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卖酒镇的民间信仰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试析卖酒镇的民间信仰,把它们分为自然神、鬼灵神和人物神祇三大类,探析它们的分布及影响,并与当今时代和当地特色相结合,从而更深入了解卖酒镇民众最真实的民间信仰,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宗教信仰调查研究报告?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宗教信仰调查研究报告(我国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宗教信仰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卖酒镇的民间信仰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试析卖酒镇的民间信仰,把它们分为自然神、鬼灵神和人物神祇三大类,探析它们的分布及影响,并与当今时代和当地特色相结合,从而更深入了解卖酒镇民众最真实的民间信仰。

【关键词】卖酒镇;民间信仰;自然神;鬼灵神;人物神祇

一、 卖酒镇民间信仰概况

卖酒镇地属亚热带气候的丘陵地区,山多平地少,又多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环境艰苦,经济文化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面对天灾人祸,人们心存恐惧,以为是神灵发怒而惩罚自己,而介于本身力量弱小,受命于天。因此他们对神灵是十分敬重。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显示,卖酒镇存在大大小小的民间信仰庙址,其中以寺庙、宗祠、社公(社头)和其他被赋予神化的奇树怪石为主。镇安寺(社)普遍存在于卖酒镇的每个行政村,除镇安寺(社)之外各个行政村还有城隍、勒马、五帝、五谷神、土地、文昌等庙宇及社头。卖酒镇信奉神灵复杂多样,即信奉各种自然神、鬼灵神、人物神祇,多达几十处。它们主要以本地区日常生活有关的家庭和地方的守护神为主,在各村落普遍立庙寺敬奉,以求村民安居乐业、健康长寿。

在当今新农村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的状况下,卖酒镇的行政村大体上都呈现出新、旧房子两部分,虽没有明显分界线,但也形成两大区域。而民间信仰的庙寺多存在于旧房子的区域,少部分庙宇分布在新房子区域并且大多是近代建立。在大部分的村中庙寺的建设面积比原来小,人们只是在原地建一小庙进行供奉,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在当代文明社会下民间信仰虽然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们对人们的生活影响逐步减弱,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民间信仰都不会消失。卖酒镇的民间信仰以佛教、道教、儒教和一般民众信仰互相渗透、相互影响而成,带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又与大众的文化信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 卖酒镇的自然神信仰

自然神是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崇拜的神,延续时间最长,覆盖面积最广。在中国的大地,每个地区几乎都存在自然崇拜的现象。自然神崇拜对象是被神化的自然现象、自然力和自然物,例如被神化的天、地、日、月、星、雷、雨、山、水、火、五谷六畜、飞禽走兽乃至虫、蛇、鼠、蚊等。人们认为自然物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自然界中无处没有神灵的存在。

自然崇拜是卖酒镇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村都立有土地庙或社庙,“社,地主也。从示、土。”有的地方将社庙立在田头,俗称“田头社”,它们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乐泰村镇安社,睦村的镇安寺,忠良村的太平社主之神,竹沙村的庆登庙、镇安庙,苍院村的镇安社、白鹤社等。例如,苍

院村的镇安社,当地也称为田头社,设于众田之中,大榕树为树神,设一小亭人们常年供奉着香、烛等;竹沙村的庆登庙中供奉有五谷神、土地神等众神。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可以祈福平安,甚至还可以保护坟墓,不受邪魔的侵扰。

当地的民众对自然神十分敬仰,尤其在过去科学文化、医疗技术、教育程度和经济水平十分落后的年代,人们对自然均怀有畏惧和崇敬的心态。若上山伐林,则先请巫师施法等方式向山神表达敬意和请求允许上山伐木;若到开春之时准备春耕,则先去田头社(镇安社)举行祭拜仪式,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若在夏季于旱灾或水灾,则会请巫师举行求雨或停雨等仪式,祈求雨神能保一年的收成;若在秋季收割时,则会拿出自家的美食,供奉天神,感谢天神保佑,获得丰收;若家里有人要出远门,家里会去敬拜山神、石头神、树神等,祈求家人出入平安,一路顺风。如今人们的思想受到科学文化的熏陶,对自然神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盲目的敬畏,但是大部分的仪式依然保留下来,并加上现代文明的仪式与之相结合,是这种信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 卖酒镇的鬼灵神信仰

鬼灵神信仰分为仙鬼之神、灵物之神、行业之神及巫卜四类,古人自古就相信“灵魂不灭”,认为死亡只是人体的肉身,人的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在世间的人以各种形式敬奉他们。万物之老者,皆精悉能假托人形,人们对动物转换灵物的信仰也是很多。以城隍、龙神为代表的鬼灵之神信仰,几乎分布在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在每个地区人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信仰,表达他们的尊敬之意。鬼灵神信仰在卖酒镇民间信仰中不可或缺的,几乎村村皆文庙奉祀。党州村的古城隍庙,周覃村供奉儒释道三家神的上真堂,竹沙村庆登庙,通流村的三元神庙,卖酒村伏羲庙、弘法寺,忠良村的忠良佛殿等庙宇。其中庙社供奉的神祇各种宗教掺杂,形成混乱的供奉体系,但在群众信仰上它们又是和谐的发展。

“城隍,古人单纯以音韵训诂之学确定城隍之原型,一般皆认为为是八腊八祭中的水庸,后被质疑。城隍最初只是民间的信仰对象,后被纳入祀典,成为封建国家法定之对象。”党州村的古城隍庙,“自宋开宝时勅定城池立君主,至明洪武世州移鬰林庙独留”,城隍庙里供奉保佑候、陆氏老太婆和观音,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当地人认为这三神是本地的保护神,能“剪恶除凶,护国保邦”,逢凶化吉。城隍庙原本规模很大,高考制度恢复后,当地政府和民众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到1983年,城隍庙被重修,许多庙中的建造材料被用来建小学,城隍庙规模大大减小。

卖酒村的伏羲庙,供奉着的伏羲又叫伏牺、太昊、黄曦、庖牺、宓羲,是华夏太古三皇之一。当地村民对伏羲十分敬重,也像中国的许多地方一样把伏羲当作他们的始祖。在远古时代教村民缝制衣服、打鱼打猎和建造房屋等,为当地的生产生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今,当地许多民众仍认为伏羲能显神灵,能保护村民、除灾驱魔、保平安等的作用。在村民的供奉体系中伏羲又与其它的神祇供奉在一起,形成当地特色的民间信仰。弘法寺也是该村重要的民间信仰,弘法寺为印度传来的佛教始建于明嘉庆八年(一五二九年),现于公元两千零九年重修,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护法殿、念佛堂、斋堂、寮房、客房山门、钟楼等,有很大部分还在重修当中,里面的设施也正在逐步完善,这里与其它庙寺又不一样,它供奉体系完善,规模较大。据记载每月农历初三到初六,农历十五到十八,为弘法寺的庙会,1000多名各地来的信众到寺里念斋,祈祷平安。这里为卖酒镇的镇中心,影响范围比较广,经济也是最好,所以建庙规模大,信众也多。

竹沙村的庆登庙,庙中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供奉,最左边供奉的是土地爷、文昌星君、关圣,土地爷居侧,是当地的守护神;文昌星君立左,有兵卒护卫,文昌作为专司科名、官位、禄籍之神,被当地的读书人家所敬重,当地认为敬奉文昌,能保佑取文运昌,学业有成、考试榜上有名;关圣即三国的关羽,居右,手持兵书,有兵卒护从,为战神,能祛除一切恶魔;中间部分供奉的神祇从左往右分别为五谷神、玉帝、伏羲,是儒道混合的民间信奉;最右边供奉的为观音和女娲,“女娲又叫女娲氏、女娲娘娘、娲皇、娲神氏、凤里希、始祖母神,是中国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人首蛇身。”观音和女娲都为人间的求子的信奉对象,在民间信仰中是最为广泛的,也是卖酒镇民间信仰中最为广泛的鬼灵神。

三、卖酒镇的人物神祇信仰

卖酒镇的民众崇拜各种人物神,如始祖神、人鬼、家先、家庭守护神、地方守护神等,由人转变为神的人物神祇信仰前代先贤、平民神祇等。

通流村的三元庙和罗候庙为当地的民间人物信仰,当地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六那天举行一次隆重的三元庙庙会,各地人士闻其名纷纷前来敬拜。三元庙由三间相连的泥房构成,中间为正室,左右一个厢房。正室设有三尊神像,为三元神。三尊神像分别身穿橙、绿、红的官服,身后紧靠一块大石头(此石头为原来坐落在此的那块石头),两侧还分别设有一男一女两尊随从神像,。正室左侧的厢房中供奉的是土地公,右侧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当地村民对三元庙中的三尊神像具体的身份没有明确的认识,只知道这三尊神像是古时三位有名的将军。当地群众对他们进行供奉。

罗候庙是通流村的三元庙的一个分庙,与三元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当地村民所说,罗候庙所供奉的神灵是三元庙中的一元,,位于现在通流村村委会的旁边。罗候庙在文革时期时被捣毁,后重建,近几年再次重修,并每年农历八月初三举行庙会,以表达群众的信仰之心。

苍院村也有其独特的人物信仰,苍院村的当地群众信仰勒马将军,现村里建有多座勒马将军庙。勒马将军庙也是多神供奉,左座诸尊列圣,手中拿葫芦;中间为勒马将军;右座为太婆。“旧址先在宋年间建立;后又于清嘉庆辛酉年间重建,时代变迁,民国十六年,废弃庙宇,兴办教育,该为学府,易名大礼堂;于公元一九八五年岁次乙丑仲秋初十于旧址重建,搬回祀神。”现在勒马将军庙只在旧址上建一座小庙,并没有扩建。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七为当地的庙诞,庙诞来的信众人数多,并捐款数额大。据当地碑文记载“勒马将军本姓邓,排行一十有三,祖居湖广长沙府,为北宋徽宗年间人。少年打暴除危,远近乡里,称为邓十三郎。徽宗年间,南越边关告急,朝廷派邓十三郎为兵马大元帅,统领三军出征。 得胜班师时,途径党州东略,在此凯旋而归,皇帝得情,降诣刺封为勒马大将军,圣地建立庙宇享受人间香火。”“地方百姓远近官商,争相朝拜,有求必应,无论婚嫁,生男育女,农牧工商,从军出征,必定名利荣归,丁财两旺。”

勒马将军既具有神话的色彩又是当时的历史人物。从碑文上看,勒马将军庙的出现是反映了北宋末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亦是当时当地人们的心理需求。民间信仰的出现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当地民众对知识分子也十分敬重,忠良村有数十座清科举墓,由于年代久远,有的碑文已模糊不清,不可考究;有的还留有年代和墓主尊称在上面,例如,嘉庆十八年的品先钟公府君,这是可以看到墓碑上的字的。还有大大小小十几座科

举墓可以略知一点。当地的村民对这些科举墓尤为尊重,每年都会进行祭拜,以表达对他们的敬重,也希望他们能保佑当地子孙出人头地。这些先贤之墓也是重要的历史遗迹,对后代影响深远。

敬奉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清明节、重阳节人民都会去祭拜祖先,表达人民的思念之情。在卖酒镇的许多村民家中设有祖先的神台,敬奉历代的祖先神位,有的大姓建宗祠,将本姓同族的各户列代祖先供奉于宗祠内,大家约定一个时间统一聚在一起进行祭拜,如乐泰村的林氏家族宗祠,每逢过年过节,其子孙后代都会到宗祠缅怀敬拜他们的祖先。宗祠也是当代人们对于家族的归属感和血亲关系的表现,有利于建立民众和谐关系。

四、 对卖酒镇民间信仰的认识

卖酒镇的民间信仰具有比较顽强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发展、演变和传承,在漫长的文明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它作为中国民间信仰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之一。卖酒镇的民间信仰,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又有复杂多样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它又与时代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作为整个中国的民间信仰的一小部分,但却可以反映出中国民间深深的精神依赖所在,这种依赖,几乎参透到民间社会的方方面面,深深影响着民众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这些信仰有明显的变化。在过去,这些俗神信仰是村民的主要精神依赖,祈求神灵能为他们逢凶化吉,而如今,当代受过科学教育的村民对俗神已经没有很强的依赖性,而是依靠科学知识技术去解决问题。近代以来,人们对科学知识越来越重视,如废庙兴学,以党州村的古城隍庙和苍院村的勒马庙为例,党州村在改革开放之前,规模大;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和村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把古城隍庙规模改小,把庙的材料用来建小学。苍院村的勒马庙,原本庙占地面积大,但为了兴建小学,把庙的规模大大减少。

卖酒镇的各种民间信仰经过时间的历练,不断地融合,从而形成现在儒、道、佛等信仰和谐发展的局面。近二、三十年以来,民间信仰又焕发新机,各村的庙、社重修或扩建,信众不断的增多,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而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民间信仰逐步与新时代的农村相适宜,当地村民不再以俗神当作对美好生活的寄托,而是逐渐把民间信仰当成一种民族文化来敬重和传承,有的社、庙也渐渐成为当地旅游景点的一部分,不断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五、结语

这一调查报告,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民俗学的立场,建立在我们的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察的基础之上。以调查、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的民间文化材料为基点,在已有的资料上,以宗教、人类、社会等各方面为基点,加以分析卖酒镇的民间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的问题作理论分析。从分析卖酒镇的民间信仰,我们可以将之引用到广西的民间信仰中,甚至可以对我们学习和认识整个中国的民间信仰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民间信仰具有双重性,它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不断丰富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但若民间对俗神信仰没有正确的认识,政府和社会缺乏对民间正规的管理和正确的引导,容易导致民间信仰向迷信转变,会影响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危害人民的财产及生命安全,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在对待民间信仰,应该采取在尊重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又要树立科学的信仰理念,使民间信仰更符合我们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兴业县志[M] :《兴业县志》编辑委员会.1996.

[2]玉林市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3]张国强.玉林民间信仰[M]: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4]邱芬.中国俗神[M]:黄山出版社.2012.

[5]荣真.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研究——以三皇和城隍为中心[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