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三生三世,桃花十里又如何

文/陈二虎

《本草》植物志之芍药 关乎三国时期的瘟疫和一个消失的民族(本草植物志之芍药)(1)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本草》植物志之芍药 关乎三国时期的瘟疫和一个消失的民族(本草植物志之芍药)(2)

牡丹与芍药自古并称“花中二绝”,“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对芍药在群芳谱中处于“一花之下,万花之上”的位置,也说明了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

《诗经·郑风》中道:“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可见中国古代将芍药当作离草,男女惜别常以芍药相赠,也说明在我国芍药至少有三千年的栽培历史。

百花之中,芍药以“药”入名,更见与人的关系。据说芍药花与东汉神医华佗有些渊源。

华佗为了给人治病,了解中药的习性,便在自己的住宅前面开垦了一个药园,种植各种药草,建药房,向人们传授中草药技艺。

《本草》植物志之芍药 关乎三国时期的瘟疫和一个消失的民族(本草植物志之芍药)(3)

有一天来了一位客人,临行送给华佗一株芍药,他就随手栽在药园里,并开始用心研究芍药的花,茎,叶能有什么功效,研究来研究去,华佗觉得没有药用价值。

某日,华佗正在灯下读书,不由入神到了深夜,忽然他听到屋外传来一个女子的啼哭声,他疑惑地抬起头望向窗外,但见朦胧的月华下有一位容貌秀美的女子,用袖掩面哭泣。

华佗颇感纳闷,信步推门而出,却不见了女子,而那女子站立过的地方就是那株芍药。华佗更是惊讶不已,难道这芍药就是刚才那女子?

《本草》植物志之芍药 关乎三国时期的瘟疫和一个消失的民族(本草植物志之芍药)(4)

他踱到花前,打量了一番芍药,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你自己全身上下并无奇特之处,怎么会让你入药呢?”说罢,转身回屋接着读书。

谁知他刚刚坐下,啼哭声又起,再看,还要那株芍药,反复几次,皆是如此。

华佗觉得蹊跷,便推醒了熟睡的妻子,把这怪事讲给她听。

妻子听了说:“花园里的一草一木,到了你手里都是良药,被你用来治病救人,唯有这芍药被你冷落一旁,想来是你没有弄清楚她的用处,让她感到委屈,来对你哭诉吧!”

《本草》植物志之芍药 关乎三国时期的瘟疫和一个消失的民族(本草植物志之芍药)(5)

华佗听了对妻子讲:“我熟知百草,药性无不了解,该用什么如何用,从未出现差错。对于这芍药,我也反复品尝过,没发现其药用价值,怎么说是委屈了她呢?”

事隔几日,华佗的妻子血崩腹痛,用什么药也不见好转,她便瞒着华佗挖起那芍药,把根煎水喝了。

不出半日,腹痛渐止,又服了两日,其病痊愈。她把此事告诉了丈夫华佗。华佗才意识到自己忘记了研究芍药的根,着实委屈了芍药。后来华佗对芍药的肉质块根做了细致的试验,发现其生品长于平肝,麸制长于养血、敛阴,酒制长于活血,碳制长于止血,实是人间良药……

《本草》植物志之芍药 关乎三国时期的瘟疫和一个消失的民族(本草植物志之芍药)(6)

古方中本不分赤芍,白芍。人们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对芍药药用的认识逐渐深化。《本草纲目》中载:“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于是,有人说开白花的叫白芍,开红花的叫赤芍,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真实的是这样:将人工栽培的芍药,选取肥大的根,入沸水煮熟后晒干,是为白芍,有养血平肝、敛阴收汗、缓解病痛的作用。将野生芍药的根与栽培芍药细瘦的根直接晒干便是赤芍,有泻肝火、散恶血的作用。

江苏扬州曾是种芍药的胜地,宋时“洛阳牡丹,广陵芍药”并美于世,广陵就是扬州。据说,宋朝蔡繁卿在扬州任上,每年都要举行“万花会”,搜集芍药万余枝,可见当年扬州芍药之盛极。到了清代“丰台芍药甲天下”,据《析津日记》载:“京师丰台,连畦接畛,倚担市者万余茎”。

《本草》植物志之芍药 关乎三国时期的瘟疫和一个消失的民族(本草植物志之芍药)(7)

民国年间有一人独痴芍药,其有一芍药园芍药达四百余种,有花色如玉,芯上有数点红斑的“杨妃吐艳”,颜如桃花,娇艳欲滴的“观音面”,瓣似荷花,清香四溢的“莲香白”,花朵花梗都是紫色的“铁线紫”等佳品。

芍药兼具色、香、韵三种之美,历代诗人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唐代文学家韩愈赞曰: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红烁烁绿盘龙。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九重。

《本草》植物志之芍药 关乎三国时期的瘟疫和一个消失的民族(本草植物志之芍药)(8)

唐代诗人白居易歌曰:

两三丛烂漫,十二叶参差。

背日房微敛,当阶朵旋攲。

钗葶抽碧股,粉蕊扑黄丝。

动荡情无限,低斜力不支。

这不由地让人想起了《红楼梦》中史湘云醉眠芍药裀的一幕: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多么美的场景,难怪宋代诗人王十朋叹曰:

无言比君子,窈窕有温香。

《本草》植物志之芍药 关乎三国时期的瘟疫和一个消失的民族(本草植物志之芍药)(9)

芍药不仅是君子,而且不是凡间种,是花神为了救天下苍生,在瑶池盗了王母娘娘的仙丹,撒向人间,结果一些变成木本的牡丹,一些变成了草本的芍药。并被收入我国第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百草经》。据说,芍药拯救了北方的游牧民族,繁衍出契丹,那大约是三囯时代,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冬季,北方发生疫病,人畜大量死亡,曹操的儿子曹丕在写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也就是告诉吴质,许多亲友死于这场瘟疫。

曹植在《说疫气》中描述当时的瘟疫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其惨烈可想而知。同样,在北方之北的草原,同样疫情严重,自东汉末年,东亚的气候进入一个漫长的寒冷期,雪灾,旱灾频繁光顾蒙古草原,而这一年雪更大,伴随着瘟疫的流行,又加上游牧部族间的急斗,与中原王朝的战争,人蓄大量死亡,是向匈奴人一样西迁,还是东下,必须做出选择。

《本草》植物志之芍药 关乎三国时期的瘟疫和一个消失的民族(本草植物志之芍药)(10)

当时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鲜卑与乌恒,乌恒已经被曹操击败,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流域给予鲜卑得天独厚的生存空间。

鲜卑有一个奇首的酋长举部自阴山山脉东来,半途瘟疫流传,部族人成批地倒下,进入春季,沿途也不见草生,当奇首到达老哈河源头的时候,仅有七骑,也就是仅剩六个随行,而且都病情严重,他还是振奋精神狩猎,感到累了,靠在一棵树下,朦朦胧胧地他梦到一位穿红色衣裙的仙女飘然而至,来到她面前,告诉他一定顺着土河(老哈河)东来,她会在圣山(木叶山)驾一辆青牛车等他,嫁给他振兴部族,同时把一株草花放入他怀中,告诉他煮食这草花的根,可以抗御瘟疫,其花其叶,人与马都可充饥,沿途他都会看到这草花。说完仙女又腾空而去……

奇首醒来,怀中果然有一株草花,这草花就是芍药,奇首惊讶不已,立马返回营地,与仅存的六位部下煮食了芍药花根,立马感到精神了许多,又把那花与叶分食给座骑,然后上路,顺老哈河东来,沿途见到芍药就采集下来,并且逐渐东来,水草日渐丰美,他们的体魄也强壮起来。

《本草》植物志之芍药 关乎三国时期的瘟疫和一个消失的民族(本草植物志之芍药)(11)

一日,奇首远远就望见了另一条大河,岸上缓缓驾来一辆青牛车,奇首立刻兴奋起来,招呼随行六骑,快马加鞭,在一座大山前,那辆青牛车已经等在那里,车上的红衣女子,正是她所梦到,赠他芍药花的女子……于是,遥遥的旅程走到“宿营地”,霎时间,眼神寻找眼神,心灵碰撞心灵,两河汇流了,孕育了一个强大的草原民族——契丹。

这就是《辽史》中奇首可汗的“青牛白马”的传说,也就是宋人记载中“阴山七骑与赤娘子”的传说。

芍药,天造地设地与契丹人结下不解之缘,有助于人文精神的提升。让我们在欣赏与药用芍药的时候遐想联翩,遨游芍药仙境,从而赋予芍药泛人文的神话色彩,蕴含着无限的能量,充满活力,振奋精神,撩起缕缕情思,花与人,物与心嵌合了……

《本草》植物志之芍药 关乎三国时期的瘟疫和一个消失的民族(本草植物志之芍药)(12)

(芍药:关乎三国时期的瘟疫和一个消失的民族)

推荐:

图说丨内蒙古赤峰克旗草原文化节上那些醉美的克旗人儿陈世美的原型陈熟美是个清官:被穿越的《铡美案》乃一桩历史冤案

欢迎访问头条号《悦读圈》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歧

编辑:洪与、姚小红、邹舟

,