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出自《蕉窗九录》,作者是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只是按照清代官修《四库总目提要》的说法,这本书极其简陋粗略,书中文徵明的儿子文彭所作的序,也是水平低下,所以认为是书商伪造的,目的当然是借两人的大名多卖钱如果该书可靠,以项元汴的年代,所记述的大抵真实如果是后来者伪造,这个故事也就相当不靠谱了不过,至少在《蕉窗九录》成书的年代,唐伯虎风流才子的美名,已经广泛流传了究竟“唐伯虎点秋香”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文人墨客们杜撰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历史上唐伯虎点秋香真的发生过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历史上唐伯虎点秋香真的发生过吗(传说唐伯虎点秋香)

历史上唐伯虎点秋香真的发生过吗

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出自《蕉窗九录》,作者是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只是按照清代官修《四库总目提要》的说法,这本书极其简陋粗略,书中文徵明的儿子文彭所作的序,也是水平低下,所以认为是书商伪造的,目的当然是借两人的大名多卖钱。如果该书可靠,以项元汴的年代,所记述的大抵真实。如果是后来者伪造,这个故事也就相当不靠谱了。不过,至少在《蕉窗九录》成书的年代,唐伯虎风流才子的美名,已经广泛流传了。究竟“唐伯虎点秋香”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文人墨客们杜撰的故事?

历史上的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或许这就是唐寅的由来。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据考证,唐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十九岁时娶徐氏,大约廿四岁时病逝。后来可能又娶有一室,但碰到科场弊案的牵累而离去。后娶沈氏,或名九娘。可见,唐寅没有娶秋香,但历史上真有秋香一女,只是没有成为唐寅的妻室。

历史上的秋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她是当时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历史上确实被人点过,但不是唐伯虎,因为秋香比唐伯虎大二十岁。或许唐伯虎也仰慕秋香,在他的《唐寅诗集》中有诗名曰“我爱秋香”,是一首藏头诗: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稠。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秋香是因为有不幸的家庭遭遇才堕入青楼,她人品好,后来转业从良。秋香在当时被誉为“女中才子”,她所画的丹青画,更有名气。据明代《画史》中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文二人,笔最清润。”唐伯虎与秋香没有交集,如果有,也就是秋香曾经向唐伯虎的绘画老师沈周学过绘画,这在《金陵琐事》中又记载,按现在的话说,秋香是唐伯虎的学姐。

虽然“唐伯虎点秋香”不是历史事实,但是在明代小说家王同轨的笔记体小说《耳谈》中,所叙述的故事和“唐伯虎点秋香”基本吻合。苏州才子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在和朋友游览虎丘时,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灿然一笑,陈公子便招架不住,后来暗访到秋香踪迹。于是,陈公子乔装打扮,到官宦人家里做了俩公子的伴读书童。不久,陈元超觉得时机已到,便谎称要回家娶亲。俩公子说,府上有这么多婢女,你随便挑。陈公子说,既然这样,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点秋香吧。陈公子遂心如愿,结成姻缘。这就是《耳谈》中因笑传情、因情结缘的一个爱情故事。到了明朝末年小说家冯梦龙的手中,就变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缘》。再后来,由“一笑”发展到“三笑”,情节也更加复杂化了。

为什么“陈公子点秋香”变成了“唐伯虎点秋香”呢?据称,这里有社会原因、时代因素,也有唐伯虎本人的个人原因。唐伯虎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经济十分发达的时期,苏州是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上的繁荣带来思想上的活跃。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思想十分活跃,急需思想解放,急需实现个人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中下层知识分子急需找到一个他们精神、理想、情感、意志的代言人;急需找到一个生活上放浪不羁、敢于带头冲锋、挑战的叛逆形象。于是就找到了唐伯虎,因为唐伯虎有不拘礼法的性格特征。在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中,文人墨客们故意让唐伯虎不拘礼法,让他放浪形骸;故意让唐伯虎闯朱门豪宅,让他和达官贵人插科打诨;故意让唐伯虎娶自己心爱的女人为妻,让他为争取自己的理想自由奋斗。或许这就是“唐伯虎点秋香”的真实由来。

历史上的唐伯虎才华出众,有理想有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当时的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他在临终时写的绝笔诗中说:“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此诗真实地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而文人墨客们杜撰的“唐伯虎点秋香”故事,虽然与历史不符,但却与唐伯虎的心理路程是一脉相承的,很真实地展现了唐伯虎的理想和奋斗历程。这也算是给唐伯虎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