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遇到符合道义,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不伸出援助之手,就是不勇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论语中体现君子坚守道义不慕名利?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论语中体现君子坚守道义不慕名利(见义不为是无勇)

论语中体现君子坚守道义不慕名利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遇到符合道义,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不伸出援助之手,就是不勇敢。

《礼记·聘义》:“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能行道义就是勇敢,勇敢之所以难得可贵,就在于能树立正义。

符合道义的事,本是每个人应都该去做的事,而道义之事往往伴随着人的付出,可能会受到伤害,甚至牺牲生命。因而很多人们面临需要行义之事,难免会踌躇。所以,见义而为需要一定的勇气。

遇到行义之事却不敢去做,主要有这样3种情况:

第1种情况,事不关己。

1964年,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年轻女子凯蒂晚上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到暴徒袭击,她大声呼救,楼上的一些住户打开窗查看,有的大声呵斥,凶手被吓跑了。但凶手看到没有人下楼,就再次袭击凯蒂。她再次大声呼救,至少有38个邻居看到或听到外面所发生的事情,却没有一个人“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甚至没有人打电话报警,最终凯蒂被杀死在自家楼下。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就是如果有许多人在场,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第2种情况,怕惹麻烦。

在网络上经常看到扶老人被讹诈的报道,看到老人摔倒,路过的人好心扶起老人,有的把老人送到医院,垫付了医疗费。本来是见义勇为,却被老人认定是碰倒他的人,不但没有得到感谢,还被要求赔偿。见义勇为,却为自己惹来了麻烦。

“老人该不该扶”?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好人不好当”,也让热心的人做好事谨慎起来。

第3种情况,存在危险。

2010年4月,同在纽约市街头,年轻人雨果见义勇为救下一名被抢劫的妇女,他却被劫匪刺伤倒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路过25名路人,包括被救妇女在内,没有一人对他进行施救,雨果最终伤重不治身亡。

正是因为人要面对风险的考验,有时候会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牺牲生命,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现代社会大肆宣传生命的重要意义,觉得人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提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有人遇到危险或公共财物受到损害时,不主张见义勇为,而是保全自己。不敢说这种说法完全不对,但这种说法不应该成为一个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

生命很重要,如果人人为了保全生命苟且偷生,不能行侠仗义,在国家危险的时候有多少人能站出来?这样的民族,还会出现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吗?还会出现董存瑞、黄继光这样的光荣战士吗?和平时期还会出现赖宁、张华这样的模范人物吗?如果都是唯唯诺诺的人,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

孟子说要养“浩然正气”。因为人的血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正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有了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或者威胁,都能处变不惊。

爱惜生命没错,但如何对待生命和大义,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孟子又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人都想要生而不想死的,但是为了义可以舍弃生命,不能为了生命而做违背道义的事情,即使死也不做不义的事情。

《礼记·聘义》:“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这段话的意思是,勇敢而又坚强有力的人,在天下安定的时候,在和平时能行乎礼义,治理好国家;在国家危难时能战胜一切,天下无敌。

敢做敢为才称其为义,平平安安,就不能称其为义。重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志士仁人讲大义,才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政者才能“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中国历史上才会有无数的英烈为民族大义而英勇献身。

在和平年代,我们同样见义勇为的血性,而安享和平时间久了,很多人的血性也被渐渐磨损殆尽。所以,要注重培养正义感,培养人们的血性。如果平时没有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没有血性的人,遇事就退缩,还能指望他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吗?

#品书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