跑堂,为人精明强干,颇得老范头的喜欢和信任。1940年春,老范头出资买下了道外北二道街11号(张包铺胡同东头路南)一处平房,让自己的一个亲属和王风魁共同开了一个饺子馆,起名叫“范记永”。“范记”后面加一个“永”字,是取其永远继承“范记独一处”之意。老范头把全部技艺传给了王风魁。从此,范记永成为范记独一处的一个分号。王风魁成为范先庚惟一的三鲜水饺工艺的继承人。

1956年公私合营后,范记永三鲜饺子馆也曾红火过一阵子,有不少外地客人远道慕名而来,品尝过后,都赞不绝口。有的在寒冬腊月特地到范记永预定几斤冻饺子带回家乡去,范记永的影响不断扩大。但后来,由于范记永几经分合、改组,变动很大,又因原料不易配套,工艺又跟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保持该店的三鲜水饺的传统风味。更令人遗憾的是,后来的范记永竟变成了平民浴池。

同记

提起道外区的“老字号”没有不知道同记商场的。在道外区靖宇四道街的这家大型百货商场,曾是道外区商业圈中的“老大”,它以特有的经营方式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它也曾与南岗秋林、道里哈一百等大型商场竞相媲美。人们到道外购物,大多是奔同记而来,同记不仅以商品齐全著称,而且管理严格,服务热情,童叟无欺。老同记的铺面颇有特点,剧院式的二层大厅,让您不管在哪个方位都能把整个商场一览无余,上到二楼,您如果感觉累了,在四圈走廊上每隔不远就有排椅供您休息。在南侧楼梯口处,两侧各放着一面哈哈镜,一侧的镜子会让您变得瘦长,一侧的镜子会让您变得矮胖,看见镜中自己的样子,您准会捧腹大笑,无意间消除了购物中的疲劳。

1983年,老同记商场被夷为平地,在原址重新翻建,新同记楼高三层,营业面积3700平方米,比翻建前扩大一倍,并设有滚梯,于1984年5月10日投入使用。当时它与南岗秋林、道里哈一百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1987年同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对商场进行了二次改造,营业面积又增加了2000平方米。至此,同记商场走向了辉煌。1992年销售额达到了760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

1993年至1995年,同记又着手建设第三期改造工程。此次改造,由于全部使用银行贷款,共计1.2亿元。从此,同记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并开始走下坡路。此后,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国泰证券先后与同记商谈合作事宜,均告失败。1997年至1999年,珠海拱宾集团、正大集团先后对同记进行投资控股,停业进行机制调整等措施,也未奏效,先后停止了控股关系。1999年中央红集团与同记签订了10年租赁合同,同记将一至六层8000平方米的卖场委托给中央红经营。到了2000年9月,因巨额债务无法偿还,同记被最大的债权人——中国信达资产经营公司告上法庭,同记部分楼层被以资抵债,归了信达资产经营公司,从此,同记失去了以往的辉煌。

亨得利

在道外区的民族工商企业中,佼佼者当属那些信誉卓著的老字号。这些老字号既能博采众长,又能独树一帜,是工商企业中的精华。

哈尔滨亨得利建店时,正是钟表行业大发展之际,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亨得利在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有它的经营之道。亨得利建店伊始,就注意与国内外厂商保持密切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商品信息灵通,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以花样品种制胜,而且可以直接进货,减少周转环节的差额费用,进而降低销售价,价格比其他商店便宜,具有竞争力。当时,瑞士的“西马”手表、日本的“马球”、“爱”字挂钟,都是直接从厂家进货。

亨得利一直坚持经营高、中档名牌钟表眼镜,久盛不衰,很重要的一条是注意质量,以质取胜。他们对进货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测,不合格一律退回,出售的商品也精心制作、校对,认为绝对没问题才摆上柜台。为了让顾客放心,他们与生产厂家订有合同,在商品商标下面刻上“亨得利”三个小字。保修期间,见商标下的字,即予修理。当时,哈尔滨各界人士多有以购有“亨得利”钟表眼镜而炫耀亲朋。

亨得利视顾客为“上帝”,所以店内对店员们要求非常严格。顾客进店要先让座,后倒茶。顾客挑选货物,要百问不烦,百拿不厌。每个店员都要掌握商品知识,主动向顾客介绍商品性能、使用方法,对顾客提问要对答如流。还要根据顾客的年龄、职业帮助挑选中意的商品。凡到亨得利买眼镜成交后,赠送眼镜盒一个,小绒布一块。盒内的说明书除印有商品知识,还印有亨得利地址和电话号码,既方便了顾客,又宣传了自己。亨得利把成交次数和金额作为衡量一个店员业务水平的标准。所录用的店员,要求相貌端正,口齿伶俐,诚实可靠,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进入亨得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钟表眼镜行业迅速发展,仅亨得利周围就有十几家钟表眼镜商店,但亨得利的买卖越做越活,你无我有,你有我新,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同行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世一堂

如果提起药店来,年纪稍长的人首先会想到“世一堂”,会想起世一堂20年代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大奖的高级滋补良药“鹿角胶”,也能想起世一堂几分钱一副的“救苦丹”。世一堂不仅国内闻名,而且也在旅华的30几个国家的侨民中赢得信誉,久享“里有同仁堂,外有世一堂”的盛名。或许有人还记得世一堂老掌柜常念叨的话:“有钱的人吃贵药,没钱的人吃贱药,同样能治病”。这句话实际是世一堂药店济世救民的经营宗旨。

世一堂配制的中成药,质量高、疗效快的重要原因是选料精良,配制精细,一丝不苟。他们的药材原料除吉林老号拨来的外,主要还是派人去全国各地采购。采购人员均为有专长的业务人才,不失时机地采购上等药材,保证了配制药品的质量。世一堂对药材管理储存都有专人负责,近千种药材都存放得井井有条,没有丝毫差错。经过鉴别后的药材,分类储存在缸、罐、磁瓶、铁桶中加封备用。配制药品的制度也很严格,工艺要求极为精细。许多草药要一根根、一颗颗进行挑选,还要蒸、炒、炙、煅,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

配方精确、配料精制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如治疗半身不遂的“回天再造丸”,必须使用真正的老山参、鹿茸、麝香、白花蛇和沉香、琥珀等五十余种群药,按比例投放。投料、粉碎、合丸、密封、包装五道工序都有操作规程,并有专人负责,而且道道工序都要登记,责任者要画押。合丸的蜜,必须困一年以上才能用。挂蜡时,要求挂13层。合格的药丸正中打上“寿”字,四面打上“回天再造丸”,另一面打上“世一堂”印记。所以药丸存放十几年药味不变,疗效不变。有位老人在哈尔滨发大水那年(1932年)买了两丸回天再造丸,当时没用,放在箱子里,到哈尔滨光复那年(1945年)拿出来切开一看,气味芬芳,一点儿没变质。

老字号品牌深深根植于百姓心中。老字号凝聚了民族工商业的精华。老字号很讲商德,价格实实在在,品质细致优良,从不搞虚假打折,讲究的就是信誉第一。所有老字号都是以上乘的品质赢得顾客也赢得了生意。对于老字号,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挖掘、传承、创新和振兴。百年来,哈尔滨众多老字号也同哈尔滨一起历尽了兴衰荣辱。老字号品牌历数百年历史沧桑,荟萃了中华文化之精华,老字号的每一个品牌都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每一个企业都记载着前辈人的勤奋智慧和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今天的经营者应多多学习老字号的经商精神,让企业闪现出璀璨的光芒,照亮美好的生活。

(特别鸣谢:张滨亭 黄耀春 闫嘉树 姬兴昌)

作者简介

刘纯,六合斋主,笔名斯屯,汉族,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学,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工业设计师、摄影家、美术家、研究员、主任编辑、创新导师。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画院研究员,民盟中央美术院黑龙江分院理事,中国书画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书画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艺术品收藏研究会副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创新就业导师,民盟黑龙江省委专委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