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
童年美好,如花朵含苞。
沐浴在幸福阳光下的孩子们,
你们可知道,有这样一群“同龄人”,
同你们一样聪明活泼,
一样天真可爱,
一样向往美好生活……
今天,在你们共同的节日里,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
去看看烽火硝烟里,
燕赵小英雄们不一样的童年!
>> 雨来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叫雨来的孩子,他的游泳水平很高。在爸爸的教育下,他从小就懂得“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祖国”的道理。一天,敌人又来扫荡了,雨来正独自一人在家看识字课本。突然,交通员李大叔来到他家,后面还跟着一群敌人。
在雨来的掩护下,李大叔匆忙跳进雨来家事先挖好的地洞里,但雨来自己却被敌人抓了。雨来拒绝了敌人的哄骗和利诱,坚决不供出李大叔的去向。敌人无可奈何,决定把他拉到河边枪毙。河边响起了枪声,村民们听见枪声都哭了……
等敌人走后,雨来却从水里爬了出来!他还活着!原来枪声响起之前,雨来趁敌人不备,一头扎进河里游走了。
儿童评歌剧《小英雄雨来》剧照。(河北日报资料片)
>> 雨来是谁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小英雄雨来》的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新中国成立后,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被改名为《小英雄雨来》并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成了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 嘎子的故事
白洋淀边一个小水庄子里,有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叫张嘎。他热爱八路军,八路军叔叔也很喜欢他。住在庄上养伤的八路军老钟叔叔,常常讲英雄故事给他听,还送他一把做工精巧的木制小手枪,可嘎子多么想拥有一支真正的手枪啊!
疯狂残暴的日军,在一次突然袭击中,杀害了他唯一的亲人奶奶,逮走了他敬爱的老钟叔。小嘎子怀着为奶奶报仇和救老钟叔的决心,找到了游击队,当上了小战士。
电影《小兵张嘎》剧照。
这天,敌人突然又进了村。嘎子发现有两个伪军单独进了区队长隐藏的院子。他就把他们引进屋里,俘虏了他们,然后再出去查看敌人的情况。
嘎子推开门,只见两条黄色的影子正在院里晃,再一看,可不是两个日本敌人吗?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两个鬼……”“子”字还没出口,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啦!快准备饭啊!”只听屋里微微的一阵响,传来区队长配合嘎子,装出的奶奶的声音:“嘎子,好好把太君往屋里请。”
那两个敌人大踏步闯了过来,嘴里还洋腔怪调地说着:“小孩,你的鸡蛋有,家里有?”
“家里有,里面请吧!”嘎子闪开身子,给他们让路。为了将敌人引向藏有八路军战士的屋子,嘎子也操着日本腔说:“太君,西屋里干净,那里歇歇的干活!”
一个敌人刚一去挑西屋的帘子,就被埋伏的战士制伏了。另一个敌人军官“哇呀”一叫,回头就跑。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敌人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腿,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接着,从屋里冲出咱们的战士,“啪”地就是一枪,那敌人军官就骨碌碌滚下台阶去了,手里的枪,也摔出去一丈多远。
就连老鹰抓小鸡也没有这么快,小嘎子飞身扑过去,一下就把敌人的手枪抢在手里了。
舞台剧《小兵张嘎》剧照。(河北日报资料片)
>> 嘎子是谁
著名儿童文学家徐光耀的革命小说《小兵张嘎》,讲述了抗日小英雄张嘎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张嘎是以白洋淀雁翎队队员为原型进行的艺术创作。小兵张嘎的身上既充满了鲜活顽强的生命力、面对苦难时的乐观和勇敢、面对艰险时的镇定和从容,也有孩子们所特有的智慧与幽默。勇敢、可爱的张嘎子,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童年的好伙伴。
>>王二小的故事
70多年前,河北省平山县寨北乡南滚龙沟村曾是《晋察冀日报》所在地,由于晋察冀日报的影响,国际形势和世界舆论对日军大大的不利,日军多次来烧杀抢掠。
1941年秋,正在放牛的13岁儿童团团长王二小,被敌人用刺刀顶着后胸,逼他找出报社所在地。二小为了掩护报社、电台机关的所在地,为了给他们的转移工作拖延时间,沉着冷静地带着敌人在山沟里乱转,把敌人一步步地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这群敌人最终被迅速歼灭,报社与电台也得到了充分的转移时间。
位于石家庄市平山县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之墓。图中老人为王二小儿时同伴史林长,王二小壮烈牺牲后,史林长为其守墓至今。
>> 王二小是谁
王二小原名闫富华,小名为二小。
二小的事迹,被时任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知道后深受感动,创作了《歌唱二小》这首歌曲,发表在1942年1月1日《晋察冀日报》副刊《老百姓》上,传唱至今。
为何闫富华在歌曲里变成了王二小?
据了解,闫富华是当地的"孩子王",为了当时的保密工作,作者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取“王”姓与其小名,于是就有了歌词里的王二小。
>>王璞的故事
1943年四、五月间,日军在北岳区唐河两岸“辗转扫荡”,王璞和几个村子的村民集中隐蔽在野场北面的后石沟。
日军与日伪军把躲进山洞里的200名群众赶到一块平地上,在对面的山坡上架起3挺机枪,逼迫群众交出八路军,交出八路军的被服、粮食、弹药。14岁的王璞勇敢地推开敌人的刺刀,带领在场的二十多名儿童团员高呼:“我们至死不当汉奸。”“我们是抗日的儿童团员,誓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不向敌人说实话,不暴露八路军……”
>> 王璞是谁
王璞,原名兰贵,1929年10月3日出生在河北省顺平县(原完县)野场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野场称里农会,王璞的父亲王三群当选为农会主任,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王璞总是跟在父亲身后,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
1940年,野场小学成立了抗日儿童团,王璞热心抗日,经常参加一些抗日活动,因此被选为儿童团团长。后来,王璞带领儿童团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防止敌人窜入,还帮着村民照顾八路军伤员,保守军备秘密,至死不向日军透露一点信息。
全国解放后,完县人民在烈士陵园为王璞等烈士建立了纪念碑亭,1984年,共青团河北省委在全省少年儿童中集资,在省会石家庄青少年宫建造了一尊高大的“抗日民族小英雄王璞”汉白玉塑像,以此作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
自古英雄出少年
小英雄们的故事带来感动
更带来力量
小小少年,来日方长
祝你们今天节日快乐
盼你们未来茁壮成长
(河北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