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进入应用场景深水区)(1)

机器人会像人一样思考吗?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项足以改变人类社会形态的技术也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已经进入应用深水区,和人们的生活紧密关联。

教师节过后,一则新闻引发了我们的关注,说的是北京几所中学启用人工智能来教学生数学,AI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作业数据化分析后,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同时,另一则新闻说的是一家公司通过对课堂的学生进行脸部和行为分析,可以提供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阶段的表现数据,比如什么时间段注意力很集中或者开了小差等等。

对此,几家欢喜几家忧,欢喜的是可以通过先进的AI技术对学生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忧的是一旦学生被数据化,会不会对教育本身的意义产生影响,面对遍布学校的摄像头,学生的身心会不会受到影响?对此,我们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人性本身来探讨一下我们的观点:人工智能固然先进,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应用场景

01人工智能

如果在5年前,很多人都不知道人工智能是什么,但今天,你在街头随意问一个行人 ,都会大致描述人工智能是什么,还能举一两个人工智能产品,比如说小米智能音箱、比如苹果手机的SIRI语音助手等。

技术发展的逻辑是"技术先入为主,用户后知后觉",意思是说一项新的技术诞生并产品化进入市场,人们一开始并没有感知,只有当这个技术和用户的切身利益关联,人们才会真正感受这个新技术的村存在和价值。

人工智能就是这样一项新技术,实际上早在五年前,就有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在产品上,比如手机上的语音助手,甚至输入法的联想词汇功能也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当你用搜狗输入法打字的时候,你输入一个上字,输入法界面会出现上海、上车等词汇供你选择,如果你使用的时间足够多,那么推荐的词汇就更丰富和准确了。

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进入应用场景深水区)(2)

人工智能体现在多个领域,比如输入法的智能推荐

一直到前两年,无人驾驶、机器人成为热点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就越加具象化,原来机器人就是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也是人工智能,相比之下,受到美国科幻大片的影响,人们更倾向于把机器人等同于人工智能,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人工智能呢?我们先了解一下AI的基本概念,会有助于理解本文所要阐述的中心思想。根据百科描述,人工智能的解释是: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它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一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看过丹·布朗书籍《本源》的朋友对里面的人工智能程序"温斯顿"应该深有印象,兰登教授就是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解开了密码,发现了不为人知的惊世秘密。

前不久麦当劳收购了一家硅谷的语音人工智能公司Apprente,以帮助麦当劳使用人工智能来快速处理订单,减少服务等候时间,可以大幅度提升麦当劳汽车餐厅的自动运营效率,比如运用在自助点餐机和麦当劳的APP上。

通过上述概念和案例,我们可以基本掌握人工智能的几个特点:

第一、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型学科,而不是某个产品。尽管很多人被问起人工智能,会下意识地说:你看!这个智能音箱就是人工智能,其实准确地说法是:智能音箱使用的是人工智能技术。

第二、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用技术语言描述就是"机器学习",在英国两百年前就有科学家提出了机器学习的设想,后来硅谷的科学家才把人工智能正式作为一门学科,其中,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所谓的机器学习就是计算机系统通过对人的动作、语言和思维逻辑进行数据分析后,可以模仿人类的相类似行为。

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进入应用场景深水区)(3)

和人类在一起的机器人

第三、人工智能是帮助人而不是害人。人类所有发明的技术都是基于为人类服务的宗旨,就如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中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法则":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条相矛盾;

第三法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相矛盾。

这个法则对人类如何对待人工智能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前,人工智能是阳春白雪,高不可攀,如今,人工智能也开始通俗化,进入到了应用的深水区。

02争议与成长

在争议和质疑中成长的人工智能注定了其定位的尴尬,几年前一场关于机器人是否取代人类工作的争论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以百度李彦宏为首的企业竭尽全力向外界解释人工智能是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取代人类,但也熄灭不了对AI不看好的舆论,但总归技术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人工智能时代还是来了。

百年前,同样的一幕何其相似,蒸汽机的出现解放了人力,但也带来了社会激烈的反对之声,机械式纺织机取代人工,也遭受了失业工人们的唾弃,但工业时代就这样来了,原来的手工纺织工人通过学习技能,转型为产业工人,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任何传统保守势力无法阻挡的

人工智能也是如此,现代的人们不同于百年前的纺织工人,我们享受了充分的互联网普及教育和应用体验,心里非常清楚人工智能即将带来的改变,但如果有反对的声音,估计也是和切身利益相关吧。

比如说人工智能翻译、排版、记录、户外作业等领域可能会首先面对人工智能的取代,另外一种形式就是作为辅助,比如本文一开始提到的AI教学,AI老师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师工作,未来成为教师的AI助教可能性比较大。

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进入应用场景深水区)(4)

AI的运算能力超过了人类

人工智能就这样在争议中来了,并且成长了,我们虽然是后知后觉,但也无法抗拒AI进入我们的生活,最有可能的是身边的手机将成为你的AI助手。

现在的手机正在AI化,未来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如今的功能,它将是我们手中控制一切的AI控制器,比如在最新的小米新品宣传中,小米手机将和小鹏电动汽车合作开发AI操作系统,手中的小米手机可以成为车钥匙,联网后,通过手机就可以打开车门,并可以嵌入其它的操作动作。

另外,小米热卖的扫地机器人,其实也体现了AI技术,连上网的扫地机器人和手机米家应用并联,通过米家APP来控制扫地机器人的动作,这是较为普通的物联网应用,但智能在哪里呢?原来扫地机器人内置了芯片,可以记忆它扫过的地方,并且在手机上显示房屋的轮廓,当你点击房屋轮廓中的某个地方,扫地机器人就会到你手机指定的区域去清扫,这就体现了扫地机器人智能的一面,是不是在模拟人的行为呢?

更智能化的是,当你的家里还有一个小米智能音箱的时候,你对音箱说:小爱,小爱,开始清扫,扫地机器人就会接到指令,开始清扫起来,这些AI智慧应用相比发展初期,已经更加深度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中,而且我们对此并不反感。

像类似的深度应用如今已是比比皆是,比如无人感知的车库收费,无人超市的流行,扫脸支付和认证等等。

但为何当我们看到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通过AI技术分析学生状态,会引发我们的忧虑呢?我们在忧虑什么?

03挺进与忧虑

在诸多的应用得到用户的认可之下,人工智能愈加高歌凯进,AI的开发者们也费尽心思,希望切入到各种应用场景中,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企业的业绩增长,这并没有过错,技术发展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人类服务。

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进入应用场景深水区)(5)

深度学习是AI的核心要素

但鉴于人工智能的特点,比如模拟人的行为,对人们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学习等,不可避免地会侵入到我们并不想被打搅的领域,比如说人性。

什么是人性?

人性就是人生来固有的本性,比如人的情感、喜怒哀乐、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比如人的无私和贪婪,勤奋和懒惰,无私和奉献精神,自私和偏执等等,我们所处的社会宣扬正面积极的人性,摒弃和杜绝负面的人性。

既然人性和每个人的行为举止密切相关,人工智能模拟人的行为和思维习惯,换一个角度也是模拟人性,只是我们人类的动作可以模仿、欢笑和愤怒的表情可以模仿,唯一不可能模仿的还是人性,机器人再智能也无法像人类一样具备情感素质。

从这个逻辑推演的话,机器人模仿人性,或者对人性进行分析是不是就是一种错误呢?因为机器并不具备人性,何谈对人性分析呢?那么借助海量的数据能实现人性分析吗

比如机器里存储上亿的人类各种表情,那么能凭借这些表情数据就判断一个人处于什么精神状态吗?不得不打个问号,因为人类的表情都不一样,就像没有一模一样的指纹一样,每个人表达喜悦的形式都不一样,比如说"高兴得哭了起来",估计人工智能智能判断这个人在哭,但它并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哭。

所以,像小度机器人在《最强大脑》里通过一小块模糊的瓦片能找出属于哪个城市,这是有章可循,确实在这方面超过人类,但如果要分析人类的情感,却是难上加难。

说到这里,我们到底在忧虑什么?其实有了答案,就是担忧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无限制和无尺度的滥用,人工智能本是为人类服务,但服务于哪些领域是需要我们心中有杆秤。

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进入应用场景深水区)(6)

AI的宗旨是为人类服务

结语:

本文粗浅地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面的一个现象,就是如何对待人性?人之所以为人,乃是人有人性,人性就是情感为基础的本性,人工智能模拟人的行为可以,但模拟人性远远还不能实现,如此则尽可能避免将人工智能用于人性方面的学习和模拟,不然有可能适得其反,我们想,只要本着服务于人类的基本宗旨,AI的发展方向就是健康的,反之,则需要我们保持足够清醒的头脑,回到服务这个唯一的角度去发展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