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儿歌是这样唱的:“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个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好朋友见面时,常常会通过握手来表示亲密友好。在古人眼中,“友”字字形字义的由来的确与手相关。
甲骨文中“友”是一个会意字,字形由两只手组成,表示握手结交,金文字形延续了甲骨文的写法。故“友”字本义为两人结交,协力互助。也有学者有不同看法,如认为这是两只手共同伸向一个方向,表示双手互相协调,配合密切。不管怎么会意,“友”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深厚交情。
用作名词时,友指志同道合的人。早在《周礼》中就有:“五曰联朋友。”到了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为之作注,他这样谓之:“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意思是说在同一个老师那里学习的叫做“朋”,有相同志向的叫做“友”。而“朋友”则是指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又有相同的志向的人。由此可见,“朋”和“友”最早意义并不相同,但由于人们经常将“朋”和“友”连用,渐渐才有了“朋友”这个词。
《诗经·小雅·伐木》中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描写了鸟儿嘤嘤鸣叫,召唤伙伴呼应的情景。小鸟尚且如此,人在生活中更不能缺少友情。古时人们就非常重视朋友,诸如“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中国传统文化中论及友谊的诗词章句不胜枚举,就连不会吟诗作对的老百姓,也能说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等民谚俗语。在中国人眼里,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之谊,却可以在走出家门之后化为骨肉亲情,正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在定义什么是“朋友”这个问题上,智慧的古人很早就有了标准。“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无论“同师”,抑或“同志”,为首均是“同”字,也就是说,只有具有共同的东西,才能成为朋友。从字形来看,“朋”字由两个“月”组成,一左一右,比肩接踵,不离不弃,就像课堂上两个一般高矮的同桌;“友”字甲骨文字形中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所表示的仍然是一个“同”字。可见,“朋友”归根结底就是“同”,志同道合是成为“朋友”的前提与基础。这种志同道合,体现为“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的互爱,“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互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互助,“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互尊,“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的互诚互信。正如诸葛亮《论交》里说:“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朋友相交,贵在心性相知,这份情谊的持久,能如同花木般历经四季寒暑而不衰败,能走过艰难险途却愈加牢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脚步遍布世界各地,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把中国与各国友好交往的故事讲到哪里,把友谊合作的种子播撒到哪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发展道路上,善意的国家不拒绝任何友邦。广结善缘、用心交朋友,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写照,五年多来,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再到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一系列务实举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和使命担当。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一个追求“天下为公”的政党,朋友自然遍五洲,事业自然达天下,这是历史给予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丰厚馈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