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李建华 通讯员张玉姗,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170万年人类头骨化石?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170万年人类头骨化石(两个百万年人头骨化石相距不到300米)

170万年人类头骨化石

□ 长江日报记者李建华 通讯员张玉姗

“切实感受到荆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8月26日晚,“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长江千里行”探访团来到湖北省博物馆参观“郧县人”展馆,品读荆楚文化所展现的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 两个郧县人头骨化石相距不到300米,汉江中上游堪称人类进化的廊道

走进“郧县人”展馆,探访团成员首先看到的是《湖北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告诉探访团,湖北是我国发现古人类化石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且时代跨度长,表明湖北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

方勤介绍,地处长江支流清江流域的建始巨猿洞,发现的距今约200万年恩施建始人的牙齿化石和同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以及相关遗址和生存环境,是迄今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遗迹之一,对探索人类起源具有重大价值。

方勤指向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上游说,在十堰市的郧阳县学堂梁子,发现了距今约100万年郧县人遗址,出土了两具完整的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并获取了与郧县人化石同地层的数量众多的哺乳动物化石,手镐、手斧等石器工具以及相关生存环境的信息。

“在同一地层,距离不到300米处,同时发现两个100万年古人类化石,在考古史上十分罕见。”方勤介绍,郧县人所处时期,是距今100万年直立人进化的关键期,它的发现深化了对距今100万年左右直立人进化的研究,在世界人类起源研究上极为少见,特别是对人类起源“多地区进化论”提供了重要证据,具有世界意义。

方勤进一步介绍,与郧县人同处汉江上游的还有距今约75万年前的郧县梅铺猿人、约60万年前的郧西白龙洞猿人、约10万年前的郧西黄龙洞猿人等化石,以及同时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生存环境信息,对人类演进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郧县人为中心的汉江中上游,是中国人类演化研究的重要区域,堪称人类进化廊道,有力地支持了人类多源起源的观点,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发展史。”方勤说。

■ 长阳桅杆坪遗址,见证了距今约1.5万年至1万年长江稻作文明的起源

据了解,建始人属于早期直立人,郧县人属于晚期直立人,直立人之后是智人,智人生活在约20万年前至今。

方勤介绍,湖北是远古人类繁衍和活动的重要地区,考古发现的人类化石和遗迹表明,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几乎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除了直立人外,湖北更有多处智人遗存。

1956年和1957年,在湖北长阳县下钟家湾的龙洞内发现了人类上颌骨和一枚臼齿化石。方勤说,从上颌骨化石标本上可见,长阳人比北京人要进步,属于早期智人类型,距今约20万——10万年。他们已接近现代人,能制作式样不同的石器。

1997年,汉南区干部毛凑元在武汉汉南区纱帽山附近的长江江滩采集到一件头骨化石,是一个25—35岁的女性个体。方勤说,汉南区原为汉阳县,所以定名为“汉阳人” 。“汉阳人”属于晚期智人,距今约2万年。他们除了工具原始外,已和现代人相似,仅保留了很少的原始性状。

有探访团成员问道,随着湖北古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从遗存上来看,他们的生活水平是不是越来越好?

方勤对此表示肯定,他说,湖北多处古人类遗存显示了他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地处长江干流附近距今约2万年的荆州鸡公山遗址,见证了人类从洞穴走到平原生活,他们的生活条件就好了很多。鸡公山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平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住遗址,它的发现和研究,将人类对江汉平原地区的开发历史提早了4万—5万年,是中国考古学界对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平原地带居住、生活等方面研究和探索的里程碑。

在有两粒稻谷化石的图片前,方勤继续解答:距今约1万年的湖北长阳桅杆坪遗址,地处长江支流清江流域,与江西仙人洞遗址、湖南玉蟾岩遗址一起,见证了距今约1.5万年至1万年长江稻作文明的起源,当时的人们已经吃上了自己种的水稻。

来源: 长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