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2020年初起,这场突如其来至今尚未完全结束的疫情,让早已习惯了每日蝇营狗苟的我,因惯性而恍惚。

我生于70年代,曾在武汉呆了七年,大学时光和研究生三年都在武汉度过,因此对武汉的疫情一直心心念念,无法安睡。几十天来,每天的心情随着新闻的报道过山车一般起伏,幸好所有武汉同学都安然无恙,同学群里依然乐观向上,充满希望,甚感欣慰。

疫情期间,少有的开始失眠。

人到中年,总深感自身渺小,有力使不出。我强烈怀疑,难道中年危机随着疫情一起到来了?

我翻滚了半夜,干脆起身开灯,让房间灯火通明。我搭了梯子,小心翼翼踩上去,从大衣柜的顶板快碰到天花板的位置,取下一个四方的搬家用过的小纸箱。我抱着纸箱在空荡荡的房间里走,好像写字楼里被辞退的人,抱着私人物品不知何去何从。

盘腿坐在木地板上,擦掉纸箱上的灰尘。束之高阁的是一堆三十多年前的日记本和旧诗文。我抠出一本压箱底的纪念册。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1)

(书海淘金-纪念册)

这本纪念册的前些页面是当时初中毕业的同学毕业留言,只占据了这个厚本子的十分之一。后面则是我的歌本。当时的学生都兴这个,而且是每个人主动买喜欢的纪念本,邀请全班的同学们去写。同时自己也兴致勃勃地应邀写给其他同学。这个过程往往会经历心潮澎湃的两个多礼拜。以前吵过架拌过嘴的,这次写了毕业留言就算和好了。后面的歌本部分,则寄托着年少时候的梦。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2)

(刘雪华,陈玉莲--光阴的故事)

从最后一位写留言的同学手里收回这本纪念册的时候,最后一个初中暑假开始了。同学们都喜欢上街买当时流行的香港明星的贴画,然后贴在本子上,配上自己喜欢的歌,或者优美隽永的文字。

这些文字,现在叫金句。

我和同学们完全是自发地爱上了这个自己既当文字编辑又当美术编辑的乐趣。

何其有幸,在我十六岁的时候,当时播放了一部电视剧,叫“十六岁的花季”,同学们都看得津津有味,仿佛在电视里看到了自己,找到了知音。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3)

(钟楚红、张曼玉陪伴的十六岁花季)

当时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是因“射雕英雄传”而爆红的香港影星翁美玲。她扮演的俏黄蓉,让我当时在看黑白电视的时候,变成了假性近视。

如果当时家里能买得起彩色电视的话,今天的我一定是千度近视眼。

当时随着大陆第一部港剧“霍元甲”红遍大江南北,之后就是“上海滩”,“武则天”,“十三妹”这些港剧了,而市场上也会同时出现这些影视明星的小贴画。背面是不干胶,撕下来一层之后,可以直接贴在本子上。学校门口的小店就可以买到。放学后那里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在我们眼里,无论翁美玲的日常装扮,还是古装剧装扮,都看着那么漂亮,可能对少女们有一种代入感吧,当时所配的歌词和文字,总想把她的照片放在里面。仿佛她只要存在,就是意义,不管文字是否匹配,心情愉悦是第一的。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4)

(左页是翁美玲射雕剧照,身边是穆念慈和华筝公主。)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5)

(左页是翁美玲生活照)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6)

(翁美玲伴随我学英文歌)

既然有金庸,就少不了琼瑶。当时的六个梦正流行,我画下了想象中的婉君。这种人物小像,在我的初中高中语文书的空白角落比比皆是。尤其是学林黛玉进贾府的文章,就在右上角画了王熙凤,林黛玉两位,以致于被老师叫起来问答问题时候不知所云,同学们都哄堂大笑。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7)

(红楼佳人伴婉君)

从小学开始,我除了是学习委员还热衷于在班里出黑板报,黑板上要用粉笔字写,还要配粉笔插图,做一些正能量的宣传,这就是黑板报了。我是班里每期都负责出板报的。而我的歌本,就相当于我专门为自己做的板报了。

当时盛行的“霞玉芳红”四大港星,我除了对梅艳芳没什么感觉之外,其他三位都很喜欢,因此也成了出现在我歌本里的高频人物。

细细看歌词,里面竟然有不少伊能静的歌,比如:“十九岁的最后一天”,“爸爸不要说”等。当时是非常喜欢听她的歌,还有“飞鹰三姝”组合的歌曲,“有你有我”等。但是只见她的华美歌舞,不知她也是半生甘苦。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8)

(林青霞、翁美玲、黄杏秀)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9)

(爸爸不要说---伊能静的歌,配张曼玉的图)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10)

(飞鹰三姝的歌“有你有我”)

70后的DIY歌本,当然不得不提华语歌坛教父罗大佑的歌了。他让我第一次知道:“歌还可以这么写?”听到他的嗓音,我想,原来歌还可以这么唱?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11)

(罗大佑的恋曲1990)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12)

(罗大佑--光阴的故事)

童安格的歌也陪伴了我的少年时光,尤其是“耶利亚”,我不由自主地也给想象中的女神画了一副像。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13)

(左上角画的是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

传世的古文经典也是必不可少的,杨玉环的离世让我耿耿于怀,白居易的文字让我深深沉醉,于是抄下了长恨歌。

直到不久前,看了电影“妖猫传”才放下这个心结。妖猫传里我最难忘记的一句话是,那只执念深重的守护贵妃的猫被劝道:“她不是那个身体已经很久了。”她,就是深情美丽的杨玉环。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14)

(港台影星——冯宝宝扮演杨玉环)

二、为赋新词强说愁

有没有发现我的歌本里根本就没有出现爱情的痕迹?因为我是懂事很晚的女孩。我大一之前一直没有交男朋友,也就是没有早恋过。因为我一心想考上大学,那早恋将是会影响我人生大楼坍塌的那倾斜的一厘米。一厘米也不行。

但我从小学开始,就每个阶段都会有最好的女同学做朋友。小学的时候甚至还有结拜的三姐妹!

现在叫闺蜜,以前就叫好朋友。

我初中最好的朋友是阿朱。

朱是她的姓,而且当时我们俩都执着地爱着天龙八部里的大英雄乔峰,而阿朱跟乔峰就是一对生死不渝的恋人。

想起来阿朱应该比我懂事早,她已经能理解琼瑶,并且有一些亲身的实践,而我只会傻傻地做她的电灯泡,或者乖乖地听她跟我说心事,却没有什么经验之谈能贡献给她。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15)

(少年好友--阿朱,两人合写歌本)

这首分飞燕的字迹就是阿朱的。感觉当时的她,似乎已经预料到未来我们之间的人生道路的不同,成年后的疏离和内心的牵挂。

阿朱没有参加我那随意玩闹般的中专考试,她有更清晰的人生方向。她知道她要什么样的生活,但她因为太懂事而显得多愁善感。

我则是成天发出魔性的哈哈大笑的爽朗女生,永远留着短发,跟同学们打成一片,是真打。

我记得我曾经豪横地抄起教室背后的拖把,把惹我的男生追到楼上三楼不敢下来;也曾经为了跟男同桌画三八线而狠狠地捶对方的背,一周不理人。

总之,我的诗情画意只是在歌本里,却不是在我身上。

性格的互补也许是我和阿朱能成为长久的朋友的基础吧!

三 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十几岁的豆蔻年华,永远难忘。一晃眼,三十年过去了。曾经在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泡着的女孩长大了,成熟了。

歌本里陪着我们的这些佳人,也都美人迟暮了。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在林青霞的笑容竟然是慈祥的。为此,我郁闷了整整两天,终于放下了。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16)

(当时热播的公关小姐主题歌--赵雅芝和刘嘉玲)

不放下怎么办呢?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吗?

我自己也是,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有太多需要争取的东西。

在初三时候,家里为我是接着上高中,还是去考中专,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爸爸认为,考中专更好,四年后就可以分配工作了,能够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妈妈弱弱地支持我上高中;而跟爸爸不依不饶的是大我九岁的姐姐,如果我不上高中,她绝不答应,她甚至哭了出来。

姐姐当时已经进厂工作了,希望我将来能上完高中,上大学,成为天之骄子。

我看着他们为我争吵,于是我决定折中一下。

“我先去考中专,然后再看情况。如果考上了中专,我就去,如果没考上,我就去高中”我说。

我想着,没有规定考上了中专就一定要去啊!

当时班里跟我一起报考中专的人占了一大半。最后真考上的只有几个平时成绩就很不错的女生,男生似乎一个也没有。而我,真的没考上中专。没有出路的我,只好去上高中。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17)

80年代港剧武则天--冯宝宝

那时候年纪小,根本不懂考试会主宰人的命运。

没考上中专我也无所谓,心情无损,照常跟着同学们出去玩,反正还有厂里的子弟高中可上。毕业考试后,我们最喜欢十几个人一起去附近同学的家里玩。他家在附近农村,地广人稀,家门口还有池塘,并且家里房子又多又大,够我们一大帮人玩到天上去。

到后来上了高中,为高考拼搏,再没有时间和心情来做这种愉悦自己的编辑了。

无论谭咏麟和张国荣当时的粉丝热战到什么程度,我也无动于衷了。我把以前听歌的时间,全部用来听外语。

身边的同学们很多还是一如既往地在玩,不仅没有收心,而且开始早恋了。于是我从原来十几个人一大帮的同学帮里渐渐撤了出来。如果因为早恋没考上大学怎么办呢?我回答不了自己。因此虽然我心里也暗暗对某个男生曾经有过一点好感,但是很快就没再想这事了。现在,连我自己也快想不起来了。

后来,我如愿考上了武汉一所大学的外语系。

再后来,我上了研究生,毕业之后到了北京。再以后,有了家庭,有了孩子。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18)

(港剧侠女十三妹--黄杏秀)

虽然再没有时间和心情再编写自己喜欢的歌本,不再翻看她,但是我从湖南到武汉求学,却一直带着这歌本在身边。在北京曾经搬过家,但是这个歌本还是跟着一起搬来搬去,到现在还陪在我身边。

三十年了,如果不是这次疫情的持久战,有了突如其来的空闲时间,哪里会想到这个尘封已久的歌本和少女心事呢?成年了往往心里不清净,有太多的欲求,太多的喧嚣。耳边也有太多的新歌被我们听到。同时,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太多的理想要追求。成年人,谁还会没事花时间在百无一用的事情上呢?但是恰恰这个百无一用,却让人更为感性,更为真实,更为怀念。

三十年后,再重听原来热爱过的歌曲,“人生何处不相逢”,“十九岁的最后一天”,“年少时候谁没有愁”......这都是70后曾热爱的那些歌,毕竟跟现在的新歌比起来音质不那么清楚,配器不那么时髦。如果不是为了一种情怀,谁还会记得这些歌呢?

乌溜溜的黑眼睛和你的笑脸,

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改变

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

转回头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

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漂泊

寻寻觅觅常相守是我的脚步

黑漆漆的孤枕边是你的温柔,

醒来时的清晨里是我的哀愁......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19)

(杭天琪的歌---图片翁美玲)

听着听着,仿佛又回到少女时光,甚至产生一种幻想,是不是听从前的歌,就能回到从前呢?

回到从前阿朱家的窗台边,挂着风铃,随着春风吟唱。阿朱和我拖着腮,她在迎风流泪,而我在没心没肺地哈哈大笑......

里屋孩子似乎在做噩梦,语焉不详。我蹑手蹑脚地走进里屋,把他放在胸口的手拿下来。

最近上网课太累了,婴儿肥已眼终于消失了,显出十七岁的男孩坚毅的下巴。

7080后经典港星(八十年代的港星陪伴我们年少时光)(20)

(左页翁美玲--新加坡剧人在旅途)

回不去了,听什么也回不去了。但是不要紧,今天也会成为明日的怀念。

我对着孩子和自己微微笑了一下,去大厅把音响关了。

从此后,竟然不再失眠了。

我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当时的70后学生中,不约而同地大家都喜欢做这种歌本呢?

如果你也有这种歌本或老照片的话,也一起晒出来吧,让我们一起回顾年少时光,一起祝福伟大祖国疫情早日大获全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