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周总理在接待外国友人时曾自豪地说道:“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引水工程的建设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各项条件都十分艰难,然而坚强的林县人民依旧凭借坚持不懈、自力更生的精神历时十年成功将其修建完成,这条渠也被誉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的竣工成功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林县民众的用水问题,大片贫瘠土地经过灌溉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1)

红旗渠

不仅如此,在修渠过程中孕育而出的红旗渠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新时代的劳动者不断地拼搏奋斗,至今回顾起那段激动人心的修渠往事,仍振奋不已,可以说红旗渠的修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造福百姓、利国利民的好事,却在修建之初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阻挠,甚至就连附近的村民都接连不断地向有关部门告状,红旗渠的修建一度几乎陷入停滞的地步。

在经济如此困难的当时,林县为何要坚持修建工程浩大的红旗渠呢?既然修渠是一件好事,那村民又为何频频向领导告状呢?在修渠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2)

红旗渠

关于红旗渠的修建始末及村民告状的原委,还要从林县的生态环境开始讲起。

“一定要把水带回来”

河南林县(今林州)位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地带,地处太行山腹地,石厚土薄,受到高山的阻碍,降水稀少,千百年来,一直极度缺水,曾出现过十年九旱的场景。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解决当地村民的用水问题,县委就组织了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对全县境内几条季节性河流的水文情况进行了细致地勘测,并且制定了修建水利工程的计划。

在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统一指导下,仅在1956年到1957年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林县人民就齐心修建了十余座水库,缺水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很多村子依旧没有水用。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3)

杨贵

1957年12月13日,杨贵组织召开了中共林县第二届代表会议,在会上,他对林县的缺水情况作了详细地报告,并且首次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号召,全县数十万百姓深受鼓舞,这也成为大家日后踊跃参与修渠的一大动力。

一年后,杨贵又发动十万林县百姓修建了英雄渠、天桥渠、抗日渠三条大型沟渠,并且还修建了弓上、要子街、南谷洞三座中型水库,当时林县的所有人都认为只要这6项工程全部竣工,林县将彻底摆脱用水困难的局面,所以,大家都干劲十足。

1958年11月,毛主席亲自来到河南考察民情,当专列路过新乡火车站的时候,毛主席在这里接见了豫北地区的一些县委书记,杨贵便是其中一个。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4)

毛主席

毛主席早就听说林县最近在大搞水利工程建设,他十分满意,紧紧地握住杨贵的手微笑着说道:“林县杨贵,我知道你,你们治水还有一套。”这让杨贵备受激励。

在之后的座谈会上,毛主席专门强调了兴修水利的重要性,他说:“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办水利。”

有了毛主席的指示,杨贵治水的热情更加高涨,回到县里后,他立即马不停蹄地带领百姓开始了紧张有序地修渠、修水库的工作,然而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估计。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5)

毛主席接见杨贵(左)

1959年麦收结束后,林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境内的淇、淅、洹、露4条河流全部干涸,已经建成的水渠也无水可引,很快,百姓日常储备的水源也被消耗殆尽,为了喝水,有些村民甚至天还没亮就拿着水桶翻山越岭,到外地找水喝。

杨贵意识到仅靠县内的水利工程根本不足以改变林县干旱缺水的面貌,必须从境外寻找水源,然后将水引过来才行。

于是,几天后,杨贵就组织县委的干部们分成三个调查组开始沿着漳河、淅河、淇河到山西省平顺、壶关、陵川三县去寻找水源,临出发的时候,县里的百姓们都对他们充满了期待,纷纷激动地说道:“一定要把水带回来啊!”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6)

杨贵(右二)在林县

不久后,负责到淅河、淇河的调查组回到了县里,他们脸上写满了失望,因为这两条河流都是季节性河流,流量很不稳定,引水的希望不大,悲观的情绪开始在县里蔓延。

然而又过了几天,杨贵回来了,他兴奋地对县委的其他同志说道:“找到水了!找到可以引过来的水了!”所有人瞬间转悲为喜。

原来,当杨贵带领几名干部抵达山西平顺县境内的浊漳河流域时,发现这里的水常年有每秒20多平方米的流量,即使到了枯水期流量也有10多立方米,水源充足,而且这里的地势正好比林县要高,适合引水,当随行的技术人员测出具体的数据时,他高兴极了。

1959年10月10日夜,一心干实事的杨贵立即组织召开了全县扩大会议,对修建引漳入林灌溉工程进行了充分地研究,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讨论,与会的县委干部终于统一了意见,决定就从平顺县石城侯壁断处作为引水工程的起点。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7)

当地的环境

方案确定以后,杨贵立即作出了部署,他一边向河南省委提交请示报告,一边派人找山西省委进行协商,与此同时,他还亲自在林县做起了群众的思想工作,准备随时发动群众参与引水工程的修建。

1960年2月11日,在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之后,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第一批的3万7千多人奔赴了太行山区,他们并非专业工人,其中大多数都是林县普通的农民,为了引水成功,他们自发地加入了工程建设的队伍。

一个月后,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在县里的盘阳村举行,杨贵亲自将这项伟大的引水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寓意高举着红旗前进,在杨贵的动员下,林县的全体百姓个个斗志昂扬,然而红旗渠引水工程的建设在开始后没多久就遇到了挫折。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8)

红旗渠

接连不断的告状

按照有关专家提供的工程数据,杨贵和林县县委的其他干部们在经过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发动7万人一同施工,每人哪怕只修建1到2米的距离,只要大干3个月,就可以顺利通水。然而工程开建后遇到的各种困难还是远远超出了林县县委的估计。

红旗渠总指挥部工程技术股副股长吴祖太负责红旗渠的勘测设计工作,当时全县只有两台水平测试仪和一台经纬仪,而且设备还比较老旧,但他丝毫没有抱怨,为了顺利完成测量工作,他甚至几次拖延了自己的婚期。

可当吴祖太准备将辛辛苦苦统计好的测量数据交给施工队伍时,却发现修渠现场人员混乱,他竟不知道该找谁,为了加快红旗渠的修建节奏,他当即向杨贵告了状。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9)

施工现场

原来,仅参与修建红旗渠一期工程的人数就高达近4万人,这些人分为上百个施工团队,由于大部分都是农民,缺乏专业素养,在具体行动时难以统一指挥,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杨贵得知问题以后,立即组织人手对施工队伍存在的混乱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和吴祖太反映的基本一样,众多的施工队伍“想一出干一出”,有很多团队的任务甚至出现了重叠,导致大量的人力闲置。

杨贵也没想到竟然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因为在出发的时候,他已经给参与行动的百姓们以村为单位进行了具体的任务划分,只能说大家的积极性超出了他的估计。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10)

施工现场

为此,杨贵再次亲自出面,将各村参与行动的代表召集了起来,然后耐心地向他们说明统一指挥的重要性,还专门把各施工团队的任务区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并且安排了施工的总负责人对工程修建进行统一指挥,问题才得到了解决。

可没多几天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人员的庞杂,一些施工队为了节省工期居然漫山放炮,而在修渠时,有的人挖错了渠线,有的直接炸坏了渠底,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都无法得到保证。

林县境内的修建在数十万后方群众的全力支持下情况还大体较好,可到了山西段的区域,当地的村民却意见很大,他们不止一次地找到了杨贵,向他告状。

山西段内的村民反映道:“杨书记,不行啊,白天黑夜炮声不断,碎石满天飞,毁了树,砸了瓦,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11)

施工现场

还有的村民说道:“你们县炸渠的炮声吓跑了俺家的牲口,而且俺家的房子也被震裂了,东西少点也就算了,俺们怕人没有保障啊。

面对村民们接连不断地告状,杨贵意识到修建红旗渠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沿途百姓的生活,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1960年3月6日,杨贵紧急组织县委干部召开了临时会议,在会上他把近一个月来收到的告状信和群众的反映如实地向与会成员作出了汇报,大家开始充分地讨论起了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经过激烈地讨论,次日下午,杨贵等县委领导迅速调整了之前的计划,他们知道工期一刻都不能耽搁,但又不能急功近利,于是,县委决定集中力量先完成渠首至河口山西境内40华里的修建,同时安排好施工人员的作息,确保做到不扰民。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12)

杨贵(右一)

然而由于技术人员的稀缺和设备的匮乏,仅第一期工程就修了足足8个月的时间,期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按照这个进度,所有人都不知道何时才能修完,各种反对的声音随即接踵而来。

红旗渠修建的时候,正值我国的三年困难时期,林县自从1959年开始连续几年都遭遇了罕见的旱灾,百姓的生活很是艰苦。

1960年10月,中央为了让百姓进行生产自救,专门于下发了“百日休整”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的基本建设项目暂停,休养生息,可此时恰恰是二期工程刚刚开始的时间。

于是,一些原本就持有怀疑态度的少数村民开始不断地向杨贵提出意见,觉得灾年修这么大的工程是“劳民伤财”,有些说话直接的更是指责县委“修渠充好汉,不顾百姓死活。”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13)

杨贵(中)

与此同时,正在工地施工的群众也听到了中央的指示和一些反对修渠的声音,他们也停了下来,一时不知该不该继续修渠,很多人产生了观望的想法。

杨贵清楚修渠一刻也不能耽搁,否则之前的努力都将白费,但又不能不顾及中央的指示和少数群众的意见,他随即对修渠的条件进行了冷静的分析。

之所以能让杨贵坚持修渠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当时县里有粮,在旱灾来临前的几年,林县的粮食连续实现了大丰收,县里在1959年的时候就已储备了三千万斤粮食,他认为眼下群众虽然生活困难,但只要调配得当,基本的生活是可以满足的。

不仅如此,杨贵在一期工程的修建过程中就多次到施工现场亲自带头修渠,他发现百姓的劳动积极性都十分高涨,因为大家都不想再过外出几百里找水的日子了,民心可用也是可以继续修渠的重要原因。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14)

施工现场

此外,杨贵自己骨子里也想将这条渠修完,他不想让当地百姓一直饱受缺水之苦,于是,通过综合判断之后,他下定决心继续修。

但当杨贵将继续修渠的想法告知林县群众时,质疑和反对之声依旧没有停止,杨贵坚定地表示道:“如果渠修不成或者修成了水流不过来,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全县人民谢罪!”反对的声音瞬间消失,全县上下开始齐心协力共同修渠。

英雄的林县儿女

当然,中央的指示也不能不遵守,经过深思熟虑,杨贵制定了一个颇具智慧的解决方案,他让整个工程在大面上按照中央要求停止施工,然后安排绝大多数的群众回家进行生产自救,只留下少数精干力量负责继续攻克不需要太多人手的咽喉工程,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15)

杨贵(左)

中央在得知了杨贵的决定后,专门派人对林县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调研,最终肯定了他的方法,并且还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红旗渠最终能够修成还是要靠林县百姓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红旗渠作为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为此需要巨额的财政资金作为支撑,然而当时的林县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县紧衣缩食,尽力削减开销,也只有300万元左右的储备,省里同样困难,能给的支持也十分有限。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花费,英雄的林县儿女自发地加入到修渠的行列,他们自带工具,自带口粮,而且还不要一分钱的工资,无私地为修渠贡献力量。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16)

渠成时的盛大场景

除此之外,他们还想方设法地在水泥、炸药、钢钎等这些必须从外地购买的必备物品的使用上进行节约,为此,县里的专家对每一样东西的用量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能省就省。

就拿钢钎的使用来说,长钎在使用的过程中被磨短了,他们就用它当小撬用,小撬磨短了,就捻成手把钻,手把钻磨短了,就打成破石头的砦,砦也磨小了,就镶在镢头上,完美诠释了物尽其用的道理。

杨贵考虑到仅靠节流还远远不够,为了保证修渠的顺利进行,他还专门安排县委的干部成立了劳动管理组,专门带着县里的3万人到外地承包工程,赚取修渠的部分费用,林县群众个个踊跃报名,即使一些从未走出过村子里的百姓都跃跃欲试,而在修渠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17)

红旗渠施工现场

在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有一个叫张买江的少年民工格外引人注目,他刚来工地的时候才仅仅13岁,当时杨贵得知他报名的消息后立即赶往了他的家里,劝他不要去参加劳动。

原来张买江的父亲就在修渠的时候不幸牺牲了,而张买江是家里唯一的独苗,但无论怎么劝,张买江的母亲始终坚持将儿子送到工地修渠。

张母激动地恳求道:“让孩子留下来接着干吧,俺知道,红旗渠水流不过来,他爹也闭不上眼啊!”在场的工人们闻之都不禁流下了热泪。

前文提到的负责红旗渠勘测和设计的吴祖太同样十分勇敢,他是一名大学生,按照他的条件完全可以到外面的城市找一个很好的工作,但他选择了留在林县,和大家一起修红旗渠。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18)

吴祖太

勘测王家庄隧道的时候,在隧道外吃饭的吴祖太发现隧道口突然出现了裂缝,而隧道里几名工人正在施工,关键时刻,为了工人的安全考虑,他和一名同事立即放下碗筷,跑进了隧道,然后让工人们都跑了出去,二人则留在了隧道内查探裂缝产生的原因。

而就在工人们都跑到安全地带的时候,隧道发生了坍塌,吴祖太和另外一名同事不幸遇难,彼时,他才27岁……

诸如此类的事迹还有很多,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英雄的林县儿女,红旗渠才得以历时十年修建完成,由此孕育而出的红旗渠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激励着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红旗渠用什么动力引水(60年代红旗渠引水工程)(19)

红旗渠通水时的盛况

1969年7月,在林县百姓的齐心努力下,红旗渠所有工程都顺利竣工,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哪怕放到现在来修都是一个伟大的壮举,林县人民从此摆脱了缺水的困扰,为之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谨以此文向修建红旗渠的英雄的林县儿女致以崇高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