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好了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难点探究、结构图解及主题归纳。分享给大家,有需要的家长可以收藏一下,打印出来作为孩子预习第三单元的好帮手。
抓紧要点解疑惑,层层突破习方法。
《古诗三首》第一首《元日》:古诗大意是: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人们送走旧岁,迎来了新的一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诗中向我们描绘了过春节时的四幅画面:第一句描绘了人们燃放爆竹的场面;第二句描绘了人们喝屠苏酒的场景;第三句描绘了人们迎接朝阳的画面;最后一句描绘了人们换桃符的场景。第二首《清明》:古诗大意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失魂落魄。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遥指杏花山村。古诗的第一句交代了清明之日的环境,烘托了凄清悲伤之感;第二句描写人物“欲断魂”的心境;诗人意欲摆脱凄迷纷乱的心境,便有了第三句借酒消愁的想法;最后一句写牧童告诉行人酒家的位置,诗歌便突然结束,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远,耐人寻味。第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大意是: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故乡和亲人。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插戴着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第一句“独在异乡”写出了孤独寂寞的处境,“异客”则更加强调了游子在外举目无亲的生疏冷清之感。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对前面情绪的进一步发展,说明平时便思念家人,而到佳节,思念变得更加强烈。“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的关键。第三、四句是诗人的遐想,表达了兄弟登高却独少“我”一人的遗憾之情。整首诗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将诗人对家乡、亲人深沉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纸的发明》: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往往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意思。只要抓住这些句子,直接引用或整理,就可以总结出文章的主要意思。如本文的第①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造纸术的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造纸术在世界上的影响,这种写法叫作“首尾照应”。这样写能让人感到文章浑然一体,重点突出。
《赵州桥》:“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还处于封建社会,那个时候没有吊车,没有汽车,搭建桥梁全靠人力。而那个时候建造的桥能在今天还巍然横跨在淡河上,这建筑技术真高超,令人惊叹。了解文章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先抓关键句,再分析段落内容。“一个意思”在段落中往往以关键句的形式出现,也就是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或总结句。我们先抓住关键句,然后再分析本段的内容,看看作者是通过描写哪些内容来表达这个意思的。例如第③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一句。通过分析段落内容,我们可知作者是通过描写赵州桥栏板上各种精美的图案来表现它的美观的。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画面内容、存在的时间及目前的保存状况。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集中说明《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点明《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这幅画能名扬中外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幅画作于北宋时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通过此画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人们真实的生活情况,为研究北宋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二是画家为画这幅画下了很大的功夫,画面精美,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感谢关注,我今后会陆续分享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心得体会,希望我整理的资料和试卷对孩子们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