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特别喜欢以形补形,实其实则这是一种由动物优势引发的功能性联想。这种方式在《山海经·南山经》首篇就已经有所亮相。

山海经神话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吃狌狌肉就可以健步如飞)(1)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山海经原文中这样描述:

“有兽焉,其状如禺(yu)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sheng)々,食之善走。”——《山海经·南山经》

意思就是:有一种野兽,它的外貌类似于禺这种兽类,却有着白色的耳朵,用四肢行走,跑起来却像人一样用两条腿,名字叫做狌狌,吃了它可以跑得快!

山海经神话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吃狌狌肉就可以健步如飞)(2)

南山经 狌狌

这正是基于动物行为的典型联想,翻开弗雷泽《金枝》,这样的巫术行为比比皆是:马达加斯加的士兵不能吃刺猬肉,因为害怕吃了之后会和刺猬一样,遇到惊吓就缩成一团;也不能吃公牛膝,免得会像公牛一样膝盖变软而不能行军作战。

我们这里以狌狌为例,详细说一下:

第一“其状如禺”,

这完全是用一种未知来解释另一种未知的逻辑嘛,所以我们只有先了解“禺”是什么,才能知道狌狌的“其状如禺”就究竟长什么样子。

山海经神话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吃狌狌肉就可以健步如飞)(3)

狒狒

禺,形似猕猴,赤目长尾,在古书上有一个好玩的名字叫做“果然”,这种动物见人则笑,一笑它的嘴唇就会上翻遮住面部然后逃跑。而《五藏山经传》则认为:“禺,狒狒也,一名蒙颂,以名枭阳”,也就是说狌狌是类似于猕猴或者狒狒一类的猿猴类动物。

——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毛篇》:“狒狒……力负千觔,笑辄上吻掩额,状如獮猴。”第二“其名狌狌”,

你有没有觉得,其实“狌狌”很容易读成“猩猩”?没错,相信你的直觉,它的另一个读音确实可以读作“xingxing”,而且不论是晋代的学者郭璞,还是当代的神话学家袁珂,也都将其解释为:“狌狌即猩猩”

但相比于两位学者的解释,阳Sir 以为如今的另一种猿猴类动物,似乎更加符合关于“狌狌”的描述,它,就是滇金丝猴!

山海经神话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吃狌狌肉就可以健步如飞)(4)

滇金丝猴

细看原文之后,描述狌狌典型特征除了“其状如禺”、“伏行人走”这些笼统的猿猴类特征外,白色的耳朵才是其典型特征!而滇金丝猴虽名“金丝猴”,其皮毛却并不是金黄色的毛,以灰黑为主,最重要的是其颈侧耳边的毛发又白又长,正是“白耳”的具体写照!

山海经神话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吃狌狌肉就可以健步如飞)(5)

滇金丝猴

所以《山海经》中的“狌狌”很可能就是现代的“滇金丝猴”,那么作为《山海经》中的异兽,除了具有“食之善走”的特性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奇异之处不为人知,那就是“可知过往”

“狌狌”食之善走的特性,可能来自于古人以形补形的想象,但古籍中还真有吃“狌狌肉”的事例,比如《吕氏春秋·尹》中曰:“肉之美者,狌狌之唇”

山海经神话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吃狌狌肉就可以健步如飞)(6)

猩猩之唇

联想到《山海经》中还有一位“善走”的人物名为夸父,甚至“善走”到了可逐日之光的地步,不知道这是不是暗示着:夸父有可能吞食过狌狌肉的事实,当然这只是个玩笑。

山海经神话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吃狌狌肉就可以健步如飞)(7)

飞廉,九原岗壁画

顺便再抖一个历史的包袱,大家知道在《史记·秦本纪》中有载:“恶来有力,蜚廉善走。”也就是说秦人的两个祖先之中,恶来有气力、蜚廉善行走。

有力容易理解,而这里蜚廉善走的本领,所指应当是善于传信,而传信并非以人力,凭借的正是秦人最擅长的御马之术!于是乎,郭璞在这里便开了一个脑洞:飞廉跑得这么快,该不是吃了狌狌的肉了吧?

“猩猩似猴,走立行伏。櫰木挺力,少辛明目。蜚(飞)廉迅走,岂食斯肉”

而“狌狌”可知过往的特性,其实仅在古籍《淮南万毕术》中有一句:“归终知来,狌狌知往。”也就是归终这种神兽知道未来的事,而异兽狌狌则知道过去的事。(《艺文类聚》引《淮南万毕术》)

山海经神话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吃狌狌肉就可以健步如飞)(8)

真假美猴王

巧的是,在西游记中有一种六耳猕猴,刚好同时具备了“归终”、“狌狌”这两种异兽的神奇特性,不止可观过去,而且可知未来。甚至连孙悟空都奈何不得,只有如来佛祖才能一眼识破其真身!

山海经神话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吃狌狌肉就可以健步如飞)(9)

六耳猕猴

佛祖说:“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

山海经神话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吃狌狌肉就可以健步如飞)(10)

考古山海经

我是阳Sir,一个拥有六块腹肌的迷途小书童,考古学之眼,看山海经世界,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