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即将到来的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在建校60周年之际将有一系列庆祝活动,包括为该校老教授欧阳海过百岁生日随着南京地方史长卷《金陵全书》的陆续问世,这位百岁老人再次进入大众视线欧阳海长期从事气候与农业气象教学及科研工作,她和卢鋈合编的《南京气候志》被收入《金陵全书》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气候志”冠名的著作,《南京气候志》的刊发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出生于1921年的欧阳海不仅是《金陵全书》这套书最年轻的作者,也是这套书唯一健在的作者,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南京近二十年变化?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南京近二十年变化
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即将到来的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在建校60周年之际将有一系列庆祝活动,包括为该校老教授欧阳海过百岁生日。随着南京地方史长卷《金陵全书》的陆续问世,这位百岁老人再次进入大众视线。欧阳海长期从事气候与农业气象教学及科研工作,她和卢鋈合编的《南京气候志》被收入《金陵全书》。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气候志”冠名的著作,《南京气候志》的刊发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出生于1921年的欧阳海不仅是《金陵全书》这套书最年轻的作者,也是这套书唯一健在的作者。
重逢时隔70多年的文字
大型地方文献丛书《金陵全书》,被誉为南京版《四库全书》,是南京对南京文献首次系统编纂整理出版的重点文化工程。截至目前,该丛书已经出版了超过计划出版总册数量的一半,被国家、省、市领导机关、部门和高校近百家图书馆,相关专家、学者、区县部门等广泛收藏。
《金陵全书》分甲、乙、丙三编,其中甲编是方志类,包含南京历代府志、县志、专志;乙编是南京历代方志以外的史料;丙编是南京珍贵的历史档案。卢鋈和欧阳海合编的《南京气候志》则属《金陵全书》甲编。欧阳海现居住在南京鼓楼一带,出生于1921年的她不仅是《金陵全书》这套书最年轻的作者,也是这套书唯一健在的作者。作为《金陵全书》专家组的一员,给欧阳海送样书的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王明发和她有过一面之缘。在王明发的印象中,老人家十分令人尊敬,不但言行谦和,头脑也非常敏捷。重读自己当年写下的文字,老人家是百感交集,因为,这是她时隔70多年,第一次知道自己这篇文章的下落。
论文背后的一段师生缘
据欧阳海的大女儿冯南华介绍,《南京气候志》写于1946年,其时,25岁的欧阳海大学毕业工作已是第三个年头,正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央气象局”测政处工作。一天,时任“中央气象总台”台长的卢鋈找到她,要她把南京历年的气象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统计,列表,作图,并作初步分析。“母亲年轻气盛,接受这项任务时,工作还不满三年,能够获得如此重任,心中不免有些沾沾自喜。”
据了解,欧阳海在浙江大学史地系读书时,卢鋈就是该系副教授。抗战时期,浙大迁至贵州遵义、湄潭等地,由于是在遵义度过大学时代,欧阳海的毕业论文题即为《遵义气候》。作为其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卢鋈给了91分的高分。
对于昔日老师布置的任务,欧阳海是全力以赴,并且很快就将写好的文章交给了他。在文章中,她描述了南京的地理环境,根据南京历年所测气压、风、气温、湿度、云量,以及日照、降水等数据,作了初步分析,并附有16页数据表格。对于文章的去向,欧阳海也没有再关注,在她看来,这就是学生完成老师交代的一份作业而已。由于各种原因,在后来的岁月中,卢鋈也一直没有跟欧阳海再提《南京气候志》这篇论文。冯南华表示:“那个年代,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很平常,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70多年后,再次看到这篇文章,凭借记忆和感觉,欧阳海认为,她的老师卢鋈不但对文章作了补充和修改,还进行了重新的组织,以及大量文字上的修饰与润色,充分体现出了这位中国气象事业开路先锋卓越的专业知识和优美文笔。
百岁老人的“南京”印迹
新中国成立后,欧阳海的工作历经数次南北转战。1961年,欧阳海从任职的北京中央气象局调至南京气象学院,即后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加筹建该校农业气象系,并一直从事农业气候与农业气象的教学科研工作。南京见证了这位老人扎实而辉煌的学术生涯,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军事与经济建设,欧阳海做了广泛的气候服务工作,并为系统整编《中国气温》《中国降水量》 及编绘《中国气候图集》等奠定了基础;她不但制定出我国第一部农业气象情报电码,还编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深受农业工作者欢迎的《农业气象服务手册》;她的《南京气候志》也随同《金陵全书》一起传承金陵文脉、弘扬南京历史文化。
为《南京气候志》撰写提要的王明发在提要中写道:“《南京气候志》是南京,也是我国第一部以‘气候志’冠名的著作。该书以专家的眼光、流畅的文笔、翔实的资料,较早而又全面地反映了南京一地的气候状况,开我国城市气候志著述的先河,在南京的科技著述中有一定的地位。”另据王明发介绍,《南京气候志》最早刊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南京市通志馆所印行的《南京文献》第十二号。1991年,上海书店、南京古籍书店对《南京文献》进行了再版,《南京气候志》就收入其中。
除了学术,南京同时也记载了欧阳海近百年的生活轨迹,并留下了深刻烙印,她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早已融为一体。欧阳海后来在南京气象学院一直工作至退休,她和该校最早三个系科之一——农业气象系的创始人冯秀藻育有一男三女,四个子女现分别居于南京、上海、英国和加拿大。欧阳海的儿子冯宁华告诉记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另有为父亲冯秀藻铜像揭幕仪式,但也因疫情延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