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扶风县法门镇自践行“五群”工作法以来,坚持打开大门、依靠群众、让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努力做到落地有声、抓铁有痕,竭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抓村级阵地建设促服务水平?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抓村级阵地建设促服务水平(扶风县法门镇践行)

抓村级阵地建设促服务水平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扶风县法门镇自践行“五群”工作法以来,坚持打开大门、依靠群众、让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努力做到落地有声、抓铁有痕,竭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敞开大门请进来,听群众说。

只有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想法,才能了解群众关心的具体事情是什么,希望解决的具体事情是什么。一方面通过来电来信听取群众想法。自2018年1月以来,共接到群众来信120余件,共处理120余件,办公室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听取群众意见,并做好电话记录。另一方面通过走村入户关切群众呼声。领导干部每周三必须到自己所包抓村、包抓户中,通过采取集中座谈、个别访谈、拉家常的方式闻民声、察民意,听需求。

二、放下架子走出去,向群众讲。

乡村处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末端,我们要给群众把党的政策讲清楚,这样才能带领群众干得有目标、干得有激情、干得有成效。一是讲政策,让群众干的有方向。法门镇以纳凉晚会为载体,开展“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群众讲故事”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活动12余次。帮扶干部通过走村入户为群众解读“八个一批”脱贫攻坚政策,用平实的语言把政策讲清,让群众听得进去、听得明白。二是讲美德,让群众干的有热情。通过“一约四会”,表彰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争先脱贫典型事例,日常生活中涌现出的“好媳妇”“好公婆”,通过文艺活动,宣讲艰苦创业精神,社会美德,提高贫困户自主脱贫意愿,营造和谐文明的生活氛围。

三、扑下身子谋发展,带群众干。

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带着群众一起干,脱贫攻坚才会聚合力。一方面尊重群众意愿想法,带领群众干。决定帮群众做什么事情、上什么项目,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一定要把发展项目与群众的意愿结合起来,循序渐进、扎实稳妥地推进。法门镇按照“北椒中果南菜菌覆盖”产业布局,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带领当地有意愿的群众栽植花椒4583亩,发展现代果业680亩,建立西瓜中棚110座,大田西瓜200亩。另一方面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支持群众干。针对有创业意愿的群众,法门镇坚持为创业群众提供便利的条件,优惠的政策。支持马家村村民赵胜利成立食用菌产业示范园;黄堆村村民李立刚成立木林森苹果现在农业园区。

四、开门纳谏求真言,请群众评。

倾听群众意见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是打开群众心结的“金钥匙”,只有虚心接受群众评判,才能把握工作方向是否贴合实际,才能凝聚群众力量,开创社会发展新局面。近年来,法门镇不断完善村干部履行主体责任述职制度,健全村“两委”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四议两公开”制度。村干部每年向镇党委、本村党员群众述职,并向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通报工作情况,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评议。坚持实行村干部坐班制度,群众代办制度,让群众有事随时能找到村上干部。年终对村干部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浮漂”、工作“浮夸”问题。

五、增强群众幸福感,让群众享。

近年来,法门镇加快城乡统筹推进步伐,落实民生福利工程,坚持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发展红利。为了让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法门镇共建立幸福院23个,争取让每一位老人能够生活的安心、静心、舒心。移民搬迁安置贫困群众56户200人,同时对安置小区进行绿化、亮化,为群众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今年开展免费就业技能培训588人次,实现2933名贫困人员转移就业2453人。以中省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为重点,突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五群工作法”只有坚持知行合一,不断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才能抓得实、做得深、走得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法门镇将继续深入实践“五群工作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以好的作风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实现“四镇”建设而不懈奋斗。(张宏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