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接线坡长20至40m或35至50m,接线坡度差0.1%至0.2%

互通式立交匝道平纵面线形,不同于公路交叉线路的平纵面线形。匝道通过平面线形实现交通转向功能,通过纵面线形克服两端高差目的,二者的关联是匝道长度,可以分为接线坡长(无效坡长)和克服高差坡长(有效长度)。

路面三角带是匝道纵面接线范围。在匝道与交叉线路的连接部,分汇流鼻端(小鼻端)路面边缘线,延伸至间距50cm处(或45cm),路面宽度约由(300 120 100)520cm渐变至50cm,长度约200cm。

三角带范围,平行式接线可采用 0.45 * A 20匡算,如回旋线参数为150时,长度为88米;直接式三角范围,一般在定线时已经确定,多数情况下可采用减速车道或加速车道的长度。

高架匝道最大坡度(互通匝道接线坡长20至40或50米)(1)

两条匝道分岔时的三角带的长度,双向匝道(内环和外环)一般不短于20m,同向匝道分岔路面三角带长度相对较长,可采用40至60m匡算。

图中施画斑马线的区域,上图为平行式加速车道汇流路面三角带,下图为直接式减速车分流路面三角带。

高架匝道最大坡度(互通匝道接线坡长20至40或50米)(2)

路肩三角带范围。图中显示三角带延伸等宽斑马线1000cm,路肩三角带长度约为500cm,适用于桥梁路段或路肩挡墙路段。施工图设计文件常见的是应以鼻端为准,进行桥孔布设和跨径选择,格德裁认为不妥,应结合桥梁护栏,墩柱布设在鼻端外侧,路线人员提交的中间资料,桥梁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结构设计需要调整,如减小现浇桥梁面积。

在路基路段,路肩加固三角长度不应短于1000cm,一般可采用1500cm至20000cm,但也不宜太长,否则,可能增加了工程数量,或因分汇流角度太小,此时不易被司乘人员发现。

纵面接线标高位置。一般位于路面三角带宽度范围内,且距鼻端距离满足二分之一个竖曲线长度要求,依据接线横坡计算确定匝道接线标高。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如第二个)PI变坡点,一般位于分汇流鼻端位置,可在路肩三角带范围内调整,一般不宜超出路基分岔位置(大鼻端)。

第一段或最后一段坡长,为20m至35m;枢纽匝道或设计速度不小于60Km/h,长度可适当增加,一般为35m至50m。

超出上述范围的匝道或变速车道,一般不进行专项纵面设计,也可依据横坡拟合纵面线形。平行式变速车道纵面线形与交叉线路相同,直接式变速车道,依据横坡和曲率,存在一个小的坡差。

变速车道坡度和切线坡度。若变速车道位于竖曲线路段,路面斑马线三角带50cm处,对应的坡度,即为匝道纵面接线的切线坡度;若位置直坡路段,切线坡度约等于交叉路线的坡底。“约等于”是因平面可能位于曲线上,横向不同位置的坡度值与曲率半径成反比,半径较大时可以忽略。

加、减速车道的终点或起点,至路面三角带50cm处,由该路段起终点变速车道标高计算的坡度,即为变速车道的(平均)坡度,路面标高数据原则由交叉线路确定,用于验算或防止纵面接线突变。困难时,路面标高可适当调整,但应控制横向坡度差。

匝道起终点接线纵坡。匝道接线坡度原则上,应采用变速车道(平均)坡度和接线切线坡度的平均值。依据前述路面三角带,集散匝道或设计速度较低时,坡长一般为20至40m;枢纽匝道或设计速度较高时,坡长一般为35至50m。

接线坡长偏短,可能导致竖曲线半径偏小。接线坡长偏长,可能说明匝道偏长,或纵坡分配可进一步优化调整。

匝道起终、点接线坡差。接线坡差一般是指匝道与交叉线路之间的坡差,或匝道与匝道接线时的坡度差。初步设计阶段接线坡度一般按上述原则计算确定即可,施工图设计阶段,还应根据连接部路面高程数据,核查修正。也可以采用下述方法,粗略确定接线坡度,主要用平面定线阶段,也可作为纵面设计的初拟坡度。

依据路拱横坡,假定匝道右出右入,在无超高路段或弯道内侧,接线坡度代数值小于切线坡度约0.1%至0.2%。例如,交叉线路在匝道行驶方向上,坡度值为-2%,接线纵坡为-2.1%或-2.2%即可;交叉线路在匝道行驶方向上,坡度值为2%,接线纵坡为1.9%或1.8%即可。

若在超高弯道外侧,组合比较多,三角带路面的路拱横坡,原则上应与左侧主流线路保持一致,接线坡度差值刚好相反,代数值加大。交叉线路在匝道行驶方向上,坡度值为2%,接线纵坡为2.1%或2.2%即可;交叉线路在匝道行驶方向上,坡度值为-2%,接线纵坡为-1.9%或-1.8%即可。差值可较弯道内侧适当减小,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变速车道的行驶速度相对减小,二是平面线形可能为S形曲线,横坡需要过渡至0.0%。

如果接线纵坡欠佳,可能导致三角带路面积水,或纵面线形不连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