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孔子说:“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
春秋时的秦穆公,任人唯贤,努力开拓疆土,逐步灭掉了戎人国家,占有了蜀地,得到了周天子的厚爱,也得到了孔子的点赞。
可是,他的人生中,也有多次失败的经历。
《吕氏春秋》里记载了他派兵攻打郑国的事情,虽然费尽周折,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反而成为了笑柄。
以古喻今,我们不难发现,一件事走向失败时,多半会出现这四个征兆。
02
第一,不听劝告,就会吃眼前亏。
秦穆公准备偷袭郑国,大臣蹇叔苦苦相劝:“从秦国到郑国要跨越几个国家,并且距离很远,这是鞭长莫及的事情啊。”
秦穆公不听,执意要行军。
蹇叔走到城门口,哭泣着为秦军送行。秦穆公不以为然。
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一个人的智慧再多,考虑问题再周详,也不能取代一群人的智慧,不能拥有几百双眼睛。
因此,我们做事之前,要多问一问身边的人,事情到底要不要做,用什么方法做。虽然,大家的意见不会统一,但是可以求同存异。
所有的固执,都没有意义。毕竟,固执己见,不是坚持到底。坚持是有方向的,是有方法的。
有句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比方说,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要河里戏水。老人们说,在浅水的地方就好了,不要去深水区。孩子不知深浅,自然就会有呛水的可能。
“不知者无畏”,这样的道理,是强调一个人的勇气,但是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智慧。我们还是要“心存畏惧”,不要随意开始,不打无准备之仗。
03
第二,不守规矩,就会乱了方寸。
秦穆公要袭击郑国,本来就是犯了“鞭长莫及”的错误。
秦军经过周天子的城楼的时候,也没有打招呼。春秋时,周天子是诸侯国的上司。
因为远征,秦军显得有些疲惫,队形也有些乱了。
《淮南子》里说:“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很多事情,需要不按套路出牌,但还是有一定的套路,只是在原有的规矩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开展了积极的尝试。
做事,需要推陈出新,但是跨步走,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如果你做事的时候,发现自己“千头万绪、毫无头绪”,就要停下来,思考一番,等自己理清头绪了,再重新开始。
做事,最忌讳的是“赶鸭子上架”,需要的是“厚积薄发、胸有成竹”。成功的事情,每一个步骤,都显得紧凑,一环扣一环,并且不会突破底线。
04
第三,不知虚实,就会心生畏惧、犹豫。
秦军一直往东走,在半路上,偶遇了郑国的两位商人弦高、奚施。
商人赶着牛去别的国家贩卖。忽然看到秦军,顿时就明白了,这是“偷袭”。
商人灵机一动,把牛送给秦军,说:“你们远道而来,辛苦了。郑国的君主,让我们来迎接你们,送牛给你们。”
因此,秦军不敢前行了,怕有埋伏。
古人说:“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遇到不知底细的事情,你还要去做,那么就会害怕。我们常常用“硬着头皮”来形容一个不敢前行、又不得不前行的人,也就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大白天出行的时候,忽然遇到一片乌云,就会意识到要来大雨了,会立马躲起来。因此,我们的行动迟缓了,成功率就降低了。
如果很早就看了天气预报,知道乌云很快就会散去,结果就不一样了。因此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有道是,机不可失,稍纵即逝。
当虚实不确定的事情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要反复试探,知道真实情况后,再做决断。如果一直虚实不定,那就要考虑放弃了。
如果不懂得“判断”,一直犹豫,事情就失败了。毕竟,你无法集中精力去做这件事,心态没有摆正。
05
第四,树敌太多,就会一拳难敌四手。
秦军出行的时候,一路上的国家,都虎视眈眈。打道回府的路上,进入了日渐强大的晋国。
在多年前,秦穆公帮助晋怀公、晋文公回国即位,留下了“秦晋之好”的美名。
很巧的是,晋文公刚刚过世,晋襄公继位。昔日的情分,渐渐淡去,晋军忽然出击,在崤山大败秦军。
“围魏救赵”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拳难敌四手,顾了东边,顾不了西边。
如果一件事会牵连到很多事情,并且周围的事情都是对自身不利的,那就会有“分身乏术”的困扰,事情自然就会失败。
要去战胜某一个人,却因此损伤了很多人的利益,这就说明“四面受敌”了,只是自己还不知道而已。
三国时期,诸葛亮拉拢东吴,也就是为了避免和东吴结仇,可以一心一意对付魏国。
想要做成一件事,就要“专注”。如果三心二意,或者分身乏术,就注定会失败。比方说,读书的人,就努力读书,不要总是想着窗外的蝉、远方的山水。
06
俗话说:“事无完美;事无巨细。”
任何一件事,都有瑕疵,但是瑕疵一定要在可控范围;做事都要考虑周详,有大的构架,也有细节的安排。
《菜根谭》有言:“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
导致一件事失败的,是天意,更是人意。想要挽回,就要借助智慧。
错了,能停止,就是对了;走偏了,能拐弯,就是正了。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慎重其事,你就赢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