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零之笔记。今天我们正式进入红楼梦的第三回。第一、第二两回都可以看作是个引子。直到第三回,宝玉、黛玉这些主角们才正式登场亮相。但是大家先不要急呀,咱们还是得按照文本顺序来讲,第三回的开头仍然是说贾雨村,哈哈,所以咱们还是得先把贾雨村的情况暂时做一个了结。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1)

先说第三回的回目,这个有点意思,这一回的回目在几个古本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甲戌本的回目是独一份,叫“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己卯本、庚辰本的回目叫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而戚序本、列藏本、蒙府本等写的是“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其他本子和这个回目差不多,只是个别字眼上有改动,比如“惜孤女”写成了“怜孤女”,“接外孙”改成了“接外甥”。这个外甥不是指姐妹的孩子,在方言里它也有外孙的意思。还有“如海酬训教”改成了“酬闺师”,程甲本改的是“如海荐西宾”。这些改动都不影响大意,就不再细分了。

客观说啊,这三个回目表达得都不尽人意。甲戌本说的是“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在收养这个地方还有一条批语,说“二字触目凄凉之至”。但这一回里,林黛玉去贾府,只能算是走亲戚,在外婆家暂住,还不能叫做收养。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2)

庚辰本说的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这个也不合适,她可没有主动抛弃老父,而且书里写得很明白,黛玉是非常舍不得走的,反而更像是林如海把闺女给撵走了,哈哈,开个玩笑啊,是林如海把黛玉给劝走了。而且假如林如海后来不死,按惯例应该会把黛玉接回来的,当然那时候黛玉愿不愿意回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3)

戚序本等本子说的就更扯了,贾母惜孤女或者怜孤女。老零查了词典,孤儿是指父母双亡的孩子,在古代如果只死了父亲,也可以叫做孤。但黛玉此时只是没了妈啊,林如海可还活得好好的呢。虽然林黛玉最后确实成了孤女,但你第二回的回目就指出这件事,那不是剧透了吗?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4)

咱们再看回目的上半句,甲戌本说的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庚辰本说的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都是说贾雨村怎样怎样。而到戚序本等本子,“托内兄如海酬训教”,主角变成林如海了。我们知道,贾雨村之所以到处找豪门大户去当家教,就是为了找个靠山,图谋复职。而按戚序本的说法,变成了是林如海为了答谢贾雨村,才帮他去复旧职。虽然林如海确实有这个意思,但我觉得还是主次颠倒了,在文意表达上不够精准,在讽刺力度上也下降了。

所以说啊,如果细抠的话,这三个回目都有点瑕疵。现在出版的本子,大都尊重甲戌本的文本,用的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其实老零觉得上半句用“贾雨村夤缘复旧职”这一句更好,因为夤缘就是攀附的意思,比较符合贾雨村的真实意图。但“贾雨村夤缘复旧职”与“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不对仗,所以咱们还是按照甲戌本的来吧。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5)

好,接下来进入正文。来给贾雨村报信的叫张如圭,他是当日和贾雨村一块被革了职的官员,什么官并没交代。之前贾雨村被革,其中一条罪名就是“暗结虎狼之属”,可能张如圭就是贾雨村的虎狼之属吧,他被贾雨村牵连了,一并革了职。不过咱们之前聊过啊,贾雨村那些罪名都是过分夸大、甚至无中生有的。以张如圭“四下寻情找门路”这个表现来看,他可能确实曾经是贾雨村“之属”,但谈不上什么虎狼,顶多是个“猫属犬属”罢了。

那张如圭来报什么信呢?就是皇帝开恩了,大赦了,以前那些没有什么太大罪过儿的、被罢黜的官员们,可以复职。这种事哪朝哪代都有,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对贾雨村来说那肯定是及时雨了。但批语这里却说张如圭的谐音是“如鬼如蜮”,他说的话也是“亦非正人正言。”这张如圭在前八十回就出场这么一次,台词也没两句,而且还是来报喜讯的,怎么就人不是好人,话也不是好话了呢?所以有没有可能,八十回后这个人物会再次出场,当贾雨村对贾府落井下石时,他也跟着踩了一脚。或者贾雨村自己“锁枷扛”时,就是张如圭踩的他?大家可以尽情发挥一下想象力吧。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6)

贾雨村得到这个喜讯呢,自然也十分高兴。这时候冷子兴就赶紧给他出主意,让他去求林如海,再通过林如海去找贾政帮忙。可以看出啊,冷子兴对贾雨村是绝对够朋友,甚至说是大恩人也不为过,因为他给贾雨村指的是一条明路,而且可能是唯一的路。冷子兴对贾府上下知道个七七八八,他很清楚到底找谁好使,所以他给贾雨村指点的路线非常具体清晰,先是通过林如海去攀扯荣国府,而且还指名道姓的,就是要找贾政。因为他很清楚,虽然贾赦爵位高,但他一是不管事,二是不靠谱,所以找贾赦没用。就算有用,估计也得破点费出点血。

贾雨村何等聪明,一听这话就明白了,所谓“领其意作别”,回去后先翻邸报,确认消息的的真实性。什么叫邸报呢?邸,有点像各地方的驻京办事处,不过邸的工作主要就是抄诏书、奏章、新闻情报等。皇帝颁发了什么谕旨,或者朝中有什么重大的政治活动、政治事件,邸吏就要把它抄下来,通过驿站传送给各地方官员,这个就叫邸报,也叫邸抄。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7)

邸报最初只是朝廷内部传抄,有些事需要广而告之的,就张贴在宫门附近,官员们要自己去看。于是就有人活动心眼了,专门去抄邸报,贩卖牟利。有的官员图省事,就花钱买。再后来,平头百姓也可以通过购买邸报来了解国家大事了,这就已经很接近咱们今天的报纸了。

宋朝时,随着印刷术的快速发展,民间对时事新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朝廷便把邸报的发行收归中央,对邸报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审核,邸报就正式成为官媒了。

不过,你管得了邸报刊载啥,但你管不了老百姓爱看啥。于是各种民间小报蜂起,什么八卦秘史,奇闻异事,邸报不让登的,我登;邸报不敢说的,我说。历朝历代对小报都是屡禁不止,颇为头疼。可见啊,虽然历经千百年,人们阅读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但那一颗八卦猎奇之心,从来没有改变过。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8)

有点扯远了哈,咱们继续往下说。贾雨村看过报纸后,第二天就去找林如海商议。林如海说“天缘凑巧”,正好贾母也想把黛玉接过去,已经派了人来。正好借这个机会,让贾雨村护送黛玉一起入京。林如海已经写好了推荐信,贾雨村拿着信去找贾政,就把这个事办了。而且林如海还特地提到,说“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就是说所有花钱的事,你都不用操心。这个费用,可能不仅指路上的花销,恐怕还包括了给贾雨村办事的上下打点的费用。可以说林如海这个忙帮的是非常到位了。所以有的回目写的就是“托内兄如海酬训教”,这个回目写的当然没有错,只是我觉得不如用贾雨村做主体比较好而已。

那么林如海为什么如此帮助贾雨村呢?虽然他说的是酬报贾雨村给黛玉当家教,但贾雨村也不过就教了一年而已,而且黛玉还因为身体不适经常旷课,这真的有多大功劳么?所以林如海很可能还是看中了贾雨村这个人,他看出贾雨村绝非凡俗之辈,一旦将来飞黄腾达,可以成为林家和贾家的助力。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帮贾雨村复职这件事,对于贾府来说,可谓易如反掌,顺手做个人情罢了,费不了多少工夫。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9)

这时贾雨村就问了,说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我怕贸然去打扰不太好。其实之前他在冷子兴那里已经了解了大致的情况,此刻却装得一无所知。所以甲戌本批语在这里骂他“奸险小人”,又说他“全是假,全是诈。”其实我觉得这个骂得稍有点过分。复职是影响贾雨村一生命运的大事,他想验证一下冷子兴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又不是想坑害林如海,说他假也就罢了,还不至于奸险吧?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10)

请注意,包括刚才说他看邸报,咱们已经两次提到贾雨村去验证消息的真实性,说明他此时是多么小心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多疑。咱们回想第一回,住葫芦庙时的贾雨村,感觉他是那种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人,至少面上表现出来的是这样,与现在的谨小慎微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见他经历了一番大起大落之后,心态已经开始起了变化。当然你也可以认为他本就是这样的人,只不过现在开始一点点展现出来了。

接下来林如海就告诉他,说大内兄贾赦,字恩侯,现袭一等将军之职。虽然说“之职”,但贾赦这个一等将军,还有贾珍那个三等将军,其实是个虚衔,或者说是作者虚拟出来的一个爵位,它不是实职,不是说贾赦他们有军权。

清朝的宗室爵位里,确实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这样的爵位,但贾家显然不是皇家宗室。而异性功臣爵位里,前五等是公侯伯子男,第六等叫轻车都尉,而且轻车都尉也分三等,这个感觉和贾赦他们的几等将军就有点相似了。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11)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12)

假如贾赦做官的话,大概也就是三品上下。但书里并没有提过贾赦的实际职务,所以他可能只是一个袭爵的贵族而已,并没有做官。可能有人觉得,说贾府从国公爷库嚓一下就降到了一等轻车都尉,中间跳过了好几级,这个降级幅度有点大啊。那没办法,咱也不知道贾府当年是怎么和皇上签合同的,反正这事肯定是甲方说了算,皇帝让你袭什么爵,你就得袭什么爵。

何况刚才咱们说过,这是一个作者虚拟出来的爵位,没必要去和现实严丝合缝的对应。说不定在作者心中,贾赦这个一等将军就是侯爵呢。之前“贾府怪事多”那一期里我们聊过,荣国府的第三代贾赦,和宁国府的第二代贾代化是同一级别,都是一等将军。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是因为贾源的爵位传给贾代善时没有降级,贾代善也是公爵。所以贾代善给儿子起名字叫“恩侯”,意思是正是因为皇上没让我降级,所以你才能袭到一个侯爵。这个名字是在向皇帝表示感谢呢。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13)

再说林如海的二内兄,就是贾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周,就是指周朝。古人认为周那个时代是天下大治,政治清明的时代。等进入春秋战国,就礼崩乐坏了。孔圣人最大的梦想不就是“吾从周”,开历史的倒车,一切都回到周朝嘛。所以存周的意思就是说现在是太平盛世,好像回到了周朝一样。恩侯与存周这两个字,其实都是在颂圣,拍拍皇上的马屁。

另外,存周这个字,其实也是对贾政个人形象的一个概括。林如海在介绍贾赦时,只是一笔带过。而介绍贾政,他猛吹了一通彩虹屁,说他谦恭厚道,有祖父遗风。林如海之所以如此夸赞贾政,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要把贾雨村推荐给贾政,而不是贾赦,所以必须得多说几句。如果贾雨村不知内情,他肯定会奇怪,你既然要帮忙嘛,为什么不把我推荐给一等将军贾赦,而是推荐给小小的工部员外郎?你是不是在敷衍我啊?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14)

咱们通过上帝视角当然知道,荣国府里贾赦不管事,贾政说了算。但贾雨村并不知道,或者说林如海不知道贾雨村知不知道,他又不合适把贾府里的情形透露给贾雨村,所以就只能说贾政这个人是大好人,不是那种看不起人的膏梁轻薄仕宦,让他处理你的事,绝对可以放心。虽然说这是林如海找的一个理由,但从事实上来说,他对贾政的夸赞也确实不是扯谎。后来贾雨村去拜见贾政时,原文还有一句以第三方视角对贾政的描述,说他“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拯溺济危,大有祖风”,可见贾政的为人还是很正派的,有那么点周公吐哺、爱才好士的味道,所以他的字“存周”,可能还有这么一层意思。

有说法说,贾政的谐音是“假正经”,说他是个伪君子。但从前八十回的文字来看,感觉他更像是真正经,甚至正经到有些迂腐顽固了。当然你可以从侧面找一些他不正经的蛛丝马迹,比如他娶了好几个老婆,他养的门客詹光、单聘人等都不是正经人之类的。但这也算不得什么证据,纳两个姨娘在那个时代也不是什么罪过。所以贾政到底是不是假正经,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老零个人的意见,我觉得贾政还算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他是一个被政治、礼法、传统思想给束缚住、或者说给玩坏了的一个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未必是想写一个伪君子,因为书里的伪君子已经不少了。作者可能是想写一个真君子,或者说是以君子标榜自己、要求自己的人,这样一个人在那个世道的纠结与无奈。而且,贾政也算不得真君子,他只学到了君子的皮毛,但没有学到君子的本质。这一点以后我们会陆续提到。至于说他为什么还算是比较正面,因为贾府里的多数人,连君子的皮毛都没有。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15)

这边林如海与贾雨村都筹划妥当了,接下来就该说服黛玉了。原文说的是黛玉“原不忍弃父而往”,可见己卯本庚辰本回目中的“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确实不合适。虽然她不想去,但“无奈外祖母致意务去”。可能有人觉得贾母这样做有点不近人情吧?先不说黛玉怎么想,就说这林如海刚没了老婆,现在又要把他唯一的女儿带走,这也太不考虑女婿的心理感受了。不过考虑到,贾母痛失爱女,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所以她特别想见一见还从没见过的外孙女,想从她身上找到一些安慰,也是更想照顾好女儿留下的唯一骨血,这也是人之常情吧。

至于林如海舍不舍得女儿走,我觉得他应该是不舍得的,但也不敢忤逆丈母娘的意思。他劝说黛玉的那段话,原文我就不复述了,可以说是发自肺腑,句句在理,大家可以好好看一看。

出发的时候,黛玉与奶娘和荣国府来接她的人乘一艘船,贾雨村和两个小童乘另一艘船,原文说的是“依附黛玉而行”。依附这两个字妙啊。黛玉不仅是他的学生,更是他打开仕途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这一路护送得好,在贾府那边肯定加分。一旦出现什么纰漏,哪怕不是他的责任,他也没脸去找贾政办事了对不对?所以批语在这里讽刺了一句:“老师依附门生,怪道今时以收纳门生为幸。”哈哈,这脂砚斋对贾雨村总是阴阳怪气的。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16)

到了京城后,虽然都是要去荣国府,但两人其实就“分道扬镳”了。荣国府派了轿子在码头等着,一下船就把黛玉给接走了。而贾雨村肯定没这个待遇,他得自己去找贾政。黛玉的事暂按下不表,且说贾雨村,他往荣府投了宗侄的名帖,以侄子辈的身份去拜见贾政。既有你妹夫的荐书,咱们又是失散多年的亲戚,这你总得捞我一手吧?而一见面,贾政对贾雨村的印象也确实很好,所以也对他特别优待,原话说的是“竭力内中协助”,给贾雨村谋了一个复职候缺。复职候缺就是你的官职虽然恢复了,但现在各个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得等有空位你才能去补上,而且啊,排队的人可能也不少,你要没门路,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排上号。贾雨村一是运气不错,二是有人帮忙,不到两个月,金陵应天府有了空,他就立即走马上任了。

历史上有两个应天府,一个是北宋时期的南京应天府,比如水浒传里的小李广花荣就被封为应天府兵马都统制,它位于河南商丘市一带。而红楼梦这里说的是金陵应天府,显然指的是江苏那个南京。明朝时,设南京为应天府,后来清朝又将它改为江宁府。也就是说,在红楼梦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应天府这个名称了。可能作者不愿意使用现实中的名称,所以就用了个前朝旧称,这就是所谓的烟云模糊的手法。至于他还有没有别的深意,那老零就不知道了,咱们也不研究这个。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17)

“应天府”这三个字还带出了另一个小问题。这贾雨村被革职之前,做的是甄士隐他老丈人封肃那个地方的知府,封肃是大如州人氏,所以咱们就暂且叫那个时候的贾雨村是大如州知府。在明朝和清朝初期,知府是正四品的官,后来乾隆时,把知府降为了从四品。但明朝时的应天府知府,准确说应该叫应天府尹,那可不一样,那是首都地区的地方官,他是正三品。那么这里特地点出“应天府”,却又没提知府二字,是不是暗喻贾雨村升官了呢?但从常理推测,贾雨村是因大赦而复职的,不降职就不错了,哪还能升职呢?复职复职,就是官复原职嘛。所以我觉得也不用过度想象,贾雨村应该还是个四品知府。

还有个小细节很有趣,原文说贾政“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轻轻是啥意思?是很轻松?还是悄咪咪?反正不管怎样吧,都感觉贾政办这事毫不费力。那么一个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怎么就能给正四品的知府安排工作呢?首先,贾雨村原本就是知府,贾政为他谋的是一个复职的名额而已,而不是要提拔他。其次,贾政虽然官职不高,但他背后,是贾府从国公爷时期沉淀下来的地位与人脉,尤其是四大家族同气连枝的裙带关系。

那么贾政是托谁办的贾雨村这件事呢?从后文来看,可能找的是他的大舅子、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蒋勋细说红楼70回上下 老零聊红楼开讲第三回(18)

好,随着贾雨村走马上任,他的故事暂且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大女主林妹妹正式登场了。红楼梦从开头到现在,情节虽然流畅,但是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而黛玉进府这段文字,可以说是曹雪芹那一支妙笔首次生花,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下一期,咱们就陪着林妹妹一起逛贾府。请大家轻抬玉手,一键三连,点个关注随个赞,咱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